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人不是指类人,而是指个人。既然人和多种社会关系联系着,每一个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透过个人就能表现社会。中国有句谚语:“滴水映太阳。”我们要从个别人反映一般,透过个人的生活去反映社会。这一点新闻和文学还有不同。文学也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的,但文学的个别是经过了典型化处理,经过了想象力的塑造,只有艺术的真,而没有事实的实。新闻则要求写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就是要通过真实的个人去表现真实的一般,这就要求记者站到社会历史的高度去观察个人。自从我们作了这种转向之后,报纸内容的时代感就大大增强了。
这些年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农民,关心农业,关心农村经济问题,为此减免了农民的许多税收。我们的记者到农村采访,遇到一个青年女子,谈起她和村干部的关系时,她说,从前,因为她是欠税大户,村干部总向她催缴税款,所以她一见村干部来了就到处躲。现在国家减免了税收,她主动和村干部亲近了。记者就此事写了一篇《×××不用躲村干部了》。这就是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新闻最怕的是事实重复,我们一再强调,“同不是新闻,异才是新闻”。宏观新闻叙事就很容易同,微观叙事就不容易同,因为个别总具有特殊性,一个个别和另一个个别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通过个别反映一般,也就是透过特殊性反映普遍性。新闻的母题转型,这是共同的,但是具体的个人又有自己的不同转变方式,这就形成了新闻间的异。
新闻关注人的行为,更应关注行为中的情感
我们过去的新闻都注意人的外部行为,行为只是人的一种表现,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表现,但不是人的全部,人还有思想,还有情感。在传统的新闻学中,是没有情感的位置的。在贯彻新闻“以人为本”原则的过程中,我们创造出情感新闻的新形式,我们开辟出情感世界这个新的新闻天地。从前,新闻表现人,只表现人在外部世界中的行为,而不会去关注行为中的情感,只追求以事动人却忽略了以情感人,所以写出的新闻都有点干巴,缺乏感染力。
我们国家正在提倡建设和谐社会,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目标,需要社会全方位动作,新闻媒体更是责无旁贷。建设和谐社会对于社会成员来说,就是要妥善处理好“我”与“他”的关系,要懂得通过利他而实现利己。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常常对“我”与“他”的关系形成一些不良的冲击,使人与人的关系紧张起来。新闻媒体要做的工作很多,除了报道政府在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举措和实际效果外,还要致力于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表现人的崇高的道德情操。从前,这个任务被只当做文学艺术的专利,似乎和新闻无缘。其实这是一种偏见,作为和读者天天见面的报纸,更需要把这当做一个重要的课题,要用人情人性中的真善美对读者进行熏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我们的记者写出了许多有美学价值的情感新闻,如《听》写盲人对大自然的热爱,《白发》写女儿对母亲的爱,《爱在体验中》写母亲对朋友的爱。在这些情感新闻中,都盈盈地流动着人与人的爱。爱是社会的黏合剂,是和谐社会的精髓。现在,为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宣传人与人之间的爱。
最近几年,市民报像雨后春笋般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市民报纸为了争取读者,争相刊登凶杀、偷盗、绑票、强奸一类的社会新闻,有的为了追求新闻的刺激性,不惜在细节上加以渲染。这些新闻在社会上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思想不健康的人起了指点和教唆作用;也使善良的人产生了对人的疑惧和冷漠情绪,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报纸上的这类新闻对社会的亲和力、对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存起到腐蚀和消解作用。为了抵消市民报纸给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表现人的真善美、表现崇高的爱的情感新闻就是很需要提倡的新闻形式。
人们也许会问,通过人的外部行为不是也可以表现人的真善美、人与人之间的爱吗?是的,过去我们报道过许多好人好事,也确实表现了人的崇高道德情操,但那毕竟是通过人的外部行为描述的,不是直接写人的情感的。人的情感世界是无限丰富的,在情感世界有永恒的东西,同样也有时代的厚重投影。感情毕竟隐含在人的内心世界,一部分能流露出来,一部分只含于内。写情感新闻是很困难的,感受他人感情的细微变化已属不易,要用新闻形式表现出来更难,因为表现情感的细节很难捕捉。新闻记者写人的外部行为可以通过采访,而情感则主要靠体验,靠感悟。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有鲜明的政治、文化理念,而且需要有丰富的感情,要有大慈大悲关怀人的情怀,有了这种情,才能和他人实现情感联结、情感沟通,才能和他人心心相印。因为情感新闻类似文学,我们特地开辟出一个“新闻文学”版,新闻文学也是表现人的情感的,是情感新闻的扩大,但它也是一个独立的新闻品种。这些新闻品种在读者中都取得了良好反响。当然,人的情感世界毕竟是一个新开辟的空间,还有待于我们认识,有待于我们开发。
新闻不仅表现人,还要积极引导人
要贯彻“以人为本”,新闻媒体不仅要从人的内部和外部世界来表现人,还要积极引导人。我们国家的社会转型是读者最为关心的,因为这个转型关系到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自身的幸福,报纸如果不关心这个最具有时代意义的新闻母题,就会背离广大读者,使读者失望。社会转型有些表现在物质世界的表象层面,这是大量的,而且是每个人凭感官都能感受得到的;有些则是表现在意义层面,只有通过价值判断才能确定其转型意义。就是表现在表象层面的也需要提升到意义高度,才能使读者在思想上受到启蒙。从媒体来说,启蒙人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读者不只是从媒体上认识世界是什么,而且想知道为什么。读者既要求媒体为他提供信息服务,也需要媒体帮助他增加知识,提高认识。作为一张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报纸,尤其不能忽略这一点。因此,我们鼓励记者进入事物的意义世界,写出意义新闻。意义新闻就是有感有识、有叙有议、叙中夹评的新闻。我们创造了《记者感受》、《新闻评议》、《谈论性新闻》等多种形式,我们把这一部分新闻称为主观新闻。因为事物的意义是要记者赋予的,是要记者给予价值判断的。在多高的层次赋予事物以意义,要看记者的认识能力,有的浅尝辄止,有的能深层揭示。当我们提出主观新闻时,有些人提出反对意见,他们根据传统观念认为,新闻都是客观的,不能有主观的。其实,主观指的不是凭空捏造新闻事实,而是提升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意义。新闻事实是根据,意义则不能脱离这个根据。在我们实践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偏差,有些记者因限于自己的水平,出现在稿件中的意义常是空泛的道理,是老生常谈,是套话大话。这类意义新闻就不受读者欢迎,因为它没有新意,不说读者也知道。读者欢迎那些有新意的意义新闻,许多读者都把它剪下来当做资料保存,因为他们从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中,看到了它的转型意义,提高了读者对转型的自觉性。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要在这个地区贯彻“以人为本”的新闻原则,就必须组成一支多民族的新闻队伍。《新疆经济报》有汉文版,有维文版。维文版由维文编辑部编辑,维文编辑部的工作人员全来自维吾尔族。在汉文编辑部也吸收了大量能用汉语写作的少数民族。在《新疆经济报》的“新闻中心”,少数民族占了60%,其中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柯尔克孜族、回族、锡伯族,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女性。她们能用非常熟练的汉语写出质量优良的新闻稿件,她们因为熟悉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性和社会风俗,经过她们的叙述,就非常真切,特别是本民族细腻的情感,她们领悟得很深。当然,作为一名记者,除了写本民族外,她们也写其他的民族。因为《新疆经济报》拥有这样一批记者,因此能在最大范围内表现出新疆的自然特色和人文特色。也正因为此,《新疆经济报》不仅得到了新疆多民族的认同,成为新疆发行量最大的综合型大报,而且也得到了国内外许多读者的爱戴,报纸进入首都北京,并且发行到了中亚五国。
我们国家现在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适应这个国情,我们也必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以人为本”就是这个新闻学的基本,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和总结。这儿有丰富的内容,有广阔的理论空间,我在这里介绍的仅仅是《新疆经济报》的一点探索。
〔苏继赏:《新疆经济报》社社长、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