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魏元忠没有做大官的时候,家境贫寒。有一天,丫头正在煮饭,忽然来了个老猿为她看火。她感到非常奇怪,连忙跑去告诉魏元忠。元忠镇静如常地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什么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一次,元忠大呼一个老仆,老仆没有答应,一只狗却答应了。元忠并不奇怪,反而说:“这真是一只孝顺的好狗啊!”又有一次,元忠独坐,有一群老鼠恭恭敬敬地站在他面前。元忠也不觉得奇怪,反而说:“你们是饿了想吃东西吧?”有一天,深更半夜,忽然有几个妇女出现在元忠床前。元忠不但毫不惊诧,反而对她们说:“你们能把我抬到院里去吗?”于是那几个妇女就把元忠抬到院里去了。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回堂屋去?”妇女们又把元忠抬到了堂层。元忠又说:“你们能不能把我抬到街上去呢?”那几个妇女这次没有再把元忠抬到街上去,只是向元忠行了一个礼就走了。临走时妇女们说:“他是一个好人,我们不要戏弄他了!”为此,有人就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见利忘危
“见利忘危”用以告诫人们:见利忘危,则危在旦夕;反之,居安思危,则有备无患。
此典出自《庄子·山木》: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一天,庄周在雕陵栗园游玩,看见一只奇异的鹊鸟从南面飞过来。这只鹊鸟翼长七尺,目大径寸,从庄周面前飞过,竟然触到他的额头,也不理会,最后落在栗树林中。
庄周奇怪地说:“这是什么鸟啊,翅膀这么大,却飞不远;眼睛这么大,却看不清?”
于是撩起衣裳,快步走上前去,手拿弹弓,准备寻找机会弹射它。这时,又看见一只知了,躲在浓荫下,悠然自得地乘凉,忘记了自身的安危。旁边,一只螳螂隐藏在一片树叶后面,蠢蠢欲动,得意忘形,准备捕食知了。那只奇异的鹊鸟一心想捕食螳螂,以致利令智昏,忘乎所以。
狡兔三窟
“狡兔三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藏身的计划周密。
此典出自《战国策·齐策四》。
战国时期,齐国寒士冯谖,穷得自己连饭也吃不饱,就在齐国孟尝君门下当门客。
孟尝君问他:“你有什么本领吗?”
冯谖说:“我也没有什么本领。”
“你有什么技能?”
“我没有什么技能。”
孟尝君笑了笑,把他安排在第三流食客中,吃粗茶淡饭。冯谖吃罢饭,就靠在柱子上,弹着他的长剑唱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为了满足他,把他安排到第二流食客中,每顿饭都是有鱼有肉了。但他吃罢饭,又唱起歌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于是孟尝君就把他安排到第一流的食客中,出门坐上了马车。
然而冯谖还不满足,又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他不但要孟尝君养活他一个,还要孟尝君养活他的全家。孟尝君了解到冯谖家有老母,便命家奴按时送食粮柴薪到冯谖家里,这下彻底解决了冯谖的问题。
孟尝君在薛国有很多田庄,农民欠了孟尝君的田租,需要派个人去收账,冯谖自告奋勇愿往。孟尝君就把佃户们的欠条借据,交给冯谖,为他治装备车而往。临行时,冯谖问孟尝君:“我收到了账,带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就说:“你看我家里没有的东西,就带点回来好了。”
冯谖到了薛地,召集债户开会,当众宣布说:“孟尝君说了,你们欠他的债,不用还了,你们的欠条借据全在这里,我当着你们的面烧掉,从此以后你们再也没有这笔负担了。”债户听到这个好消息后,都高呼万岁,欣喜若狂地回去了。
冯谖回到齐国,孟尝君诧异地问他为什么回来得这样快?冯谖说:“账都收齐了,不回来干嘛?”
“你给我买了些什么东西回来?”
“我给你买了仁义回来了。”
“什么叫做买仁义呢?”
冯谖说:“我去收账时,你让我看家中缺什么买什么,我看您家里有的是金银财宝,珍玩美人,所缺的只是仁义。所以我到了薛地,召集债户,当众把他们的欠据借条都烧了,并告诉他们说您不用他们还债了,债户们感恩不尽,这不是给您买回仁义吗?”
冯谖虽然没收回账,可是孟尝君的名声却更大了。秦昭襄王没能追上孟尝君,本来已经很生气了,如今听说齐闵王又重用了他,便更加担心。于是他就偷偷打发心腹到齐国去散布谣言,说:“孟尝君收买人心,齐国的人光知道有孟尝君,不知道有齐王。孟尝君快要当上齐国的君王了。”他又打发使臣到楚国去对楚顷襄王说:“楚王死在敝国,确实是敝国上了齐国的当。秦王三番两次要把楚王送回去,都给孟尝君拦住了。他如今执掌着齐国的大权,听说就要当齐王了。如果他当上齐王,一定会来打贵国和敝国,敝国情愿跟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孟尝君。希望大王既往不咎,重新跟敝国和好吧。”
楚顷襄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也打发人到齐国去散布谣言。齐闵王听见这些谣言,果然起了疑心,就收回了孟尝君的相印,叫他回到薛城去。
“树倒猢狲散”,孟尝君被罢了官,那些门客全都散了,孟尝君感到非常凄凉。只有这位收账的冯先生还寸步不离地跟着他,替他赶车,一块到薛城去。薛城的老百姓一听说孟尝君来了,男女老少都来迎接他。有的带一只鸡,有的拿一瓶酒,有的拿着牛肉,有的提着一筐子鸡蛋,献给孟尝君。孟尝君看到这种情形,感动得掉下眼泪来。他对冯谖说:“这就是先生给我买来的仁义呀!”冯谖说:“这一点算得了什么?如今您能安居的地方只有这个薛城,俗语说:‘狡兔三窟’,您至少得有三个能安身的地方才能踏实。如果您能借给我这辆车马,让我到秦国去一趟,我一定能再叫齐王重用您,增加您的俸禄。那时候薛城、咸阳、临淄三个地方,都会欢迎您。你认为这样怎么样?”孟尝君说:“全听先生的!”
冯谖到了咸阳,对秦昭襄王说:“如今天下有才干的人,不是投奔秦国就是投奔齐国了。上秦国来的都想叫秦国强,齐国弱;上齐国去的都想叫齐国强,秦国弱。可见当今之世,不是秦国得天下,就是齐国得天下,这两个大国是势不两立的。”秦昭襄王听了他的话之后,跪下来说:“先生有什么计策能叫秦国强大呢?”冯谖连忙把他扶起来,请他坐下,说:“齐国把孟尝君革了职,大王知道了吗?”秦王装模作样地说:“我是听说了,可是却不太清楚。”冯谖说:“齐国能够有今天,全仗着孟尝君。如今齐王听了谣言,革了他的官职,收回了相印。以怨报德地对待孟尝君,孟尝君当然也怨恨齐王,大王趁着他怨恨齐王的时候,抓紧时间把他请来。如果他能够给大王出力,还怕齐国不来归附吗?齐国一旦归附,天下可就是秦国的了。大王如果现在打发人用车马带着礼物上薛城去请他,还来得及。万一齐王反悔,再拜他为相国,齐国可就又要跟秦国打起来了。”
这时候正巧樗里疾死了,秦王正要找人才,就听从了冯谖的劝告,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到薛城去迎接孟尝君。
冯谖来不及去报告孟尝君,就急急忙忙地一直到了临淄,求见齐闵王。他对齐闵王说:“齐国跟秦国是势不两立的两个大国,谁要是得到人才,谁就能够号令天下。我在路上听说秦国暗中去拉拢孟尝君,打发使臣带了十辆车马,一百斤黄金,用迎接丞相的仪式上薛城去请他。要是孟尝君真的当上了秦国的丞相去号令天下,临淄、即墨不就危险了吗?”齐闵王还真没有想到这一点,焦急万分地说:“怎么办呢?”冯谖说:“不能再耽误了,趁着秦国的人还没到,赶紧先恢复孟尝君的官职,再加封给他一些土地,孟尝君一定会乐意,他做了相国,难道说秦国没得到大王的同意,就可以随便接走别人的大臣吗?”
齐闵王答应重新重用孟尝君。可是他嘴里虽然是答应了,心里头还有点疑惑。他暗中打发人到边境上去打听秦国的动静。派去的人刚到边界上,就看到来了一队人马,一问果然是来接孟尝君的。他就连夜赶回临淄,向齐闵王报告。齐闵王连忙吩咐冯谖带了节杖去接孟尝君来做相国,另外又封给他一千户的土地。等到秦国的使臣到了薛城,孟尝君已经官复原职了。秦国的使臣白跑了一趟,而秦昭襄王只怪自己晚了一步。
早已散了的门客一听说孟尝君又当上了相国,于是争先恐后地又都回来了。孟尝君跟冯谖说:“哼!他们还有脸来见我?”冯谖说:“人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倒不如好好地招待他们!”孟尝君向冯谖拜了一拜,说:“先生的话没错。我就收留他们。”
孟尝君官复原职以后,秦昭襄王接连打败了韩国和魏国,占领了好几百里土地,就认为秦国不应该再跟其余的六国平起平坐。七国的诸侯都称为“王”,怎么能够分别出来呢?秦昭襄王要把“王”改称为“帝”,可是他又不敢单独行动,于是就在公元前288年,打发使臣到齐国去,请齐闵王也称为“帝”:秦王号令西方,称为“西帝”;齐王号令东方,称为“东帝”。这样秦国和齐国就能平分天下了。齐闵王听了秦国使臣的话,犹豫不决,就问孟尝君。孟尝君说:“诸侯没有不恨秦国的,大王千万别跟他一块干。”
过了一个月,秦国又打发使臣来约会齐国一块去打赵国。可巧苏秦的兄弟苏代从燕国到齐国来。齐闵王问他对于改“王”为“帝”和进攻赵国的意见。苏代说:“秦国只请大王称帝,本来是尊重贵国。不答应呢,得罪了秦国;答应呢,可就得罪了诸侯。我想还不如答应秦国所给的‘帝号’,可暂时不要公开称呼。先让秦国称帝,如果秦国称帝之后,诸侯不反对,大王再称‘帝’也不晚。说到去打赵国,实在没有理由。赵国离秦国近,离齐国远,大王要是帮秦国去打赵国,即使打了胜仗,得到土地也是秦国,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呢?要打还不如去打邻近的宋国。宋王无道,宋国的人都管他叫‘暴君’。大王要打宋国,一来有征伐暴君的名目,二来有扩展土地的好处,这是一箭双雕的事情。”齐闵王赞成苏代的话,接受了帝号,不过没有公开使用,准备去打宋国的暴君。后来“东帝”、“西帝”的称号用了两个月,就都取消了,仍然恢复了“秦王”、“齐王”的称号。
嗟来之食
“嗟来之食”比喻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此典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周朝时候,齐国发生了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装模作样的在路上摆了食物,说是要施舍给饥民吃。一会儿,有个饥汉跌跌撞撞地走了过来,黔敖左手端了吃的,右手捧了喝的,眼睛望着天空,吆喝着对他说:“咳!看你饿成这个样子,拿去吃吧!”那饿汉张大眼睛瞧了瞧黔敖,气愤地说:“我正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给我的东西,所以才饿成这个样子。你快拿回去吧!”最后这个饿汉饿死了。
酒囊饭袋
“酒囊饭袋”指只会吃喝、不会做事的人。
此典出自汉代王允《论衡·别通》:“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荆湖近事》:唐末,马殷据湖南,称楚王,奢侈僭傲,诸院王子,仆从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酒囊饭袋”。
五代时,有一个人姓马名殷,最初在唐代武安节度使刘建锋部下做一名指挥官,后来刘建锋被部下杀死了,马殷便被推荐,做了统帅;直至朱温篡取了唐家的天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又把马殷封为楚王,占据了相当于现今湖南和广西东北部的一部分土地。马殷是个只知享受、昏庸无能的人,当时的人们都藐视他,替他取了一个绰号,叫做:“酒囊饭袋”,意思是说:他只配盛着酒和饭,其他的一切他都不知道。
举世瞩目
“举世瞩目”形容某一重大事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此典出自《庄子·逍遥游》:“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又见《左传·定公十四年》:师属之目。
又见《国语·晋语》:则恐国人之瞩目于我也。
晋国派鞍克为元帅率兵去攻打齐国,大夫士燮作先锋,在齐国的鞍地大败齐军,凯旋回国。鞍克先进城,士燮后进城。士燮的父亲士会见了士燮就对他说:“儿呀,你知道我是多么渴望见到你呀!”因为按照惯例,先锋必先行,士会见先来的是鞍克,因此心中为他儿子的存亡担心,所以才这样说。士燮回答说:“这次出兵,鞍克是统帅,打了胜仗回来,应由他领先进城;假如由我先进城,恐怕国人的注意力要集中在我身上了,因此我不敢逾越分位。”士会听了,对他儿子的谦让,称赞不已。
牢不可破
“牢不可破”比喻器物坚固而不易破坏;或比喻人的成见及深无法破除。
此典出自《晋书·朱序传》:“是岁,苻坚遣其将苻丕等率众围序,序固守,贼粮将尽,率众苦攻之。初,苻丕之来攻也,序母韩自登城履行,谓西北角当先受弊,遂领百余婢并城中女丁于其角斜筑城二十余丈。贼攻,西北角果溃,众便固新筑城,丕遂引退。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又见唐代韩愈《昌黎集·平淮西碑》: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
东晋时代,北方前秦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名水陆大军进攻晋朝。当时晋朝朱序镇守襄阳,符坚的大军把襄阳围个水泄不通。
这时朱序的母亲韩氏住在城里,她登上城楼去察看,看见襄阳西北角首当其冲,料定敌人一定从西北角进攻,立刻便带领着许多婢女,并动员城中妇女重新修筑一道新城。这道新城一共有二十多丈长,筑得非常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