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让生反复思考接父母过来的方法,时而觉得非常简单,时而又觉得举步维艰。要说简单,他只需要让子雅带者两个孩子住在娘家,他和父母住在自己家就好了。可是转念一想,那只是把自己的幸福毁掉来成全他对父母的孝而已,子雅不会同意,母亲也不会同意。
家事好难呀!如果他和子雅带着孩子在岳父岳母家住,把房子留给父母,父母肯定会接受不了,又该说他是倒插门。让生百思不得其解。
中午吃饭的时候,他见文舒一个人坐,让生想和文舒聊聊,就走过去,和文舒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文舒听说让生的母亲病了,就问:“阿姨身体好了吗?”
“医生说,基本上没有危险了,我来的时候,说话还不清,还不能走路,需要坐轮椅。医生说这种情况,只要坚持运动,锻炼,多走路,基本上都可以恢复正常。”让生把医生说的话复述了一下。
“嗯,是这样的。深圳小区里也经常会见到这样的老人,开始坐轮椅,有人推出来活动,后来可以自己坐轮椅出来活动,再后来自己拿着助行器就可以走路,一年半载后,就完全恢复正常了。”文舒说的没错,让生也见过几个这样康复的人。
可是在让生的记忆里,这种情况周庄却很少见,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老人就躺在床上再不起来,好像没有听说谁又站起来的。
和气候有关吧,于是他说:“深圳的气候比较好,便于康复。周庄是那种干燥的气候,夏天燥热,冬天干冷,灰尘很大,病人很难保证室外活动的时间,不利于病人运动,影响康复速度和效果。”
让生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很少见周庄的人在外面跑步,更不用说脑梗后遗症这种腿脚不好的人,他几乎没有见到过。
“那就把父母接过来住呗。”文舒说的和让生想的一样。
“我也想接过来,只是上次在这儿住的时候,闹得鸡犬不宁,这事儿你也知道。都快把我逼到绝路上了,我心有余悸呀!不知道该怎么办?”让生想听听文舒的主意。
“或许你可以直接母亲,不接父亲。”文舒说完就后悔了。
“这办法也不好,一是把父亲一个人留老家不放心,也会被邻里笑话。”让生愁容满面。
“你们家父母出来回去都是成双成对的,你数数小区里有多少人家是两个人在这里看孩子的?大多数是一个老人在这里看孩子,另一个老人住在老家。”
“我和子雅哪有时间照看母亲,还的父亲过来照顾她。”让生想了想说。
“唉,我就讨厌这些家务事,我只是胡乱出主意,要不你让子雅辞工做专职太太算了,现在专职太太很多。”这倒是个好主意,很多收入高的人的太太都不上班,在家做专职太太,让生的收入也不低,只要子雅愿意,她可以在家做专职太太,他得先何子雅商量商量。
于是,让生给子雅电话要她下班回自己家住。
让生回到家的时候,子雅已经到家了,她正在打扫房间。这些天让生不在家,屋里到处都是灰尘。就算他在家,也很少认真收拾。每次回来,子雅都要仔细打扫一边。
让生放下他的双肩包,拉着妻子坐下来休息一下,他想尝试一下能不能说服子雅辞工做全职太太。他捋了捋子雅的长发。
“老婆呀,有件事想和你商量一下,打扫卫生的事,你先别着急,就交给我了,等一会儿我给你打扫得干干净净。”
子雅站起来,拽着让生的耳朵,嘟着嘴说:“你打扫卫生?要是你打扫家里会这么多灰尘?说吧,不就是爸妈回来跟我们住的事嘛,你该说说,我继续打扫卫生。你也别闲着,跟我一块收拾。”子雅一边说,一边又去打扫了,让生也跟在旁边整理房间。
“老两口年龄越来越大了,母亲又行动不便,让他们在家我不放心。”
“好呀!不过咱得先准备好,不要像上次那样,把咱这个小家都给掀翻了。养了老人还不讨好,还说我不孝顺。”子雅在大家庭生活方面也长大了,变得成熟多了。
“是呀,有的同事很有钱,却从来不让父母来深圳住,有的同事让父母来看孩子,结果关系闹不好,老人再也不来了。和父母之间的矛盾也不是我们一家才有的,相比之下我们做的还是挺好的。不管我们如何矛盾,总还是希望把父母接过来的。”
“主要是我有教养,能容得下你父母。可是你父亲总是找存在感,不停闹事。再过来肯定还是一样。”对周守义,子雅心有余悸。
“是呀!我就是想和你商量个办法。”让生连连点头。说实话,他真的处理不好和父母的关系。整天在一块,观点兴趣几乎完全不一样,矛盾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年轻人没有时间考虑老人的感受,老人又特别顽固,接受不了年轻人的思想,就开始干仗了。
“老公,我问你,咱俩和我的父母有矛盾吗?”子雅话锋一转,开始说她的父母。
“没有!这是你们家有教养,你爸妈的思想和年轻人的思想很接近,也不固执。”让生知道城里人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表现得也不是那么固执;农村人就不一样了,条条框框太多,又没有新的思想摄入,显得固执很多。
“不完全正确,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和我们长时间同住,否则,一定也会有矛盾的。”子雅想问题不像周守义,他总是觉得自己完全正确,不接受别人的任何意见。子雅就会两方面考虑,只是周守义不能接受她这种思维方式。
“你说得对,我的父母回周庄以后我们家就平静下来了。”让生觉得子雅说得很有道理,他乐意接受。
“父母离我们远了,矛盾就没有了,可是照顾就不方便了。”子雅沿着她的思路继续说。
“是的!那该怎么办呢?”让生点了点头。
“孩子和父母在一块住不好,住的距离远了也不好。那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最佳距离到底是多少呢?一定有一个最小值存在,这个距离让儿女和父母生活得最舒服。”女孩子要是数学好了真是不得了,生活的问题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考虑。
“那我们是不是还要建个模型,计算一下最小值呀!”让生逗子雅,子雅却不理他,继续说她的想法,“我估计有人已经建模计算过了,那就是一碗热汤的距离。儿女做一碗热汤给老人送过去,汤还不凉的距离;老人给儿女做碗热汤,送过来还不凉的距离。”
子雅说的观点让生也看到过,不过这个观点和中国传统的同住观点是不相容的。既然都在一个城市,为什么还不住一块。
子雅说这样分开住已经很好了,要是把老人送养老院,那就更难接受了。
最近有一篇催泪文章,说一位老人的两个孩子都上了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学,年龄大了他却必须住进养老院。这篇文章赢得了大多数读者的眼泪,包括让生和子雅。
周家的习惯就是要么同住,要么在老家住。要是在同一个城市还不在一块住,那让亲戚邻居们听了一定会唾骂耻笑的,以后就会成为不孝的范例。
“那你说一碗热汤的距离是多远?”让生认为分开住是几乎不可能的,可是眼下的情况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往这个方向上考虑。
“有人计算过,这个距离是一到一点五公里,呵呵,别那么认真,我觉得只要不在一个屋檐下就是最佳距离。这次俭生救了你妈,俭生和老家的距离就是最佳距离。”子雅说的非常好,是呀为什么非要在一个房子内呢,保持一定距离能随叫随到不是更好吗?俭生和周守义的距离就是这样,让生和岳父岳母的距离也是这样。
让生完全理解了子雅的的话意思,他得出结论:父母需要帮助的时候,子女能够及时赶到的距离就是最佳距离,就是孝的距离。
“可是,父母在外面租房子,好说不好听,父亲肯定也不会同意的。”让生还有他的担心。
“要是他们愿意的话,可以住我爸的小房子;要是他们不愿意,我们可以买一个小套给老人住,根据目前我们的经济实力,一室一厅就够了。哥哥姐姐来看爸妈时,可以住在咱们家,这样子就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以后就再不会吵架了。”子雅想得很清楚了。
她提前和父母也沟通过了,何方非常支持女儿的想法,他愿意提供方便。
“买房子吧,我爸肯定不愿住你家的房子。”不过,让生现在说到买房就害怕,不仅仅是钱的问题,那无尽的等待和排队他也受不了。
“不用紧张,现在买房子和以前可不一样了。各种限购政策已经让市场冷静多了,刚需可以冷静选房子了。”说起买房,子雅总是了如指掌,她什么时候又开始关系房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