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玢是宋朝尚书,年纪大了便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他家住宅宽敞、舒适,家族人丁兴旺。有一天,他在书桌旁,正要拿起《庄子》来读,他的几个侄子跑进来,大声说:“不好了,我们家的旧宅被邻居侵占了一大半,不能饶他!”
杨玢听后,问:“不要急,慢慢说,他们家侵占了我们家的旧宅地?”
“是的。”侄子们回答。
杨玢又问:“他们家的宅子大还是我们家的宅子大?”侄子们不知其意,说:“当然是我们家宅子大。”
杨玢又问:“他们占些旧宅地,与我们有何影响?”侄子们说:“没有什么大影响,虽无影响,但他们不讲理,就不应该放过他们!”杨玢笑了。
过了一会儿,杨玢指着窗外落叶,问他们:“树叶长在树上时,那枝条是属于它的,秋天树叶枯黄了落在地上,这时树叶怎么想?”几个侄子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杨玢干脆说:“我这么大岁数,总有一天要死的,你们也有老的一天,也有要死的一天,争那一点点宅地对你有什么用?”侄子们现在明白了杨玢讲的道理,说:“我们原本要告他的,状子都写好了。”
侄子呈上状子,他看后,拿起笔在状子上写了四句话:“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试上含元殿基望,秋风秋草正离离。”
写罢,他再次对侄子们说:“我的意思是在私利上要看透一些,遇事都要退一步,不要斤斤计较。”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样样顺心,生活的路上总有沟沟坎坎。你的奋斗、你的付出,也许没有预期的回报;你的理想,你的目标,也许永远难以实现。如果,抱着一份怀才不遇之心愤愤不平,如果,抱着一腔委屈怨天尤人,难免让自己心态扭曲、心力交瘁。
生活在凡尘俗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难免别人误会猜疑。你的一念之差、你的一时之言,也许别人加以放大和责难,你的认真、你的真诚,也许别人误解和中伤。如果,非得以牙还牙拼个你死我活;如果,非得为自己辩驳澄清导致两败俱伤……那么活着还有何乐趣?
自嘲能博得更多的拥护
伟大的人物每每接触群众时,往往故意打趣自己,或是批评自己,而使得群众愉悦。他的形象是否有损,暂且不说,但至少在当时,他使群众感觉比他优越,并进而打动群众的同情、敬仰、拥护的心弦,博得他们的喜欢。
华盛顿任美国总统时,副总统淘惠斯顿颇能吸引群众,他用了各式各样的权术,以扩张他个人的权力,使得他把副总统的闲差弄成具有实权的职务。他最常用的谋略是“演说做副总统时闹过的笑话”。
赫金斯是一位惊人的政治家,在当上芝加哥大学校长时,年不过三十岁。当别人怀疑他这么年轻是否有能力出任校长一职时,他只讲了一句话就化险为夷,那句话是:
“一个三十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依赖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长的地方是那么多。”
像这样机智有力的谋略,“小”人物很少采用,他们亟望能表现自己的了不起,掩盖自己的不足,讥讽别人的缺陷,或是证明自己是有特异功能的人。可是一个真正有能力的领袖,眼光却很高远,他的目的是在使旁人信服、理解,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让旁人去高视阔步。
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曾悦:“男人和女人都不过是长大的小孩。”无论我们的生理年龄有多大,也不可能什么事经手都娴熟自如,不在话下,大人也会犯和小孩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在有些交际场合中,无意的失误是常有的事。有的时候不妨“有意破坏”一下自己的形象,拿自己开个玩笑,或“揭自己的短”,说不定反而能够取得别人的谅解。比如你在作报告时忽然一个字明显变调引起听众发笑时,你干脆大方地说:“对不起,我普通话说得不好,请大家多多指教。”这样,当你再次出错时,别人便不再会笑你;相反,如果你对自己的出错装作不知道,装腔作势、一本正经地还以为自己是个播音员,当你再次出错时,听众仍会大笑,交际中有时候拿自己开个玩笑,还可以调节一下气氛,让别人觉得你这个人容易亲近。
当威尔逊被选为新泽西州州长之后,有一次,要赴纽约南社参加一个午宴,主席介绍说他是“美国未来的大总统”。这是对他的一种不得体的颂扬,这时,他该上场了。
只听威尔逊讲了几句开场白后,便接着说:“我觉得在某方面——我希望只在这方面——很类似某个所讲给我听的故事里的人物一样。”威尔逊停顿了一下,看到听众都专注地听着,于是接着说道:“话说有一群喜欢钓鱼的朋友在加拿大聚会,其中有一位名叫约翰逊的,由于这一群人喝酒喝得太多了,结果他与其余的朋友都搭错了火车。他的家人只好打电话给往南开的列车车长:‘请把那叫约翰逊的小矮子送到往北开的火车上去,他喝醉了。’很快他们就接到列车长的回电说:‘请再详细说明,车里有十三个喝醉酒的人,他们既不知道自己的姓名,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儿,而且,他们都很矮。’我(威尔逊)现在只知道我的姓名,但是我不能和你们的主席一样,确实知道我的目的地在哪儿。”听众听完,哈哈大笑起来。
威尔逊对那位主席不恰当的颂扬没有直接纠正,而是讲了个风趣的故事,巧妙地解决了主席造成的难堪局面。
威尔逊当时还讲了一个滑稽故事,听众们更加兴奋起来。从此,威尔逊声名大噪。
伟大的人物每每接触群众时,往往故意打趣自己,或是批评自己,而使得群众愉悦。
相机而动,出奇制胜
《孙子兵法》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它要求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其核心在“奇”字,关键是“创”字。
“大鱼吃小鱼”,这是大自然的规律,然而科学家通过一项特别实验,却得到了不同的结论。
研究人员将一个很大的鱼缸用一块玻璃隔成了两半,首先在鱼缸的一边放进了一条大鱼,连续几天没有给大鱼喂食,之后,在另一边鱼缸里放进了很多条小鱼,当大鱼看到了小鱼后,就径直地朝着小鱼游去,但它没有想到中间有一层玻璃隔着,所以被玻璃顶了回来。第二次,它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朝小鱼冲去,但结果还是一样,这次使得它“鼻青眼肿”,疼痛难忍,于是它放弃了眼前的美食,不再徒劳了。
第二天,科学家将鱼缸中间的玻璃抽掉了,小鱼们悠闲地游到了大鱼的面前,而此时的大鱼再也没有吃掉小鱼的欲望了,眼睁睁地看着小鱼在自己面前游来游去……
其实,很多人心灵中也有无形的“玻璃”,他们不敢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念,或者在挫折面前也采取“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态度。一个人要走向成功,就要不断地打碎心中的这块“玻璃”,超越无形的障碍。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中,邓艾偷渡阴平,就是这一谋略的出色运用。魏景元3年,魏国兵分三路大举伐蜀。蜀军在连连失利的情况下,蜀将姜维集中兵力退守剑阁。由于蜀军扼守险要,魏镇西将军钟会屡次进攻不能奏效,加上粮道险远,军众乏粮,钟会打算撤退了。这时,魏征西将军邓艾利用钟会和姜维相持的机会,亲率精锐自阴平经荒无人烟之地,凿山开道,搭造桥阁,涉险奔袭。一路上山高谷深,极为艰险。
当邓艾率领军士来到摩天岭时,峭壁巅崖,不能开凿,眼看陷入绝境,邓艾的儿子和开路士兵尽皆哭泣。艾问其故。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艾曰:“吾军到此,已行了七百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岂可复退?”乃唤诸军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之。”众皆应曰:“愿从将军之命。”艾取毡自裹其身,率先从高山上滚了下去,其他人有毡的依法炮制,无毡的用绳索拴住腰,抓住树枝藤条,沿着悬崖峭壁,一个跟着一个向前攀援,终于越过了摩天岭。当仅有两千的魏兵出现在蜀军面前时,蜀军惊惧奔逃,一片混乱。邓艾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江油、涪城和绵竹等城,直抵成都城下。当姜维大军还在剑阁浴血坚守时,成都的后主已经出降称臣了。
邓艾的破蜀成功就在于它出兵的奇,因为“奇”,所以对手想不到,所以不做防备,所以成功。因此,后人有诗称赞邓艾说:“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邓艾裹毡从此下,谁知诸葛有先几。”
邓艾破蜀,不仅是军事奇谋,更是他人生履历上的一个里程碑。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固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战术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奇正相互转化,如同圆圈旋绕不绝,无始无终,谁能够摸得清它的底细呢?
善于出奇制胜的人,其战法如天地运行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息。战术不过奇正两种,奇正的变化,却是无穷无尽的。
在生活的战场搏杀需要人付出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是无情的,不会考虑你的过去,你的现在,你的未来。所以,在生存丛林里你追我赶的游戏中,常常需要火眼金睛,才能看清纷繁浮躁背后的玄机,才能因时而动,出奇制胜。
有人曾经归纳对付逆境的八大法则,其中有一条就是“相机而动、出奇制胜”。因为许多人都会受限于过去的经验窠臼,产生思考盲点。唯有灵活应变的处理原则,才能克服障碍,打破心中那块挡着自己的玻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道”既包括政治品格,也包括道德品质。除了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眼光外,还要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办事公道、赏罚分明、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道德高尚、品性正直,等等。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628年,王嘉胤、高祥等先后起义,农民战争的烈火首先从陕北燃起。不久,李自成参加起义队伍,并逐渐取得领导地位,更因为其勇敢和要求纪律严明,在农民起义的队伍中渐露头角。
不久,李自成率部攻入河南,继而攻克辽州,当时转战南北的他已经号称“闯王”。
在敌军包围辽州后,他果断地率部突围,朝着太行山东麓挺进,后来与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分兵偷渡黄河,在豫、楚、蜀、秦四省交界的广阔山区纵横驰骋,势力逐渐扩大。“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同晚明政权对抗不可能一帆风顺。因为对地理情况不熟,他曾经在安康遭到官兵围困,在这个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他采用诈降计把军队带出山谷,此后驰马纵横,使整个陕西大为震惊。即使这样的胜利也是暂时的,晚明政权的统治者决不会看着反叛者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挣扎的力度也很惊人。由于各路义军接连失利,极度困难的李自成几乎全军覆没,带着残部潜入深山密林,此间总结以往的过失,聚集革命力量以图东山再起。
养精蓄锐之后,他再次举起闯王大旗,这时的社会矛盾较以前更甚。很少有人看好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明王朝,很多文人士大夫审时度势地投身到农民起义军中来,其中比较有名的诸如牛金星、李岩、宋献策等人,李岩建议李自成“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并勒令军队“不淫妇女”、“不杀无辜”、“不掠资财”。义军也真正对人民秋毫无犯,这样的正义之师使得老百姓“杀牛羊,备酒浆”,因为他们要“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农民军占领洛阳之后,将得到的大批金银财宝和粮食分给穷人,附近群众纷纷赶来参加义军,明朝政权已岌岌可危。
李自成终于建成了他的“大顺”国,并改称西安为长安。此后进攻北京,这时的起义军已经闻名于大江南北,沿途各县官吏或投降或逃跑。经过18年浴血奋战,李自成终于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历时276年的明朝统治宣告终结。但遗憾的是,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农民起义军的保守和狭隘也逐步显露,甚至在态度上有点儿骄傲轻敌。李自成派人招降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由于招降人伤了吴三桂的感情,使得原本欲归顺的这位痴情的将领执意引清兵入关,并在山海关展开激战。明末农民起义军由盛而转衰,此后又多次受到重创,率部在九宫山考察地势的李自成也遭袭牺牲。
纵观其成败的轨迹,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其队伍暗暗滋长出“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正是因为人心涣散,一个团队的凝取力荡然无存,也使李自成失去了众人对其的敬仰与信任,最终导致了事业的衰退。18年的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之于长治久安来说,只是三分钟热血,而三分钟热血从来都不可能成大业,李自成的失败在于其队伍在暂时的成功之后偏离了起义时高举的正义的理念。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变”中总有正义的事业值得去坚守。因为“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政权的腐败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和道德的提升有着极大的破坏力,李自成的前后得失的急剧改变对于我们这些现代人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先秦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轲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正说明了众望所归,人心所向,才是成就大事业,建立人脉的根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