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谈到电影,谈到解梦,使我不得不停下来,讲一讲这种分析方式的最基本原理。这种原理其实很简单,就是扔掉的宝贝又被拣回来用了。扔掉的是什么宝贝呢?是我们最早期使用的语言之一——形象思维语言。我们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小到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使用语言工具了。不要以为只有发声吐字才叫语言,不要把语言看得太学术,语言其实就是沟通的工具、沟通的办法。
我们沟通的办法可不是母语一种,更不是再加上几门外语,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办法多着呢。
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我们饿了怎么办?对,敲敲妈妈的肚子,示意她该吃饭了;我们不舒服,踢踢她的肚子,让她想办法照顾一下,这些就是最早期的语言——肢体语言。等出生后,这种语言会有所发展,变得内容更复杂、分化更细腻,能更准确地表达我们的感受。我们的腿将会有很多种踢来踢去的方式,那是在表达我们的各种不舒适;我们揪着妈妈的衣襟,那是在告诉她“我很依赖你,别丢下我不管”;我们把头扎在妈妈怀里,那是在跟她说“抱抱我,我想跟你亲密”……后来长大了,我们用得就更灵活了,别人一鼓掌,你就知道他是在鼓励或者叫好;你抛一个媚眼给男友,他就会喜笑颜开,心花怒放;你一努嘴,配合默契的同伴就知道该怎么行动了……我们习以为常地使用这种工具,并没有注意到它是一种语言。
舞蹈就是这种语言后天发展起来的艺术。舞蹈可不是乱跳一气,而是有主题的,是要用一组组的动作来表达这个主题的,所以它的编排很重要。像芭蕾舞《天鹅湖》能成为经典,被保留下来并广泛流传,正是因为全剧的动作编排契合故事的主题,里边的独舞、双人舞、多人舞符合要表达的人物个性和场景要求。
例如,“四小天鹅舞”是用碎步和小跳跃表现小天鹅的轻快活泼:双人舞是用二人配合的翻转、环绕,表现王子和白天鹅的缠绵爱情;独舞是用上臂的曲线动作和颈部的绕动,强调白天鹅的柔美……没有旁白的解释,没有专门学过对动作的解读,你也能看得懂它们的意思,虽然你不能把每一个动作都精确地翻译出来,但是一段段舞蹈带给你的感受是不会错的。
除了编排,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舞者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就像一个好的作者能通过生动的描写深深打动读者一样,一个优秀的舞者也能用最准确、最到位的动作把舞的灵魂呈献给观众。孔雀舞是傣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很多人都跳过,但杨丽萍的孔雀舞却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以至于她本人成为了这支舞蹈的代名词。她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她的内心状态跟别人不一样,她强烈地认同孔雀,她以孔雀为蓝本,像孔雀一样生活,这当然不是说她从此靠吃小虫子过日子,而是她内心随时寻找孔雀的感觉,体验作为一只孔雀所应有的内心状态和行为模式,由此她拥有了孔雀般的灵魂。
所以.她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的孔雀跟以往其他的人不一样,她在精神上是一只完完全全的孔雀,她的气质、动作,散发出孔雀应有的光彩。但她跳的《春雨》,既没有春的感觉也没有雨的味道,而是更了名的孔雀舞,可见她内心对春雨的感受不如对孔雀的感受准确,所以尽管动作还是很漂亮,也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心理治疗上,咨询师们也很重视来访者肢体语言的表达。比如一个依赖型的人,无论站着、坐着,总喜欢依着、靠着,很难支撑自己端正地坐好;一个自卑感很重的人,会比较喜欢向内收缩身体,而难以舒展……我们内心对自己的压抑在肢体上都会有所表现。国外有一种治疗师,通过看人的形体,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心理问题、创伤年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因,印度出现了一种通过肢体运动进行心灵修炼的技术——瑜珈,瑜珈跟体操、舞蹈不一样,它不刻意要求优美,而是要求每个人按自身的情况尽力舒展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通过一次次的舒展训练,打破原来身体的紧张带、固结点,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同时由身体带动心灵,打破内心的禁锢和压抑,使自己的身心得到自由和解放。但重要的一点是,这个过程你要带着感觉去做,而不是走走形式,更不是摆个漂亮的姿势,那是一个痛苦而流汗的过程。你同时还能学会在痛苦中放松自己,适应痛苦,学会与痛苦做伴,之后你会收获轻松和快乐。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需要练习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一个好的瑜珈师傅就是一个心灵指导师,在指导你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你的个人特点、进度,甚至能准确感觉到你的身体感受,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给你支持和鼓励,和你一起共渡难关,使你得到成长。
除了肢体语言,我们还有一大法宝就是哭声。出生后,我们经常会哭一哭、闹一闹,好让妈妈知道我们是要吃饭还是换尿布或是肚子里不舒服了。我们的哭声是不同的,我们能哭出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很多种旋律,多听几遍妈妈就能听懂了(个别对我们不太用心的妈妈除外),这就是早期的另一种语言——声音语言。我们听到这种语言比使用它就更早了,在胎儿期3个月时,我们的听觉就产生了,会对外面的声音有一些反应,之后可能还会对某种声音或某类音乐有特别的反应(那要由我们当时的心情来决定),而且这种反应会一直保持到出生以后,直至成年。
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表达也开始丰富起来,从哭声、喊声增加到笑声、叫声、咕哝声……会的旋律也越来越多。撒娇时,我们能婉转地“嗯”出很长的音;生气时,是向低压下,短促“哼”出半拍;轻蔑时,是向高挑起,“哼”出半拍;受到惊吓时,则是把高音长长地横空扔出,“啊——”
音乐就是这种语言发展起来的艺术。听过安眠曲吗?那是一种舒缓、柔和的音乐,能让你感觉柔软、放松、温暖,容易进入安稳的休息状态。那换首嘹亮的进行曲呢?你就会精神振奋、肌肉紧张,想要做些什么了。而哀乐缓慢低沉,心里仿佛被灌了沉沉的铅块,连走路也沉重了起来……不同的音乐带给人的感受差异是很大的,而音乐给人的感染力也是异乎寻常的。
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迪斯科舞厅,刚去的时候感觉里面很吵,剧烈的声响扑面而来,我屏住呼吸向后躲闪,这时的我还没有做好进入状态的准备。待了一会儿,音乐慢慢渗透进了毛孔,我感觉有些燥热,想跟着乐曲一起晃动,我的神经逐渐开始兴奋,随之手脚先晃动起来,身体很快也跟上……等到出汗时,感觉心脏的跳动和音乐的节拍重合,快速而有力,我已经被这种节拍淹没、卷走,仿佛上了弦的钟摆欲罢不能。跳动、节奏,节奏、跳动,我已和音乐融为一体,此刻,我就是节奏,节奏就是我。
并不是我有什么特异功能,只要你放松自己,投入进去,都会被音乐感染。
音乐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魔力,因为它和人的情绪是共振的,你无可选择地被触动,特别是当它的音量足够大,你的心会自然地随着它一起跳动,那是一种被它抓住的感觉。
作曲家就是那些用音乐语言表达内心声音的人,如果他的心声和大多数人的心声一样,那么他就会被公认为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乐曲会被记载和流传下来。就像《义勇军进行曲》,它表达的是抗战时期全体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心声,深沉的音符、铿锵的节奏,使你的心被震撼,内心沉睡的力量和斗争的勇气被唤醒。这首歌把当时中国民众的心凝聚在一起,把中国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所以它当之无愧地成为国歌,聂耳和田汉的名字也被深深地刻在了那段历史册页。
除了作曲家,演唱乐曲的歌手也很重要。一个最受欢迎的歌手,一定是对某一类乐曲诠释得最到位的那一个,当然也和这些歌手的个人特点有关。比如邓丽君,她的嗓子甜而不腻,声音像一朵粉色的小花,而她本人也是一个如邻家小妹般的粉色小花,所以在歌迷的心目中,她和她的歌曲是一体的,她就是她的歌,她的歌就是她。正是由于她纯正的少女心态,使得她唱少女情怀的歌曲最受欢迎。
而王菲就不一样了,她的声音纯净空灵,像一只白色的蝴蝶在舞动,正如她本人那样清秀单薄,所以她更适合清冷飘逸、情感色彩不浓烈的歌曲。每首歌曲都有它自己的灵魂,适合它的一定是一个与它非常相似的灵魂。
歌手的性格特点会影响他们对歌曲的选择,我们每个人也会对某些音乐有所偏爱,正是那些让我们格外动情的音乐,往往是替我们诉说心声的。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那是一个初中辍学的小姑娘,她被母亲强拉来进行咨询,可想而知我们的交流是多么不顺利。在一小时的咨询时间里,她紧闭双唇一言不发,对于我的问话只是摇头、点头,然后就瞪着眼睛看着我,天真无邪的表情背后是恶作剧般的笑容。万般无奈,我只好放下我要询问的各种问题,跟她聊起了她喜欢的音乐。
咨询结束后,对音乐一窍不通的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来了她所提到的乐曲,我第一次完全地沉浸在音乐中,把一段段音乐当成一个人的心情去感受、去体会,经历音乐所带给我的情绪、情感上的波动,当我的心情和音乐一起震荡、跳动的时刻,我发觉自己好像明白了她。
再一次见面的时候,我把我的体验,和对她的音乐的感受告诉了她,她愣了一下还是默不作声,但她表情告诉我,这并不是她恶作剧般的对抗,而是心被击中了。当我再一次沉浸在对那些感受的回忆中,说到音乐带来的情绪转折和变化时,她竟然开始把她真实的感受拿来与我分享,咨询由此真正地开始了。
就像打开了奇妙世界的一扇大门,里面五光十色、绚丽多彩,有着数不尽的宝贝,而这个世界一直就在我身边,这次体验使我找到了能够走进它的一条路,心灵的疆域被无限地扩展。我开始对音乐着迷,因为我终于可以听懂这门语言,而且它很简单,不需要记背各种单词、语法、句式,只需要我用心地感受,去听,就可以听懂。特别是当某段音乐的旋律与我的心情吻合时,就像被他人理解了自己的心情那样快乐,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跟作曲者的心是相通的,它们通过音乐在同一波段上跳动。
有了这门语言工具,我们可以读懂一幅幅的音乐画面,开阔我们的视野;可以以音乐为媒介和他人的心灵波段接轨,享受理解与被理解的快乐;可以用音乐释放自己的心情;还可以在咨询中用音乐激发人的情绪、情感……这才是真正的财富,一个人与生俱备的财富,不会丧失的财富。写到这儿,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贝多芬耳聋以后还要坚持音乐创作,那是他表达心灵的方式,旋律在他的心里一直没有消失,只要生命在,这种表达就不会停止。
人内心资源的丰富超乎人们的想象,还有一个要拣回来的宝贝,也是一笔无法衡量的财富,它就是形象语言。梦,就是我们的内心用这种语言寄给我们的来信。
从我们会说话起一直到10岁左右,逻辑思维开始形成,我们使用的都是形象思维语言。但是大人们不知道,他们总用逻辑语言和我们对话,还批评我们胡说八道;其实是他们听不懂,他们把这种语言都忘了。
形象语言最核心的要点就是象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比方。比方我们常说:女人是水,男人是山。我们都不会觉得这话有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这是象征;而用逻辑语言,这话就成了女人等于水,男人等于山,就说不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