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麦肯锡人也清楚地明白,在为客户或自己公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同时考虑各种要素,那么就很容易忘记目标,迷失方向,忽略问题的主要因素。倘若一个因素一个问题地分析,你会发现你的工作总是没有尽头,不断有新的资料摆到你面前,而你需要进行更多的分析,占用更多的时间。这样一来,即使一天有48小时,你也难以应付如此超负荷的工作。对此,麦肯锡人会告诫自己:“千万不要被动地被眼前的众多事务牵着鼻子走,此时你必须停下来思考一下,仔细辨认一下自己究竟正在被什么东西纠缠着,然后厘清思路,分清主次,然后再做决定。”
在他们的思维过程中,一个人如果处于混乱之中,那么就应该主动后退一步,思考一下正在做的事情。要记住,最重要的是关注事情的“大画面”—你正在做的事情是否与大画面吻合,吻合的程度如何?一项特殊的分析也许从认识上来讲是正确的,甚至很耐人寻味,但如果这项分析与解决问题完全无关,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每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能够完成的事情也是有限的。如果在一段时间后,你回过头来反思自己做过的事情,发现这些行动都对推动大画面没有任何帮助,那么就应该及时停止这些行动,去做那些能够推动大画面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让工作的重心和注意力的重心始终锁定在大画面上呢?以下是几点建议:
(1)建立自己希望的大画面
问一问自己,你到底需要什么?你想实现的是什么?你想获得的是什么?你最频繁想到的是什么?你长期关注的是什么?你最渴求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你的大画面。
(2)写下你的目标
将你的目标写下来,贴在显眼的位置,这样一来,你就可以经常看到它,并且对比自己的行动,反省自己是否偏离了目标。
(3)学会切割目标
庞大的目标往往看上去非常虚幻,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让人心生疲倦,还未行动就开始想要放弃。学会切割目标,将目标量化、细化、小化,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它,并且不会再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创新要讲求实效
创新已经成了时髦热词,到处可见,到处都在倡导创新,似乎不创新就跟不上形势,就跟不上潮流,就要被时代抛弃。在具体工作中,不创新,产品就卖不出去,企业就要亏损,新局面就打不开。
倡导创新没有错,这是社会进步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动力,但我们要注意的是,创新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体现的是智力的较量。如果仅仅形成一种鲁莽的行动,嘴上喊创新,举着创新的招牌到处招摇,却没有真正开动脑筋,没有真正的举措,只是瞎折腾,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最终是人财两空。这样的所谓“创新”除了劳民伤财,没有一点儿益处。
说起创新,首先要有个严肃认真的态度,因为创新是个艰苦探索的过程,需要谨慎实践,需要摸索,在探究中不断完善和提升,这样才是有效的有成就的创新。要避免盲目创新,盲目创新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不仅妨碍了发展的势头,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危害。
美国是个倡导创新的国家,美国的金融家将抵押贷款证券化,此举曾被誉为一大创举,其核心内容就是将次级贷款转化为许多与之相关的金融衍生品,规模高达几十万亿美元,这样构成的金融网络庞大而错综复杂。这样一来,其风险也就显露出来,即上游一旦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全局。
反思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源,就是美国在金融衍生品上的“创新”。席卷全球的美国金融危机,大家都知道是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其实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总额在美国国内金融市场上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全美的住房贷款总额高达8万亿美元,而次级抵押贷款只有1.89万亿美元,所占比重很少。所以,金融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还是要从美国在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上找原因。
次贷市场风险高,相关的次贷机构、投资银行都心知肚明,违约事件如果大量出现,巨大的风险就要落在放贷机构身上。为了避免风险,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在金融家们那里诞生了,这就是次贷“证券化”。它将购房者的贷款集中起来,经过打包整理,成为一种次级贷款支持证券,然后再投放市场。购买了这些证券,就可以从借款人那里取得偿还的本金和利息。
而投资者们面对“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新产品时,却发现这种证券属于低风险,因为它的评级高,而回报却高于同属高评级的国债或优质公司的债券,引起了全世界投资者的浓厚兴趣。
但风险终于发生了,这源于次级贷款环节出现了问题,而“蝴蝶效应”又使其影响进一步扩大,甚至波及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一场金融危机爆发了。这种“创新”最终还是要由美国和全世界人民来承担。
对于创新,我们应该有个正确的认识,它的目标是更高效地工作,更完善地发展,如果因为“创新”而发生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那就不是创新。当前要努力避免的是借创新之名的瞎折腾。创新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客观规律,要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而一切脱离实际的空想,都是与创新背道而驰的,于国于民都只有百害而无一利,只会妨碍我们的发展,我们都应当抵制。
认识你自己
人要善于认识外界,更要善于认识自己,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是衡量一个人韧性的重要尺度。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遇事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正确的抉择,找出正确的解决办法。
怎样认识自己?我们不妨后退一步,这样就有了一定的空间去观照自己,看清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原则是什么?自己有着怎样的信念?自己的长处在哪里?又有什么缺点和不足?你遇到了困境,是什么妨碍着你前行?只有看到并掌控了这些,才能依次做出正确的分析,找到正确的出路。
举例来说,在一项任务中,你本以为有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的拓展能力,但同时你又意识到这项工作对你的长期目标并无帮助,甚至会将你引入错误的方向,偏离你的目标。这时你将如何应对如何选择呢?你可以后退一步,观察思考一下,从这个任务中自己能学到什么东西,怎样将它们变成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就会有所收获。
在工作和生活中,勤劳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态度,但勤劳有时受益并不高,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有时只是在勤劳地干,而不是在聪明地干。只有勤劳加智慧,才是最好的抉择。我们常见有的人工作很努力、很辛苦,但效率并不高。要想提高效率,既要勤奋,还要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才会事半功倍。
创设遍及全美的事务公司的亨瑞·杜哈提曾经说过:“不论他出多少钱的薪水,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具有两种能力的人。这两种能力是:第一,能思考;第二,能按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做事。”这段精彩的论断,说明了我们提高工作效能的关键所在。评价一个人工作效率高低,不能以是否勤奋为标准,关键要看他是否忙在点子上。我们也看到有些人很忙很勤奋的样子,但他们常常是瞎忙一气,忙的都不是正事。
有个很会利用时间的人,堪称楷模,他就是安德鲁·伯利蒂奥。时间在他那里从不会被随意浪费掉。他是个大忙人,每天,每时每刻,他都在紧张地工作。时间对于他来说太宝贵了,因为他有永远也做不完的事。除了每天要进行的设计和研究外,还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等着他处理。他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那样来去匆匆、风尘仆仆,事无巨细,他都要事必躬亲。长此以往,他也感到了疲倦,感觉很累。
静心观察一下,会发现他的时间安排上的问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安排在做琐碎的事务,那些本可以不必亲自去做,这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管的事情太多。
虽然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但他并没有取得多么大的成就。有位教授善意地劝他:“人大可不必那样忙!”就是这句话让他警醒。经过反思,他感到自己确实有些过分了,虽然自己时间观念很强,很会抓紧时间,但却没能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不能发展自己,相反却妨碍了自己的进步。
安德鲁终于醒悟了,他立即调整了时间,将那些与正事无关的事务性的琐事放下,把时间安排给有价值的事情。不久,他的《建筑学四书》问世,并且成了传世之作,至今还被奉为建筑学的“圣经”。
从安德鲁·伯利蒂奥前后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将时间用在真正有价值的事情上,也就是忙到点子上,才能获得成功,否则,为琐碎无关的事情花的时间越多,即使再勤劳再辛苦,也是徒劳的。
我们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工作的、生活的,可以说能让人忙得不可开交,但在我们紧张忙碌中,又有多少事是必须的,是当前最重要的。我们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忙不过来,可是虽然做了许多事,到头来却又觉得没做什么,特别是觉得该做的还没有做,这就是最需要的事情没有完成。史蒂芬·柯维博士被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他曾说过:“人类的重要任务就是将主要事务放到主要位置上。”这句话提醒我们要瞄准该做的事情,其他的事情要尽可能地放下。
有这样一件事,说来也许耐人寻味。一个人很喜欢油画,他要将一幅油画挂在客厅里。请来邻居帮忙,位置已经找好,就要钉时,他忽然觉得应该先钉两块木板,再把画挂在上面。邻居照办,忙去外面找木板。木板找来后,主人觉得木板有点儿大,要是能锯下一截就好了。邻居忙去找锯子,很快锯子找来了,可刚锯了几下,就发现锯子不快,需要磨一下。找来一把锉刀,却发现锉刀没有把,只有安装上把才能用。于是又去树林中寻找小树,用小树做把。可砍树的斧子又不锋利,于是又找来磨刀石。磨刀石需要固定好,这需要几块固定用的木条,又赶紧去找木匠……这一通折腾后,主人不见了,直到下午邻居才见到主人,原来他正在帮着木匠准备电锯。
就这样忙活了一天,也没有任何结果,更别说什么成果了。细想,我们许多人不都是这样每天在瞎忙活,最终也不知自己忙的到底是什么。
要做好工作,要达到既定的目标,一定要牢牢把握方向,不能有丝毫偏离。只有按照正确的方向一直努力,我们的努力才不会白费,我们的力气才不会白花,才不会出现盲目瞎干的后果。亚里士多德说得好:“明白自己一生在追求什么目标非常重要,因为那就像弓箭手瞄准箭靶,我们会更有机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再说个案例。有个大学毕业已经四年的年轻人因为工作的事找到拿破仑·希尔,希望他给自己以指教。
拿破仑·希尔首先了解了年轻人的工作以及家庭、所受教育等方面的情况,便明白了年轻人是想请他帮助换个工作。他问年轻人打算干什么?年轻人的回答很沮丧,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要做什么。
希尔启发他想想十年后的情形,那时他会是什么样子。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说和别人一样,收入高,买得起房子。
希尔一听就笑了,他对年轻人说,你现在就像到航空公司要买一张机票,可是你却说不出目的地,人家怎么卖给你票呢?找工作也是这个道理,你连个工作方向都没有,怎么找到适合你的工作呢?
这番话让年轻人陷入沉思。过了好一阵儿,他终于明白了。
迷失方向的现象在一些名流圈子里似乎很普遍,但在局外人看来,他们的形象他们的生活是那么受万众瞩目,就像所谓成功人士,还有什么好抱怨的?但个中滋味也许只有名人自己知道,就像我们玩拼图游戏,有时看起来拼得很不错,很好看,但照此拼下去,也许就不会拼出最美丽的图案了。
人们在紧张忙碌中不断追逐着更高的效率,但就在这忙碌中,人们或许就忘记了我们最终所需要的是什么,那就是效果或效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许多所谓成功人士,政界的、科技界的、演艺界的、体育界的,还有商业企业界的等,他们每天都在忙碌中生活和工作,但到头来却发现自己错了,就像搬来一把梯子,但靠错了墙。追逐更高的收入、追逐更高的名望、让社会和人群更多地关注自己,这本身就偏离了本应有的目标,也就是效果。
为了不使自己走弯路,我们首先就要理性地想一想,我所做的一切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你要扪心自问:我最钟爱的是什么?对我来说真正的幸福又是什么?当你诚心诚意地反躬自问时,一定能找出最理想的答案。
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有一些令我们敬仰的人物,想想我们为什么尊崇他们,他们的什么业绩或精神感召着我们。认真地想一想,你会从中找出原因的。从他们身上,你也许会发现自己所要为之奋斗的目标,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因为从你所尊崇的境界中,会反射出你的目标和蓝图。
当我们在工作中有所成就时,不要沾沾自喜,这时你可以对照一下你所尊崇的偶像,看看从他们身上能发现什么对你有裨益的东西,这样,就犹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你就能更上一层楼,不断完善自己,离最终目标越来越近。
还要注意的是,这个终极目标是至高无上的、是崇高的、是令人心神向往的,只要你有了这样的目标和境界,你就会把握好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不断自我教导、自我督促、自我完善,倾注全力去接近它、实现它。
在日常忙碌中,不要被纷繁的事情所困扰,要时刻看清自己,胸怀远大的抱负,心中想着宏伟的目标,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调整自己的观念,这样才会获得最高的效能,实现最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