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的原则就是既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而大前提是要发现“正确的问题”,这是做正确的事的第一步。
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这是个抉择的问题。抉择正确,将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抉择错误,就会背道而驰。
“正确”的前提
“做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做事”貌似相近,实则有着本质的区别。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以“正确”为前提条件,也就是所做的事正确。这个条件如果不存在,后面所做的事就会偏离方向,甚至越做离目标越远。在工作中,在一定的标准和规范下所进行的工作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一家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却没有买主,没有用户,即使这家企业的工作做得再好,结果也是无用的。
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工作方法的问题,还体现了一种很重要的管理思路。企业制订正确的战略,要体现“做正确的事”这一理念,一旦形成正确的方向,就开始进入“正确地做事”这个执行阶段。首先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在执行中即使出现一些偏差,也不会是致命的;而方向如果出现偏差,执行得越完美,所造成的损失就越大。
对这两者关系的认识,也表现了保守和进取两种不同的态度。强调“正确做事”,表现了一种保守的认识和态度,而强调“做正确的事”则表现了积极进取的态度。
在处理两者关系问题上,麦肯锡资深咨询顾问奥姆威尔·格林绍认为,正确的道路也许我们还不知道,但一定不要在错误的道路上走远。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告诫人们,在没有正确的选择时,我们宁可放慢甚至停下脚步,待有了正确的选择再迈开脚步。
过去和现在都是暂时的,关键要明确未来的目标,未来要实现什么。
当我们开始每项工作前,首先要明确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序地进行工作,每个指令,每个动作,才能发得正确,才能做得正确,这样的工作才是有的放矢的,才是有意义的。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认准方向,不能盲目,也不能盲从。目标明确,是成功的前提,有了目标,才能唤起奋发有为的勇气和力量,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目标不明确,就会无所事事,不知所措,擅自行动,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正确的做法是制订一个明确的目标后,还要明确我为此要做些什么,哪些是必须做的,还有哪些看起来重要而实际上是无足轻重的。这样做工作,才会产生高效率,事半功倍。
目的明确的好处首先是大方向正确,这样就不会出现大的原则问题,还有就是在正确的目标下,我们每一项工作都是在阳光照耀下,而不是像盲人摸象那样。我们的工作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没有彷徨,没有游移,因为一切都是明确的,我们只要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就是了。我们也看到有的人每天忙碌的身影,但到头来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就是因为没有很好的目标,没有好的计划,紧张忙碌却越跑越偏、越忙越乱。
现代社会中的人都在紧张忙碌着,大街上、公交车上、办公室里,人们为工作急促地奔忙,忙开会、忙接电话、忙接待客户,等等。可忙的结果又如何呢?麦肯锡的经验告诉我们,这样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这忙碌的工作许多是不重要的,因为这只是在正确地做事,而不是做正确的事。
明确的目标像灯塔,指引正确的航向,引导我们绕过暗礁、浅滩,这是我们成功的重要保障。明确的目标能够提示我们哪些工作重要,哪些次要;哪些要当机立断,哪些需要等待时机。这样的工作必然是有条不紊的、有序的、有效的。
人们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在茂密的丛林中,大家披荆斩棘,终于清理掉一片灌木丛。当大家准备庆贺时,却发现旁边还有一片丛林,那才是真正需要清理的地方。我们有很多人,他们在工作中就犹如在丛林中披荆斩棘,可到头来却发现做的都是无用功,做了没有任何意义的工作,白白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这就是目标不明确的遗憾。
所以,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首先要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工作明确,既要有长期的目标,还要有每一步的短期目标。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秩序,让我们的每一步都行进在理性的道路上,避免所有盲目忙乱的无序状态,让工作真正成为一种有益、有效的过程。
就一个企业来讲,生存发展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在既定的目标下,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所有资源,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而就每个员工来讲,只有正确地做事,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非凡的业绩,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此,对于如何做好工作,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认清自己的职责所在,认清自己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当然,认清个人的定位有个大前提,就是首先明确企业的目标,让自己所做的与企业的发展相一致。
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因为自身条件的不同,发展方向乃至具体的运营过程也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就要做到根据自身的条件量身定做,适合我的去做,不适合我的要尽力避免,或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
有效执行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有关效率和效能的问题,尤其对于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似乎更是至关重要。《有效的主管》一书的作者彼得·德鲁克对于效率和效能的关系有过精辟论证,他认为所谓效率就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就是做正确的事。两者地位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但在某些情况下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谁都希望两者兼得,但有时也许无法实现。这时,就要有所选择,也就是首选效能,而把效率放在第二位。
彼得·德鲁克的论证是非常理性的,这也恰恰指出了许多人面临这个问题时的错误抉择。在效能和效率之间,我们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选择效率,这不仅表现在商业行为中,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以为选择了高效率,就是正确的抉择。因为没有高效能做基础,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效率,一旦方向出现错误,效率越高,错误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样的教训有很多,在错误的抉择下,效率和效能成了反比。
要想做好工作,首先要认清效率和效能的关系,所谓效率强调的是正确地做事,而效能则强调做正确的事,后者更重视工作的目标和方向,也可以解释为效率讲的是好的方法,而效能是指对时间的最佳利用,也就是对某项工作做或者不做。麦肯锡强调的是当进入工作状态时,首先要明确做正确的事。
现在有个问题需要你回答,就是在“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之间做出选择。不管做出怎样的选择,最后都将落在一个“做”字上。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做法,所以,就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
选择了正确的方法,你就有希望实现既定的目标,而选择了错误的方法,既定目标不仅难以实现,甚至会背道而驰。一般来说,只要大方向选对了,就成功了一半。即使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所偏差,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及时纠偏,自我修正,就更有希望达到目标了。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场面:在一个糖果店里,很多顾客都挤在一个柜台前买糖,而其他柜台却显得很冷清,营业员也很清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个被顾客欢迎的柜台营业员,每次称糖时,总是往秤上加糖。这也许就是个技巧,第一次给顾客抓糖时,营业员一般都不会给足分量,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加分量,顾客看着当然满意。再看其他柜台的营业员,总是一把就抓过了分量,然后再不断地往下减,顾客看着当然心里不舒服。
现在许多企业所缺乏的就是正确做事的能力,而具备了这种能力的企业目前还只是少数,大多数企业因为缺乏正确有效的执行力而导致失败。
有了正确的执行力,即会正确地做事,即使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也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就是在发现航向出现错误后,及时加以纠正,才终于发现了新大陆。
我们平时总认为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条直线,其实,从管理的角度来讲,一条障碍最小的曲线,也许才是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从这个角度讲,企业竞争中最大的瓶颈还是正确做事的能力。
要想正确地做事,首先要将注意力集中,树立必胜的信念,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一往无前地坚持下去。
做事能否成功,还要看态度。态度端正,就会有事业心、有信心、有责任感,就会焕发出活力。
具有良好的驾驭时间的能力,也是做事所必备的条件。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分清主次先后,分清轻重缓急。
正确地做事还涉及组织和管理的问题,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运营关系重大,因为他们既是执行者,又是领导者。他们处在高层领导与普通员工之间,作用发挥得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好作用,相反,就会成为上下之间的沟壑。
企业的决策方案需要中层管理人员组织执行,如果中层的执行力很弱,在方案的执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兑现,就说明他们没有发挥好自己应有的作用。
另外,细节也很重要,任何细小的疏漏,都会产生致命的危害。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两个饥饿的人。为了救助他们,一个老人将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交给他们。得到这些救济食品和物品后,两人马上就分了。一个要了鱼,他把鱼煮熟吃了。接下来,没有鱼了,依然是饥饿,依然是等待,但没有谁再恩赐给他食物。最后,他饿死了。另一个人要了鱼竿,他满怀希望地向海边走去,但因为饥饿,还没有钓到鱼,便倒下了。
也有两个同样饥饿的人,同样得到一根鱼竿和一篓鲜鱼后,他们没有分手,也没有分东西,而是共同坚守,相互支撑。他们每次只吃一条鱼。经过艰难跋涉,他们来到海边,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他们没有饿死,而是生存了下来。几年后,他们还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有了子女,还修造了自己的渔船,生活越过越好。
比较两组人的命运,前者是将鱼竿和鱼分开了,两个饥饿的人都因此没能活下来;后者将鱼竿和鱼联系在一起,这样,两个人都活了下来。看来,后者是善于做事的人,他们不仅正确地做事,而且做了正确的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想成功,效能和效率,一个都不能缺少。
对“正确”的评估
行动前周密的计划就是正确地做事,这是一种思想和意识,在未来的具体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它是总的方针,体现在宏观上就是确立使命、价值观和未来长远的发展方向。它也是一种定位,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创新性和超前性是它的必备条件,还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和变通意识。稳定性是它的又一大特点,虽然在实施过程中或许需要做微调,但反复无常是大忌,目标确立,而且正确无误,就要信心百倍地走下去。
有位麦肯锡校友,有着理工科背景,他认为高效率的工作过程是有机而复杂的。他以病人看病为例,一般都是病人向医生诉说自己的病情,比如发烧了、嗓子痛、头痛、鼻塞等。而医生并不根据病人的主诉下结论,他要翻阅以往的病历,询问一些问题,然后再做出诊断。
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麦肯锡,这就是客户对自己的“诊断”,而他们对自身的诊断往往是不正确的,这就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指导,做出正确的诊断。比如,一家企业计划扩张,麦肯锡的一个团队前去做评估,就像医生为病人做诊断,而结果出乎“病人”所料,企业不仅不宜扩张,甚至要做关闭或卖掉的处理。
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深入挖掘和掌握事实,根据实际情况,才能把握正确的方向,发现自己正确与否。
举个电视生产的例子。当黑白电视机已成熟发展,而彩色电视方兴未艾,这时如果仍然大力生产黑白电视机,尽管效率很高,但生产得越多,就越有可能造成滞销。提高生产率无疑是正确做事,但因为方向错了,因而导致巨大损失。
一些表象的东西往往掩盖了本质,就像有些病人,在一些症状下,往往有更复杂的问题,这时就需要医生认真地分析和诊断,要做进一步检查。对企业来讲也是如此,当你的客户有所需求时,你要帮助他分析,最终的结果也许与客户的意愿相反,你要告诫他做出正确的抉择,帮助他把握好大方向。对你的老板也要做应有的提示,当他的意图与实际不相符,你有责任帮助他做出正确的判断,以避免企业的损失。
麦肯锡的原则就是既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而大前提是要发现“正确的问题”,这是做正确的事的第一步。
成功的前提是做正确的事,这是个抉择的问题。抉择正确,将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抉择错误,就会背道而驰。
当然,正确的抉择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还需要后续的努力,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没有正确地去做,即使目标再明确,方向再正确,也只能是白日做梦。
战略和战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战术再好,也代替不了战略,也就是说执行力代替不了决策。良好的目标只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正确的目标确定后,选择一支平庸的队伍去执行,结果可想而知。
《财富》杂志曾在2004年6月刊发过一篇文章,题目叫《CEO们为什么会失败》。杂志社邀请了36位近10年来下台的大公司老板现身说法,讲他们失败的故事。这些大公司包括了通用汽车、菲利普、IBM、AT&T、康柏、柯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