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担保
时间走到天宝十四载,杨国忠与安禄山的争斗还在继续。
正月二十二日,安禄山的副将何千里来到长安,带来了安禄山的最新要求:
用三十二名番将替换原来的三十二名汉将。
这就是安禄山的“以番易汉”。
“以番易汉”的背后包藏着安禄山的祸心,安禄山此举是要将他不信任的汉族将领全部换掉,取而代之的是他信得过的番人将领,这是为将来的起事作准备。
遗憾的是,七十岁的李隆基没能看透背后的玄机,他居然想也没想就同意了。
不是所有人都没有看透安禄山的祸心,新任宰相韦见素一眼识破。
韦见素对杨国忠说:“安禄山早有野心,今天又提出这样的要求,这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谋反了。明天面圣,我将向圣上指出这一点,如果圣上不认可,请您发言支持我!”
杨国忠诚恳地点了点头:“放心,我一定会的。”
第二天,韦见素与杨国忠一起来见李隆基。
没等韦见素开口,李隆基劈头就问:“卿等都怀疑安禄山要谋反吗?”
韦见素不疑有他,顺势接过话头:“圣上所言极是,臣等早已怀疑安禄山谋反,他所要求的以番将代汉将断断不能允许。”
韦见素自顾自地说了起来,却没有意识到李隆基的脸色越来越难看。
等韦见素说完,李隆基的脸色更加铁青。
察言观色的杨国忠见状,顿时失语,眼神上下翻飞,舌头却一动不动,急得韦见素恨不得挠墙,杨国忠依然如故,装哑依旧。
脸色铁青的李隆基最终没有认可韦见素的说法,他坚持了前一天的决定,同意安禄山“以番易汉”。
韦见素和杨国忠灰溜溜地退了出来,直到这时杨国忠的舌头才恢复正常。
面对韦见素的抱怨,杨国忠一笑了之,他没有时间跟韦见素解释,当务之急,要想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遏制安禄山的办法。
工夫不负有心人,办法终于被杨国忠和韦见素想出来了。
几天后,杨国忠与韦见素又来见李隆基,杨国忠将自己的办法和盘托出:
臣有办法消除安禄山的祸患。如果将安禄山委任为宰相,召到长安任职,把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河东节度副使杨光翙扶正,那么安禄山的势力就自然瓦解了。
平心而论,杨国忠的提议有一定道理,如果能把安禄山架空,把他手下的三个副手扶正,那么安禄山的势力就会被瓦解掉。即便安禄山抗命,拒不到长安任职,那么至多裹胁范阳战区叛乱,平卢、河东都不会参加,因为被扶正的节度使会火速将大权抓在自己手中。
听完杨国忠的办法,李隆基觉得有些道理,便传令下去,即刻起草诏书。
诏书很快起草完毕,放到了李隆基的案头,只要李隆基点一下头,诏书就会下达。
如果诏书就此下达,中国的历史上或许就没有了安史之乱,即便还会有,祸害程度也会相对降低。
历史的机遇摆到了李隆基面前,就看他能不能抓住。
李隆基沉思良久,还是没有下定决心,他挥了挥手,让杨国忠、韦见素退了下去。
容朕再想想,再想想。
这一想,又是若干天。
在这些天中,李隆基没有闲着,他的脑海里一直在左右互搏,一个小人说下达诏书吧,一个小人说别下,安禄山值得信任。两个小人不停打架,李隆基迟迟拿不定主意。
想了半天,李隆基决定再考查一下安禄山,于是便派宦官辅璆琳以给安禄山送水果的名义去了范阳。
从长安往范阳送水果,看起来有些诡异,其实一点不诡异,这在李隆基和安禄山之间早已成为惯例,每逢李隆基吃到可口的东西,都会想起远在范阳的干儿子安禄山,于是便命令属下打包一份,快马加鞭送到范阳。
这次宦官辅璆琳从长安往范阳送水果,也是“父子”间惯例的延续。
这时的李隆基已经七十岁,老小孩进入自欺欺人的阶段,一方面他信任安禄山,一方面他也忌惮安禄山,他在信任和不信任间左右摇摆,现在他想听听第三方的意见,这第三方就是他所信任的宦官。
李隆基以为宦官靠得住,却没有意识到,一个拿了安禄山贿赂的宦官还靠得住吗?
很快水果特使辅璆琳回来了,他给李隆基带回了范阳水果之旅的心得体会:
安禄山竭忠奉国,决无二心。
这个心得体会很致命,它直接左右了李隆基心中的天平。
李隆基很自然地进入到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状态,他对杨国忠说:“安禄山,朕诚心待他,他必无二心。东北的奚、契丹还要靠他防范,朕可以替他担保,他绝没有问题,卿等就不用杞人忧天了!”
好大一只鸵鸟,头下面好大一堆沙。
人这一辈子,脚上的泡是自己走的,头上的包是自己磕的,所有的福是自己积的,所有的祸也都是自己惹的,总结陈词,人这一辈子,都是自己作的!
说你呢,李隆基!
相互试探
李隆基一拍胸脯替安禄山担保,胸脯拍得山响,但他的心里依然没有底。
读安史之乱这段历史的人不免有些疑惑,为什么李隆基对安禄山那么信任,即便已经出现了叛乱的苗头,他还愿意相信安禄山不会谋反。
总结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李隆基过于自信,他过于相信自己的识人能力。公平地说,在开元年间,李隆基的眼光还是非常准的,无论是姚崇,还是宋璟,抑或是张说、张九龄,李隆基看人看得非常准。即便是充满争议的李林甫,李隆基看得也非常准,尽管李林甫的口碑很差,但在他的带领下,国力蒸蒸日上,这也验证了李隆基眼光的独到。然而到了晚年,李隆基的眼神便不济了,杨国忠、安禄山都是他看好的人,但却看走了眼。
二、李隆基不愿意亲手毁掉自己树立的典型。同现在一些领导一样,如果在自己的任内树起了一个典型,那么就会千方百计维护这个典型,我把这种心理叫做“老母鸡”心理,李隆基和安禄山就是这样的关系。安禄山这个典型,李隆基已经树了近二十年,让他亲手毁掉,他舍不得。
三、步入老年的李隆基不想再折腾了。翻开李隆基的人生履历,可以发现,他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最早跟韦后斗,后来跟太平公主斗,接着跟宰相斗,同时还得防范儿子的虎视眈眈。斗了一辈子,李隆基累了,他更愿意维持现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综合以上三点,李隆基“顽强”地保住了安禄山这个典型,但他的心中依然在打鼓,那么多人说安禄山谋反,他还是心有余悸。
天宝十四载三月二十二日,李隆基的特使又从长安出发了。这次的特使是给事中裴士淹,他奉命前往河北道慰问,而安禄山正担任河北道巡察特使,正好是重点慰问对象。
说是慰问,其实还是因为李隆基不放心,“送水果”名义已经用过一次不便再用,因此这一次便祭出了“慰问”的名目。
裴士淹如期抵达范阳,一张慰问的热脸贴到了安禄山的冷屁股上。
以往,每逢朝廷使节前往范阳,安禄山都会颠颠地出城迎接,然而自从天宝十三载从长安胜利大逃亡后,安禄山改了规矩,不再出城迎接,而只是在城中的总部接见。
当然,他也有冠冕堂皇的借口:有病,身体不好!
由于安禄山一直声称“有病”,慰问特使裴士淹就被冷处理了二十多天,直到二十多天后,安禄山终于“康复”了,在总部接见了裴士淹。
裴士淹发现,这次接见安禄山有些漫不经心,眉宇之间带着一丝傲慢,裴士淹心中一冷,这个胡人不会真的有反心吧?
慰问草草收场,裴士淹忐忑不安回京复命。他既把安禄山的态度报告给了李隆基,同时也报告给了杨国忠。
李、杨二人听完报告后反应截然不同,李隆基似乎不太相信,而杨国忠却大喜过望:“你看,我说吧,这个胡人想谋反!”
此时的杨国忠已经把扳倒安禄山上升为人生第一要务,他到处吵吵“安禄山要谋反”,却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一旦安禄山真的谋反,局面将如何收拾。
在这一点上,杨国忠与汉景帝时主张削藩的晁错有点类似。
晁错主张削藩,他对汉景帝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意思是说,无论削不削藩,这些藩国早晚必反,既然这样就不如早削,逼他们早点反,对国家的危害还小些。
晁错主张削藩的态度很坚决,但他从没有想过藩国真的反了以后怎么办。
等七王之乱发生后,晁错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由他坐镇京师,由景帝御驾亲征。
这是一个馊得不能再馊的主意,把安全留给了自己,把危险留给了皇帝,等待他的只有悲惨的结局。
借着七王之乱喊出的口号:“诛晁错,清君侧。”汉景帝最终把晁错牺牲掉了,临刑那一天,不明就里的晁错还以为景帝召他进宫议事,兴冲冲穿着朝服上了车,不料走到半道,被一脚踢了下来,然后,咔嚓,一刀两断。
晁错的悲剧在于吵吵了半天,却没有善后的手段;杨国忠的悲剧在于,他以为善后的手段足够了,到头来才发现,还差那么一点点。
不知不觉间,杨国忠与晁错走上了同一条轨迹,他们都在大声呐喊,他们都想引起皇帝的高度关注,所不同的是,晁错出于一片公心,而杨国忠,私心盖过公心。
巧合的是,当他们所期盼的结果出现时,历史竟然有惊人的巧合:
“七王之乱”喊出:诛晁错,清君侧;
“安史之乱”喊出:诛杨国忠,清君侧。
两相对比,前者是原版,后者是山寨版。
杨国忠还顾不上原版和山寨版的区别,当务之急,是继续寻找安禄山谋反的证据。
很快,杨国忠向安禄山狠狠地刺了一锥子:他居然派兵搜查了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
安禄山在长安的住宅由李隆基特批,前前后后都是李隆基张罗。装修按照当时的一流标准,最扎眼的是里面有两张镶白玉的檀木床,檀木床的尺寸比较特别,长一丈,宽六尺,躺两个姚明绰绰有余。
杨国忠把安禄山的住宅仔仔细细地搜查了一遍,他想从这里找到安禄山谋反的证据,然而,搜查的结果令他很失望,证据没找到,证人或许有几个。
安禄山的宾客李超等人被当作证人抓进了御史台监狱,杨国忠渴望从他们的口中得到安禄山谋反的线索。这一次,杨国忠又失望了,他一无所获。
失望的杨国忠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当初把人家抓进来容易,要再送出去就难了,至少得给一个合理解释吧。
杨国忠想了一下,那就不送了吧。
秘密处死!
这就是流氓和一般人的区别,一般人讲究,流氓不讲究,一般人按套路出牌,而流氓没有套路,不按常理出牌。
严格说起来,杨国忠这次突击搜查并非一无所获,还是取得了一个成果——打草惊蛇。
杨国忠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绝密,却没有意识到,安禄山在长安也有眼线,这个眼线探听到搜查的消息,便把消息迅速传递给了安禄山。
给安禄山传递消息的是安禄山的儿子安庆宗。当时他留在长安准备自己与皇族女儿荣义郡主的婚礼,正巧这时便发生了杨国忠突袭安禄山住宅事件。
得到儿子传来的消息,安禄山顿时紧张了起来,看来事情得抓紧了。
就在安禄山准备加快叛乱节奏时,李隆基的诏书到了。
李隆基在诏书中写道:你的儿子就要举行婚礼了,作为父亲你得到长安观礼吧。
李隆基说得合情合理,然而却遭到了安禄山的拒绝——抱歉去不了。
理由呢?
有病!
病自然是装出来的,安禄山是不想到长安束手就擒。
几个月来,安禄山已经看出来了,无论李隆基还是杨国忠,他们都在试探自己,无论是送水果,还是慰问,都是对自己不放心,而杨国忠突然搜查自己的住宅,那更是试探自己的底线。
好,既然你们试探,我也试探。
一个月后,自称有病的安禄山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声称自己将前往长安贡献战马三千匹,贡献路上每匹马配备两个马夫,另外派遣二十二名番将护送。
接到安禄山的奏疏,李隆基有些疑惑,安禄山突然要献三千匹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不仅李隆基疑惑,得知这个消息的不少官员同样疑惑。河南尹达奚珣直接上疏李隆基,一针见血:
陛下应该指示安禄山将献马日期推迟到冬天,而且由朝廷直接押送,不需要范阳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