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贺即位仅仅27天,就因荒淫无道而被废,另立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刘贺被废后,原有昌邑王府群臣200余人受诛,唯独龚遂与中尉王阳因屡谏未堕其流而免死,只以髡发示众处置。
◎文苑拾萃
龚 遂
(宋)徐钧
带牛佩犊俗难平,喜得公来便息兵。
最是有功能不伐,君前犹自逊王生。
刘备“种菜”
◎善藏锋者成大器。——谚语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是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221—223年在位;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史家又称他为先主。
刘备年轻时就喜欢结交好友,关羽、张飞就是他肝胆相照的兄弟。在乱世之时,刘备也想有一番作为,于是招兵买马,组织了一支不小的部队。但是,他的这支部队若想生存下来却不容易。为了积蓄力量,保存实力,刘备只好投靠曹操。
刘备在曹操、吕布之战后,随曹操回到许都排谱认宗,汉献帝认他为“皇叔”。曹操表面上非常尊敬刘备,但暗地里却防备着他,因为曹操知道刘备是个大英雄,怕刘备以后不利于他。刘备也知道曹操提防着他,为了打消曹操的戒心,他就经常关着门在院子里种菜,装出对时事漠不关心的样子。
汉献帝眼见曹操越来越飞扬跋扈,便秘密写了一封诏书置于衣带内赐予国舅董承。诏书中要董承纠合忠义两全之烈士,殄灭曹操奸党。董承请刘备参与其事,刘备答应了。为了避免曹操知道此事后发生不测,刘备便以韬光养晦为谋略,故意做出一些“小人”之事来。
有一天,刘备正在后园浇菜,曹操差人来请,刘备只得去见曹操。曹操见到刘备后,第一句话就是:“在家做得好大事。”
刘备以为曹操知道了自己参与衣带诏密谋的事,吓得面如土色。直至曹操说出“玄德学圃不易”的话后,刘备方才放心地回答说:“无事消遣耳。”
随后,曹操拉着刘备到小亭,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两人对坐,开怀畅饮。在饮酒间,曹操问刘备:“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刘备却推辞说:“备肉眼安识英雄。”
经曹操催逼,刘备只好把那些并非英雄的人物,如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等人称为英雄,结果都被曹操一一否定了。刘备便说:“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备问道:“谁能当之?”
曹操以手指刘备,然后又指着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拿的匙箸不觉落在地下。这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地俯首拾箸道:“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曹操笑着问道:“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就这样,刘备把筷子落地的原因轻轻地掩饰过去了。
曹操见刘备如此胆小,打雷也怕成这样,以为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胆小鬼,就对他放松了警惕。
后来,刘备乘袁术投袁绍之际向曹操要求:“术若投绍,必从徐州过。备请一军就半路截击,术可擒矣。”曹操竟然接受了刘备的意见,让他领兵5万匆匆离开了许都。关、张二人问他:“兄今番出征,何故如此慌速?”
刘备答道:“吾乃笼中鸟,网中鱼。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不受笼网之羁绊也。”
可见,刘备韬光养晦的谋略获得了成功。
◎故事感悟
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咄咄逼人,刘备则扮演胸无大志、不识天下英雄之人。由于刘备在曹操那儿一直扮演胸无大志的角色,才使曹操放松了警惕,最终逃出虎口,成就了一番大业。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一个不懂得伏藏的人,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难战胜敌人。
◎史海撷英
刘备收买人心
刘备在外抵御贼寇,在内则乐善好施,即使不是身为士人的普通百姓,都可以与他同席而坐,同簋而食,不会有所拣择。
据说,郡民刘平因为不服从刘备的治理,唆使刺客前去暗杀刘备。刘备对此毫不知情,对刺客十分礼遇,让刺客深受感动,不忍心杀害刘备,向刘备坦露实情后离去。
当时,黄巾余党管亥率众军攻打北海,北海相孔融被大军所围,情势十分危急,于是孔融便派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惊讶地答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刘备!”于是立即派出3000精兵,随太史慈前往北海救援。黄巾军闻知援军到来,都四散而逃,孔融得以解围。
◎文苑拾萃
咏怀古迹
(唐)杜甫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王浚止息谗言
◎人誉我谦,又增一美;自夸自拜,还增一毁。——吕坤
王浚(252—314年),字彭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西晋时期将领,王沈之子。
三国末期,公元280年,西晋名将王浚巧用火烧铁索之计,灭掉了东吴。至此,三国分裂的局面结束,国家又重新归于统一,王浚的历史功勋可谓不可埋没。
然而,就在王浚克敌制胜之日,竟也是他受谗遭诬之时。安东将军王浑以不服从指挥为由,要求将王浚交司法部门论罪。接着,王浚又被诬陷在攻入建康之后,大量抢劫吴宫的珍宝据为己有。
这些诬陷,令功勋卓著的王浚深感畏惧。
可让王浚想不通的是,自己立了大功,反而还被大臣所压制,一再被弹劾。为此他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他都一再陈述自己伐吴之战中的种种辛苦,什么不听指挥和抢劫都是冤枉!有几次他越说越激动,不向皇帝辞别,便怏怏不乐地离开朝廷。他的一个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可谓大了,可惜,足下说话办事失度,未能做到尽善尽美!”
王浚眼一瞪,问道:“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范通推心置腹地说:“当足下凯旋之日,应当退居家中,再也不要提伐吴之事了。从今天起,你就说:‘是皇上的圣明,诸位将帅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可夸的!’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王浚按照范通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故事感悟
王浚愈是夸功就愈见谗言,后来经范通指点守门闭户,归功将帅,谗言自息。自表其功,自展其能,历史上这种人十有八九要遭到猜忌而没有好下场。善于伏藏是制胜的关键。
◎史海撷英
东吴灭亡
三国末期,魏与蜀都已被晋所灭,晋基本上已经统一了除东吴全国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十分强大。而三国之所以能够形成鼎立之势,皆由于吴蜀两国联合抗魏。而魏国与蜀国已经灭亡,吴国自然也无力再与晋抗争了。
孙权死后,兄弟相残,后宫作乱,奸邪当政。陆抗被无故免职,荥昏受到宠信,诸葛恪这样的奸臣当道,再加上孙皓的“铁血政策”,导致东吴上下人心惶惶,因上谏反对孙皓而死的大臣不计其数,结果令东吴人心向背,从而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
◎文苑拾萃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李渊“腐败懦弱”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孙子》
唐高祖李渊(566—635年),唐代开国皇帝,西汉前将军李广、十六国时期西凉国开国君主李暠之后裔,字叔德,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618年5月,李渊称帝,年号武德,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一统全国。624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前后在位八年;庙号高祖,葬献陵。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两郡的太守,后又被召为殿内少监,迁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十三年,拜太原留守。
当时,政局动乱,隋炀帝统治残暴,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都纷纷倒戈,转而投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对外藩重臣,更是容易起疑心。
李渊曾多次担任朝臣和地方官,所到之处,都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也都十分替他担心,怕他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进宫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便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就问她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担心力量不足,所以只好隐忍等待。
于是此后,李渊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并故意常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传闻后,果然放松了对李渊的警惕。
615年,李渊奉命追讨群盗。对于普通的盗寇,如毋端儿、敬盘陀等人,都能很快地剿灭而毫不费力;对于北方突厥,因其有铁骑,民众善于骑射,李渊是大伤脑筋,多次交战,都是败多胜少。突厥兵横行无忌,李渊对其恨之入骨。
616年,李渊任太原留守期间,突厥动用数万兵马,轮番攻击太原城池,李渊遣部将王康达率千余人出战,几乎全军覆没。后来,李渊巧用疑兵之计,才勉强吓跑了突厥兵。
可恶的是,盗寇刘武周突然攻进汾阳宫(隋炀帝的离宫之一),掠取妇女,献给突厥。突厥即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在突厥的庇护下,郭子和、恭举等都纷纷起兵闹事,李渊被弄得焦头烂额,随时都有可能被隋炀帝以失职为借口杀头。
大家都认为李渊想与突厥决一死战,不料李渊却派遣谋士刘文静出使突厥,向突厥屈节称臣,并表示愿把“子女玉帛”献给始毕可汗。这种屈节称臣行为,就连李渊的儿子们都深感耻辱。李世民在当上皇帝后,对这件事还仍然耿耿于怀:“突厥强梁,太上皇(即李渊)……称臣……朕未尝不痛心疾首。”
其实,李渊有自己的打算。他仔细地分析了天下大势,断然决定起兵反隋,最终成了大气候。他的策略是:那时的太原虽然是一个军事要塞,但却并非理想的根据地,必须占据关中才能谋取天下。而要进取关中,太原又是李唐大军万万不可丢失的大后方。用什么办法才能保住太原,让大军西进没有后顾之忧呢?
当时,李渊手下的兵将不过几万人,即使全部屯守在太原,应付突厥的攻击,追剿四方盗寇,也是捉襟见肘。现在要进军关中,兵少将缺就会更加难以应付。唯一的办法,就是采取和亲的政策,向突厥示弱,使其得到好处,放松对李渊的警惕。
因此,李渊才不惜屈节向突厥称臣,并亲写手书道:“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贵国和亲,如文帝时故例。大汗肯为发兵相应,助我南行,幸勿侵暴百姓。若但欲和亲,坐受金帛,亦唯大汗是命。”
李渊与突厥议定共定京师,土地归李渊,子女玉帛统统属于突厥。唯利是图的始毕可汗果然与李渊修好。李渊从太原进入长安后,只留下三子李元吉率少数人马留守在太原,却从未受到突厥的攻击。依附突厥的刘武周等也大为收敛。于是,李元吉就可以从太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兵马粮草。
619年,刘武周攻克晋阳。此时,李渊早已在关中建立了唐王朝,拥有幅员辽阔的根据地。李渊派李世民出马,毫不费力地就收复了太原。
由于李渊的示弱态度,唐军在战斗中得到了突厥不少资助,一路上始毕可汗还送给李渊不少马匹及士兵。李渊借机购来大批马匹,建立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骑兵。因为汉人素来恐惧突厥骑兵的英勇善战,军中有突厥骑兵,唐军也增加了不少声势。
此后,弱小的李家既保住了后方根据地,又顺利地打进关中。再后来,突厥便不得不向强大的唐朝乞和称臣了。
◎故事感悟
面对暴戾的隋炀帝,李渊广纳贿赂,表面上沉迷于声色犬马,放松了炀帝的猜忌之心;后来面对威胁自己后方的突厥,为了统一大业,又屈节称臣于突厥,这并不是一种懦弱无能的表现,而是通向成功之路的一种手段而已。李渊的露拙示弱行为,不失为明智的策略。
◎史海撷英
李渊建立唐朝
隋朝末期,政局动乱,农民起义遍布全国,李渊便与次子李世民在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起兵叛乱,招募军队,并于七月率师南下。
此时,瓦岗军在李密的带领下,正与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激战,李渊乘隙进取关中。十一月,李渊攻拔长安,在关中站稳了脚跟。
李渊进入长安后,便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天子(恭帝),改元义宁,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又以杨侑的名义自加假黄钺、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等,并进封唐王,综理朝政万机。
次年(618年)五月,李渊称帝,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唐王朝便统一了全国。
◎文苑拾萃
历代诗·唐
(南宋)杨简
唐祖是李渊,太宗高则天。
中宗曾见废,壑宗传与玄。
肃代德顺宪,穆敬文武宣。
懿僖及昭哀,二十一君传。
二百九十四,朱梁称元年。
裴行俭藏锋敛锷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孙子·军争》
裴行俭(619—682年),字守约,汉族,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高宗时名臣,官至礼部尚书,兼右卫大将军,封闻喜县公。裴行俭系裴仁基之子,著有《选谱》10卷,以及《草字杂体》,今均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