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时传祥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工人阶级当家做主,让时传祥对党充满了感激之情。他用一颗朴实的心,记住了这样一个通俗的道理:掏粪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部分。从此以后,时传祥将掏大粪当成是一件十分光荣的劳动,尽职尽责,以苦为乐,满腔热情、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他还竭尽全力带领环卫工人为市民服务,提出了“宁愿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响亮口号。后来,时传祥被工友们选为北京市崇文区“粪业工人工会”委员。
1952年,时传祥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为城市清洁服务。这时,北京市人民政府为了体现对清洁工人劳动的尊重,不仅规定他们的工资高于别的行业,而且还相反设法减轻掏粪工人的劳动强度,把过去送粪的轱辘车全部换成汽车。
运输工具改善之后,时传祥合理计算工时,挖掘潜力,将过去七个人一班的大班改为五个人一班的小班。他带领全班由过去每人每班背50桶粪增加到每人80桶,而他自己则每班背90桶。就这样,最多的时候,每班可以掏粪背粪达5吨。管区内的居民享受到了清洁优美的环境,而时传祥背粪的右肩却被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因而他也赢得了人们的普遍尊敬,赢得了很多荣誉。
时传祥时刻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搞好环境卫生,美化人民首都”为自己的责任,肩背粪桶,走家串户,利用公休日为居民、机关和学校义务清理粪便,整修厕所。1955年,他被评为清洁工人先进生产者,1956年当选为崇文区人民代表,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时传祥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1959年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
在1959年的全国群英会上,时传祥受到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刘少奇主席亲切地对他说:“你掏大粪是人民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
时传祥也表示:“我要永远听党的话,当一辈子掏粪工。”
从此,时传祥成了载誉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
1964年,北京环保局分配了一部分青年学生做掏粪工。当时,时传祥任崇文区清洁队青工班的班长。为了转变部分青工怕脏怕丑的思想,年近半百的时传祥在干脏活累活时总是抢在前面,对青年工人进行言传身教,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职业道德观,教育影响着青年一代安心本行业工作。
1966年国庆观礼,时传祥作为北京市观礼团的副团长,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在招待宴会上还为其敬酒。
在共和国的历史长卷中,掏粪工人时传祥,以“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敬,他的先进事迹所体现出的文明价值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精神财富被广泛认可和弘扬。
◎故事感悟
多年来,时传祥精神始终鼓舞着全队职工,给了他们积极进取、尽职尽责的信心和勇气,激励着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火热之心。
虽然,掏粪工在现代都市中消亡了,但只要存在社会分工,仍会有苦、累、脏的工作,因此,今天仍然需要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
◎史海撷英
时传祥的精神
一名普通的掏粪工人时传祥,为了方便百姓的生活,在掏粪工作中做了许多超出工作范围的事。
当时,北京的四合院很多,人口密度大,厕所显得有些不够用,许多厕所都是粪便四溢。一进厕所,有的竟然无处下脚,气味更不用说有多么臭气熏天了。
但是,时传祥不但把自己负责的每个厕所都淘弄干净,还找来砖头,把蹲位垫得高一些,使居民们入厕方便。
当时传祥碰到有些人瞧不起掏粪工人的时候,他面对冷脸或不友好的举动时,不在工作中找茬,而是依旧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地服务,结果赢得人们的尊敬。他的这种精神被誉为“时传祥精神”。
◎文苑拾萃
时传祥纪念馆
时传祥纪念馆位于山东省齐河县的东北部。纪念馆为砖混结构,高9.9米,长28.8米,建筑面积为1501.6平方米。该建筑以八角形平面布局,寓意为四面八方,表达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时传祥精神。
纪念馆以山东民居形式,采用硬山对称,灰瓦白墙,展现了时传祥同志朴素的人生。基座四面,三层跌落花池,含意为四季和12个月,表达了时传祥勇敢正直、纯朴善良、勤劳无私的高尚品格和博大胸怀。
该馆由中共中央原政治局常委、政协全国委员会原主席李瑞环题写馆名。
“铁人”王进喜
◎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中赡,智不智,然后巴矣。无敢舍徐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墨子·节葬》下
王进喜(1923—1970年),甘肃玉门人,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入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钻井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王进喜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并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王进喜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油田铁人。
1959年,王进喜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前往北京参加群英会。当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每个车顶上都背个大气包时,奇怪地问别人:“汽车顶上背个那家伙干啥?”
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汽车只能烧煤气。”
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王进喜,巨大的责任感也给王进喜的心里增加了很大压力。王进喜后来说:“北京汽车上的煤气包把我压醒了,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国家的压力、民族的压力,呼地一下子都落到了自己的肩上。”
王进喜曾经多次向工友们说:“一个人没有血液,心脏就会停止跳动;工业没有石油,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上行的,也都要瘫痪。没有石油,国家就有压力,我们应该自觉地替国家分担这个压力,这是我们石油工人的责任啊!”
就是这种责任感,使石油工人王进喜的身上蓄积了无穷的动力。
1960年春,我国的石油战线传来了喜讯——发现了大庆油田,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在大庆展开。王进喜听说后,异常兴奋,马上找到当时的石油部领导,积极要求参加石油大会战。
1960年3月,王进喜从西北的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赶到大庆油田,加入到了这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之中。
然而刚一到大庆,王进喜就被面前的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惊呆了:没有公路,车辆不足,吃和住都是问题。
但是,王进喜对此并没有气馁,而是和同事们下定决心,有天大的困难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
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几十吨的设备怎么从车上卸下来?王进喜说:“咱们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运到井场。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于是,王进喜带领工人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了三天三夜,终于将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硬是从车站迎着寒风运到了采油场,并且将其矗立在荒原。这就是会战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运钻机”。
要开钻了,可水管还没有接通,怎么办?王进喜振臂一呼,带领工人到附近的水泡子里破冰取水,硬是用脸盆、水桶,一盆盆、一桶桶地向井场中端了50多吨水。经过这样艰苦的奋战,仅仅用了5天零4个小时,就钻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
在重重困难面前,王进喜带领全队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苦干了五天五夜,打出了大庆的第一口喷油井。
在随后的10个多月中,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克服万千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在那些日子里,王进喜身患重病也顾不上去医院看病,几百斤重的钻杆砸伤了他的腿,他仍然拄着双拐继续指挥。
有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粉,王进喜马上决定用水泥代替重晶粉。然而,当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后,却怎么都搅拌不开。王进喜见状,甩掉拐杖,奋不顾身地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中,用自己的身体搅拌。
井喷终于被制服了,可是王进喜却累得站不起来了。房东大娘心疼地说:“王队长,你可真是铁人啊!”
“铁人”的名字,就这样被传开了。
王铁人为发展祖国的石油事业尽职责责,日夜操劳,终致身心交瘁,积劳成疾,于1970年患胃癌病逝,年仅47岁。
◎故事感悟
王进喜干工作处处从国家利益着想,他重视调查研究,依靠群众加速油田建设,艰苦奋斗,勤俭办企业,“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建立责任制,认真负责,严把油田质量关。他留下的“铁人精神”和“大庆经验”,成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财富。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一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英雄。
◎史海撷英
铁人不屈的童年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在甘肃省玉门市赤金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40岁得子,看到出生的是个男孩子,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风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刚好整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为“十斤娃”。
十斤娃的名字听起来虽然很雄壮,可是他的身材却十分瘦小。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十斤娃取名为王进喜。
在灾难重重的旧中国,幼年的王进喜也遭尽了苦难。1929年,玉门地区遭遇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
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立羊毛厂,王进喜的父亲强迫出劳役。9岁的王进喜就让父亲坐在牛车上,然后自己赶着牛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
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10岁的王进喜就与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当时,王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着,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可这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
15岁时,王进喜进入旧玉门油矿当童工。虽然他年龄小,却干着与大人一样的粗活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师傅们知道后,都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正是这种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才炼就了王进喜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文苑拾萃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是主要用于钻探井的海上结构物。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上装有钻井、动力、通讯、导航等设备,以及安全救生和人员生活设施,是海上油气勘探开发不可缺少的设备设施。海上石油钻井平台主要有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
自升式钻井平台由平台、桩腿和升降机构组成,平台能沿桩腿升降,一般无自航能力。1953年美国建成第一座自升式平台。
半潜式钻井平台上部为工作甲板,下部为两个下船体,用支撑立柱连接。工作时下船体潜入水中,甲板处于水上安全高度,水线面积小,波浪影响小,稳定性好,自持力强,工作水深大。新发展的动力定位技术用于半潜式平台后,工作水深可达900—1200米。
师德标兵史慕华
◎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格言
史慕华(生卒不详),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辅导员。2002年吉林大学本科毕业留校,曾获“全国优秀教师(辅导员)”称号,是2009年“吉林大学师德标兵”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唯一一位辅导员。
史慕华是吉林大学的一位优秀教师,在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辅导员期间,她始终都用“繁杂工作简单做,简单工作重复做,重复工作创造做”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全心全意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在教学过程中,史慕华深刻地体会到,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提高才是学生工作的首要目标。于是,她创造了多元载体,组织特色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史慕华任职期间,她积极地与兄弟院校联系,比如组织同学们参加了北京大学举办的“东亚安全论坛”、外交学院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外交外事礼仪大赛”等活动,还开展了吉林大学首届“本科生社会科学论坛”、“模拟联合国”大赛,引导学生对社会活动、学术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她组织设立“心情航线”,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还完善学生读书小组、开办院刊《行政之光》、组织“行政论坛”辩论赛和名师报告会等,以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并通过“中国论坛”社会调研来引导学生将学习与实践调研相结合起来。
在史慕华的努力下,行政学院调研小组多次获得校级、市级奖励及荣誉,其中,多篇调研报告还获得市级以上的奖励。在学校与学院的支持下,通过长期的坚持与引导,行政学院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