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本来八点就睡了,结果刚躺下被老师叫起来接电话讨论事情
最后九点半才睡的,原以为大概要睡到五点,结果四点十几就醒了。现在早期之后热饭,热饭的同时用kindle看书,这样两个习惯得到衔接,吃完饭继续看书,渡过饭后消化时期和早上的学习时期,无需毅力就把早起看书的习惯养成了,并且新习惯还能起到排挤旧习惯的作用。比如你早起看书就没时间早起刷手机看娱乐视频了。
今天看的书叫《掌握习惯》,这本书比较全面的分析了习惯这个概念,包括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如何从习惯养成的要素中寻找突破点,打破旧习惯或者养成新习惯。书写的还不错,前面六章看的是思绪万千,许多分析和我自己的经验不谋而合,中午有时间再做整理。但是第六章之后,质量迅速下降,典型的道理很简单,故事过于太多,而且实践性不够强。
所以,今天看这本书主要收获还是借着这本书分析了最近成功养成习惯的原因,了解自己的成功,才能让自己活得更多的成功。
下面先工作了。
ok,终于写完了
两天多一点,合计工作24小时,平均一天工作12小时,和老师沟通等等杂七杂八的时间都没算进来,只算专注投入工作的时间,这个效率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下面去吃点东西,然后计划一下下面要干的事情。
打了两个电话,要说服别人,真的耗费精力,我喉咙都讲哑了。。
—————————————————————————————————
下面来写《掌握习惯》这本书的书评
书的第一章就讲述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事情:如果你把一件事的每个部分都提升1%,那么整件事拼凑起来就会获得大量的提升,书中的具体例子是英国自行车赛手如何在教练的帮助下,打破110年没有金牌的记录。
这件事情的价值在于:我知道我自己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没有做到位。比如东西用完总是随手放在一边而不是立刻放回去,垃圾总是先堆着堆到不行了才处理,写代码至今还不用python自带的logging功能(写到这里,我赶紧加一条todo list,因为我现在还没有去学这个功能),下载论文的时候总是随便放在那里而不是经过严格的整理(写到这里,我赶紧再加一条TODO,我现在还是把论文整理好。。之前写申请下载的论文,现在都还杂乱的放着)
你看,我仔细一分析,分析出这么多问题来,可见精益求精不是开玩笑的。也许你会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惬意,一切很顺利,过得很好,因为这几年你都是这么过的,没啥问题发生。但是如果你也是一位对自己有要求,即想着不断锤炼自己,把自己当成艺术品一样不断雕琢,好奇着自己百年之后会成什么样子,那么就不应该对这些小问题坐视不管。反正我现在决定,以后每次冥想之后再加5分钟的反思时间,专门想自己哪些小细节没有做到位(刚这会又想到一条,我一直懒得去看目标学习的申请条件,我总是想着轮到那个事情了才去做,虽然我英文不错,但其实还是我懒得看那么字,果然,就算是我这样的人,也存在逃避心理,TODO走起)
潜能积蓄期:这一节特别有感触,因为人的行为的工作原理和强化学习模型实在太像了,即在做出某个动作之后,会等待环境给出反馈,如果是积极的反馈,那么人就会坚持做,如果是无反馈或者是负反馈,人就会懒得做。这种工作原理让人能够很好的生活在原始社会下:你吃到含有糖分的东西,大脑就会给出多巴胺,也就是正反馈,然后你就懂得了觅食去吃高糖食品来活下来。当你啪啪啪,你的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然后你就懂得到处求偶求啪,来把你的基因得到流传。但是这也有一些问题,当你在健身的时候,你总是很期待今天练完肌肉就开始变大,而且你的期望是线性的,即没练一次,块头就涨个1毫米。当你在背单词时,你也希望自己的英语成绩是跟着线性增长的,即没背一个单词,你就涨个零点零几分。总之,你总是期望着你的付出,能够有正反馈出现。
但潜能是需要积蓄的,大多数时候,你做正确的事情,环境并不会给你那么快的反馈。所以人们就只能三分钟热度,一旦看不到自己的努力在起作用,就放弃。这很符合基因对我们的要求,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就是能够克服基因的舒服,用自己的主观意识来快速进化。等着大脑进化出一套能够应对潜能积蓄的刺激方式,可能又需要百万年,但是如果你想通了一些道理,采取了一些行动,你可能两三天就克服了这个问题。
关键在于,你怎么看待你在努力这个事情,我现在的想法是,要古今无波的进行努力。即,努力的时候不要想着,老子这么拼命,哈哈,渣渣们等着被我碾压吧,哈哈,下次月榜我就要前进20名了,哈哈,明天我肯定更加高效。
第一,我现在非常对注意力、情绪、自控力的珍视已经到了非常严格的程度。一切不必要的,浪费我情绪的东西,本质上都是在浪费我的自控力,我现在很排斥。像上面那种自我鼓励的幻想,就需要很多情绪。
第二,当你做这种期待时,你就很难坚持努力。因为当你碰巧得到正反馈时,比如碰到你今天背完单词,明天考试就遇到了,你肯定越背越来劲,但是多数时候,正反馈来的很慢,你的期待很可能在一天天的等待里落空。最后就放弃了。
我觉得换个思路,问题就解决了,那就是坚持做一些事情当做是理所当然的日常动作,你都别把它当做一个任务。就当做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你很了解这件普通的事情,比如中间可能会出现肌肉的酸痛、又或者你会忘掉一部分你背过的单词,比如你可能会坚持一会就开始毛躁,然后想要放弃。你应该预估所有可能出现的心理反应,并且暗暗告诉自己,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当它发生的时候就让他发生,旁观你自己的情绪的产生,但是手上别停,继续做你的事情。普普通通的把该做的事情做完,普普通通的一天又一天。某一天它就产生回报了。
这个路子,我感觉比较靠谱。
按照作者的话说是,你应该忘掉目标,专注于构建体系。这里的体系指的是习惯加一些别东西,总之就是一种生活模式。你应该想的是为了达到你的什么目标,你只需要构建对应的生活模式就可以了。比如我为了出国,就需要考托福,为了考托福就需要背单词,但是如果到这就停止,开始计划背单词的话,那就错了。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为了背单词,我得养成一个每天背单词的习惯,包括复习单词,复习单词可以放在早上+晚上,中午如果有空也可以来几个,反正复习总是轻松的,随便看看加深印象罢了。你会开始思考习惯本身,想着不断怎么完善你的习惯,然后就去做了。把目标抛之脑后在此时时间不错的事情。
再换一个思路,目标为什么有时候显得有害,因为我们设立目标时,有时候实在给自己打激素,即想着现在努力一下,辛苦一点,日后我目标达到了,就可以轻松了。假如你是一台发动机,你这种策略等于就是为了达到某个目的,现在先用100%的功率运作一下,日后达到目标了,就可以用60%的功率轻松运作了。
这时你会意识到,你的当下是辛苦的,你会觉得60%的功率才是我的正常生活状态,当下只是一个临时的状态,就像战争时的计划经济一样临时。那么这个目标其实每天都在消耗你的意志力,你得不断说服自己忍受这种“非正常”的生活状态。
此外,这还有一个长远的问题,那就是达到目标后,你会想着轻松一点不再努力。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生明明高中时很优秀,读大学就废的不行,那就是因为他们被老师骗了,想着什么现在辛苦点,日后就舒服了的鬼话。人学是一辈子的事情(于我而言),提高自己也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要用这种短期有效的策略督促自己学习。假如你真的是一件艺术品,你要想着慢慢来,稳稳的雕刻一辈子,反正每天弄一点就好了,当然这里的慢慢来时心理上的慢慢来,有时候你习惯了高强度工作,你会觉得别人觉得高强度,你自己觉得也就那样。
其实这本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懂得人都懂,不懂的人会觉得没啥用。比如另外这个道理:想要得到某个身份,只要构建并执行相应的习惯。即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只要想想对应的习惯,特别是那些你现在做的不好地方,然后遵守习惯,日复一日,你就成了。
比如我想肌肉发达并且格斗能力突出的人,格斗能力要等到日后去武馆学习了,但肌肉发达并不难,我要做的是,等我回校之后重新设计我的健身计划,并且计划的时候要预想可能遇到的情况,比如我可能头几天根本举不起来之前的重量而感到气馁,比如我做了一半的训练量就想要放弃(千万别,这时候可以减重,但是量别少,因为减少量很容易没个度,只要养成了累了就减量的习惯,很快你就练都不练了),比如我可能担心别人的眼光,担心别人揣测你怎么练了这么久都没长进,这时候应该大方的承认:老子没钱请教练,自己练意志力太差坚持不下去,所以半吊子一个,不过再坚持坚持,没准这次就不会放弃了呢?预想好未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更容易在困难出现时坚持下去。(我还想到等我出国后,我还得花一笔钱去健身房,我可能会心疼,但是我必须这么去做,投资自己,不要心疼!)
再比如我想成为一个英文很好的人,那么我应该保持英文摄入的习惯,不偷懒于阅读英文,遇到没见过的用法记在Anki里,保持锻炼听力,保持背单词,唉,我要做的太多了,今天应该是不会重新投入工作了,但是一定要把之前的单词复习一遍。
这键盘是青轴的,写文章真TM的费劲,我不该把我的红轴键盘留在学校里的。我最后在写一段不写了。
最后有用的信息是:作者把习惯发挥作用的过程分为4个步骤:提示、渴望、反应、奖励。这里的提示其实就是触发物,比如把手机拿到手里就是一个触发物,你可能只是想看看时间,但是一旦手机到了你手里,你摸到了一种熟悉的感觉,你就会忍不住的产生一种刷动态的渴望,把你所有的社交APP全部打开刷个遍看看有没有信息,随后你就“反应”了,你真的这么去做,最后每当你刷到有人回复你或者给你点赞时,你就会获得一种开心。
这种开心就是奖励,这种奖励会强化你的渴望,当你下次碰到同样的触发物时,你的大脑会迅速的渴望刷刷刷,因为之前的经验已经告诉你,这么做你会获得快乐。然后如果你真的开始刷了,最后真的看着各种视频傻乐两小时,你的渴望就会被强化的更厉害。
到了后面,你的渴望强大的不行,导致你的反应阶段几乎可能忽略不计,触发物一到手,你的渴望喷涌而出,还来不及思考反应,你的手指已经点开微信,迅速切入朋友圈,手指下拉刷新动态了。
当我思考到这里,我发现,假如我们屈服于这种基因设计的圈套,总是不假思索的做一些反应,我们跟无脑的动物有什么区别?
而昨天自控力的实验:记录我做的每一个决策,就是在“反应阶段”打个岔,让你重新意识到这里是你该做决策的阶段,但是你被渴望驱使了,你的渴望代替你做了决策,现在记录决策帮助你恢复神智,让你的意识重新主导自己的行为,决定自己刷还是不刷。
我随后就翻到了本书也有类似的一个记录决策的实验,顿时有一种不出我所料的满足感。
顺便一说,今天我的自控力得到的进一步的强化,我在通话后很累,所以不想工作想休息,我本该去冥想,但是最后还是打开了B站,点开了王老菊的视频。奇怪的是,原本好看的老菊,今天突然就不香了,我才看了七八分钟,就感觉到没那么有趣,就把视频关了,老老实实去冥想了。
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变化,我从前是宁可克服理性,凌晨2点了,看到老菊的视频,也要刷完的。今天却懒得看了,问题出在,老菊的视频为什么不香了?
答案就在我通过记录习惯,多次重新掌握反应阶段,并且多次用主观意识做决策,放弃刷B站刷知乎,因此得不到奖励的强化,我的渴望就变弱了。
另外一个原因是,我的注意力原则在发挥作用,我讲过好多次,我还要在重复一次,所有的行为、情绪、注意力的使用,最终都会消耗我的意志力,所以我现在对任何需要我投入注意力的东西都非常的谨慎,导致我现在看老菊视频的时候,我清晰的意识到我在使用我的注意力,当我投入情绪时,我的自控力流失的更多。
也就是说,现在许多的娱乐活动,在我的脑子里变成了无法带来快乐,反而会带来痛苦的东西。注意力原则真的太NB了,它帮助我整个人都理性了起来。
手指头的酸了,垃圾键盘,本书分析到此结束,后面都是一些有的没的方法,对我来说没啥帮助,我就不浪费生命去看了(还是注意力原则,节省自己的意志力)
现在我饿了,我去吃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