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宋知易老家的房子在南城西面。九十年代全部都是耕地,主要种菜,供整个县城的居民食用。那个时候,到主城区还有十多分钟的路程。
随着城市外扩,老房子东边没多远都开始兴建小区。
因为距离帝都很近,重工业和化工业基本面没有,主要以食品加工行业为主,再加上是旅游城市,前来买房的新老帝都人很多。
县城平均工资2000-3000,房价却在5000以上。
前世宋知易曾动过心思在县城买套养老房。那会的房价一万出头。宋知易觉得这个房价不正常。虽然有钱,但是不能这么花,也就没买。
传说中的高铁迟迟没有开通,导致房价跌回九千多。宋知易依然没有买。那时候他打算把老房子推到重建,计划35岁以后就留在老家教书。
曾经热炒过一个概念13市县划归帝都。宋知易一个没读高中的同学在售楼处。这个概念出来的当天晚上,售楼部门口就开始排队。市场需要一年或更长时间消化的房子,一天卖空。老板大手一挥,第二天结算奖金然后就是带薪休假。
前世宋知易没有在县城买房,老房子也没拆迁。现在的宋知易更不会去买这种连城市划分等级都够不上的县城房产。
自己家的老房子,有宅基地,有院子,住着更香。
宋知易的老房子说是在县城,其实更像是村里。
这一片都是民房,算是郊区。
沈镇川家和宋知易家挨着,一家在西一家在东。
两家房子都是2000年盖的。因为村里宅基地不够,连同其他需要盖房子的村民统一申请批下来的新村。
前面是耕地,后面是小北山。所有房子一字排开。
当时宋知易父亲下海经商挣了些钱,盖房子选了一块最大的宅基地。180多平。坐北朝南很规整的一块地。
因为用的是荒地,再加上疏通关系,所以面积要大一些。
沈镇川家就小很多,因为人口少,虽然荒地能多加点宅基地面积,但是一共不到100平。
三辆车依次靠边停在院墙外。宋知易下车,打开大铁门。
这个大铁门是宋知易父亲当时特意选的,那个年代很少有车,大门的尺寸都很小。要么订制,要么自己焊一个。
宋知易家大铁门有两米多宽。
大铁门上已经锈迹斑斑。
因为长时间没有使用,风吹雨淋的,大门有点锈死,宋知易花了好大力气才推开。
以前宋知易父亲会直接把桑塔纳开到院子里,院子很大。
农村院子里一般都有猪圈鸡圈之类的,或者在院子里种点菜。宋知易父母因为工作忙也就没弄,直接用水泥抹的平。显得院子很大,很空旷。现在院子里各种缝隙长满了杂草。
怎么看怎么有点破败。
房子就这样,越不住人,没有烟火气,就越容易坏。
虽然平时沈镇川帮忙照看着,但是他工作太忙了。顶多也就是看着别漏水,别进贼。
三辆车干脆也别停进来了。等把杂草除掉再说。
三个人回来得到动静不小,附近村民有出来看的。宋知非笑着打了声照顾。
村民一看是宋家两个孩子和沈家姑娘回来了。
三个人,一人一辆车,这是在外面挣了多少钱啊。
羡慕的有,嫉妒的没有。
在村民心里,宋知易兄弟俩要不是父母出事,早就飞黄腾达了。现在人家两兄弟都是全国重点大学毕业的,挣钱是早晚的事。
在村民朴素的认识中,上大学才能挣大钱。
至于沈图南,沈校长虽然不教书,但是育人,涉及到一县百姓的下一代,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沈校长闺女发财都是理所应当的。
……
宋知非从铝合金门框上摸出钥匙,打开门。
宋知易家房子是他父亲参考很多商品房后自己设计的。
建筑面积一百平出头。
房子进门是客厅。摆放着当时流行的春秋椅。中间是电视。这会儿都被防尘布盖着。
东侧是两间卧室,东北角上是厨房。客厅北面是餐厅。房间格局东西对称。
这个房间格局,在当时很新颖。后来其他村民盖房子,都有参考这个设计。
地上土不太多,应该是最近沈镇川有打扫。
宋知易开车两个多小时,这会儿懒得动手打扫:
“知非你找俩个县里的保洁,彻底打扫一遍。咱们先去二叔家呆着。”
宋知非也不认识县城里的保洁,拿出手机开始问同学。
没一会儿,确定了两个阿姨。
把门带上。
三个人就出了院子,到隔壁沈镇川家。
沈镇川家和宋知易家格局一样,只不过院子小了很多。
客厅最开始也是摆放的春秋椅,宋知易父亲一起买的。后来因为坐着太硬,让沈镇川送人了。换成了普通沙发。
躺坐在沙发上,三个人怎么舒服怎么坐。
“二叔不知道咱们今天回来吗?”
宋知易为沈图南。
“昨天打过电话了。估计又去加班了。”
“中考成绩出来应该在忙着招生吧。”
宋知非懒洋洋说。
宋知易恍然,忘记了中考这回事。
不一会,两个中年妇女骑着电动车到了沈镇川家门口。
有钟点工和包活两种方案。
宋知易选了包活,把家里彻底打扫一遍。
没有讲价,都是挣个辛苦钱。宋知易不差那点。
两位保洁阿姨应该就是附近村子的,农村人,能吃苦,做起事很利索。
三个多小时,把里里外外都收拾干净了。连院子里的杂草都拔了。
眼看着中午了,沈镇川还没有回来。
宋知易拿起手机,拨通电话:
“二叔。我知易。”
“知易啊,你们到家了?”
“早就到了,不到六点出发的。”
“那你们自己做饭吧,我这有点事,晚上回去。”
宋知易明了,一年一度的抢生源大战。
不光县城一中抢生源。其他县高中,市里面的高中也在抢生源。
高考成绩好的高中,不光能稳住自己地区的基本盘,还能偷个塔,去其他县里偷摸招生。
这两年一中成绩稳定后,沈镇川虽然很少直接参与招生工作,但是坐镇学校遥控指挥是少不了的。
有些学生家长把孩子上学当成生意。
因为孩子中考成绩好,会有两三家高中上门招生,往往都会给出现金奖励和其他奖励条件。有些家长可能会狮子大开口,不看高中怎么样,单纯的看哪个学校给的钱多。
这个时候就需要校长做决定。对这个优秀的生源,是加价抢,还是放弃。
这种事情,明面上会有地方政府保护。禁止或者限制其他地方高中招生。
但是架不住现在沟通渠道多,很有可能今天说好去哪里读高中,打印合同的功夫,就变卦了。
而且又没有办法强制。学生愿意去哪里读书,是人家的自由。
“二叔中午不回来,看看冰箱还有什么菜。”
宋知非打开冰箱:
“二叔这是过得什么日子!”
听宋知非这话,宋知易就知道什么情况了。
冰箱里面,肯定都是自己做的剩菜剩饭,要么是从饭店打包回来的。
沈图南,宋知非上大学以后,二叔家里就他一个人,工作又忙,很少做饭。中午就在学校食堂吃。
早饭,晚饭很少自己做。要么做一次,吃好多天。要么从饭店打包。排骨炖自己家地理的豆角,沈镇川能做一大锅,然后每天吃点,每天吃点,一直在吃剩菜。
除了剩菜剩饭。冰箱里很难见到新鲜的食材。
有点冻的能当凶器的瘦肉。还有点其他的看不出什么肉。
保鲜里除了鸡蛋,没有其他食材。
宋知非无奈的关上冰箱,对着沈图南说:
“我去买菜。你把他那些剩菜剩饭,都扔了。”
“我顺便买俩保温桶。一会饭熟了给他送过去。”
语气又无奈,又心疼。
还有点责怪沈镇川这么大一个人了,不知道照顾好自己。
每次三个人都会教育沈镇川一顿。认错态度良好,但是坚决不改。
“爸,你中午别吃饭了,一会知非给你送点。”
“不用送了,学校订饭了!整那麻烦干啥!”
“知非说不让送就不娶你闺女啦!”
“他敢!”
“不说了,我去买菜。挂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