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灵感说来就来,说没就没。
本是我修改开题报告有感而发,又碍于交开题报告要紧,过了一天再来缕缕,我竟然有些语塞。
先扯扯我现在脑子里的话题,我小时候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作为一个女生,数学学得还不错,深受小、初数学老师的喜爱,后面太年轻幼稚,因为不喜欢老师的一些行为,对学科失了些兴趣(仔细思考,也许是当时的自己为逃避学习找到了借口)。以上铺垫是为了反转这样的我,却是一个不擅长逻辑的人。这么想来我高中数学不好,真的可能是天性使然。
在我长达十几年的写作生涯(被动写作)里,我的作文分数都是一般。我将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为老师多偏向议论文,小部分原因归结为我知识浅薄。印象深刻的是几次作文被夸,写的都是记叙文。小学有篇老师还拿来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那好像是一篇描述大雁南飞时受伤的故事。然而我现在还急得记自己当时的心理——心里有数,不认为那文章优秀,单纯叙事,没有什么优美华丽的语言。小学,那时候我可不讲究什么白描,那些能把句子写得文采风流照的人才令我羡慕。
我就是这样,想到一个点,就没完没了地延伸,忘记自己本来写作的主题。也常常立下一个论点,却在写着写着自己就把这个论点给扳倒了,再写着写着就又扳回来了,简称——想通了。因此我无法坚信自己的论点、站稳自己的角度,是我贪心的两边都想兼顾,还是我不够自信去展示我的观点。
我经常会这样自问自答,应该是两个原因都有,今天我站一回不懂舍得。因为我本来是想讲这个问题的。在写论文之前,我们都需要去翻阅大量的文献,查找相关资料。我通常会按照论文的框架寻找,再复制粘贴相应的文段,然后就不想改了。这样无疑是过不了查重的,其实这个问题我早些写论文的时候就发现了,也找到了自己适合的解决办法,就是釜底抽薪。把复制而来的文段删一段写一段,只要肯舍得删除原文,写出来的时候就会有自己的灵感号。然而,我懒,我舍不得。
看过一本教人归纳整理的书,一个日本作家写的,叫让人怦然心动的什么。这本书我很受用,虽然我的贫穷让我还是没办法全然做到如书中所说的舍弃。对于不心动的事物,一个字——丢!作者的意思是不要犹豫,不要想着存放在老家,不要想着下次还能用到,爽快地丢掉。作者态度很强硬,没有说给什么特殊情况留个转圜的余地,因此,我反而很相信她的观点。
感情也是,我之前高中喜欢的那个男生,我虽没去追他,但还是给我们之间留了一丝念想。我是个没胆,又不肯放过自己的人。我曾多次试探,又多次被婉拒(超级委婉的那种,以至于我觉得是自己敏感,我们还是有可能)。当我今年再一次鼓起勇气准备死得明白时,我又被模凌两可的话给击退。我在想我为什么不放过自己,非要背个包袱在身上,如果怂,就怂得彻底一点。
我屏蔽了他的朋友圈,不敢保证以后会不会再在文中提起他,但我此刻却觉得如释重负,撕掉自己给自己画的饼,舍弃掉会犹豫的东西,生活会不一样。
唠嗑归唠嗑,唠嗑不讲究逻辑,讲究天花乱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