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三,又是大朝会的日子。今儿,列班的众位大臣明显地感觉到了皇帝老大的心情很好。
硬着头皮上报黄河秋汛的工部尚书,报完了不仅得到皇上的一个好脸色,还得到了一句让人舒服的夸赞,实心任事。
隆正帝也准了今年的秋汛过后,疏通河道,治理黄河的上奏。还说,冬天到来,正是治理河道的好时机。命令河道官员好好修堤筑坝,在经过勘察,又早已经决定下来了,因为没银子而没有施工的地方,现在开始修建水库,人工湖,又是挖人工渠,灌溉渠,似乎是要真正地大干一场。
黄河河道,经过大庆皇朝这几十年的认真治理,才让乱世末年时被异军多次决堤放水祸害,致使民生凋敝,千里无人烟的中原地区终于恢复了一些生机。
太祖爷建朝就开始修养生息,治理河道,早年就下旨,且言此旨意与大庆皇朝同在,后世之君不得更改,胆敢贪污治河银子,克扣治河民工饭食工钱的官员,诛十族。
太祖爷的铁血手腕之下,到承庆朝时,先帝晚年有些昏聩了,可也没有一个官员敢朝治河银子上面伸伸手。
或许,正是治河有了点成效,庶民们看到了希望,曾经拖家带口南下的许多人又在近十几二十年之间,慢慢地分派儿孙回归故里。也算缓解了江南地方的许多压力。
~~~
皇帝的心情好,凤仪宫,皇后娘娘的心情也挺好,面目平和地处理宫务完毕,合上册子,让琉璃将账本册子搬去放回原处。
她起身走动了几步,又更衣出来,净手完毕,正准备滋滋味味地喝二口茶,舒心惬意一番,抬头便见到了近身大宫女璎珞进殿来的熟悉身影,知她必是有事,于是,等着她上前…
“禀皇后娘娘,太子殿下身边的小太监小李子刚刚过来禀报,太子殿下说,他中午过来凤仪宫陪你用午膳,殿下想吃桂嬷嬷做的荷叶蒸大块鸡。”大宫女璎珞的声音似珠玉落盘,悦耳动听。不负其名。
皇后娘娘打一听到宫女嘴里吐出的“太子殿下”四个字,眼里就已经有了暖暖的笑意,整个人都柔和了下来,微微点头…
“嗯。本宫知道了。你亲自去小厨房通知桂嬷嬷,用半年到一年的小公鸡,半干的荷叶,得先滚水烫过了以后,再包鸡肉上蒸笼。”
“是!奴婢告退。”璎珞行礼退下了,皇后娘娘便滋滋味味地抿着枸杞菊花茶,悠悠地想着,皇上也爱荷叶蒸鸡。不过,他今儿中午是没有空闲过来这儿吃饭的。他吃过了午饭,且得好好地歇一歇…
昨儿晚上,已经子时正了,他还兴冲冲地拿着二块金砖过来给她瞧瞧,兴奋地告诉她,佳贵妃对她的先母遗图的解读,以及,佳贵妃十几年在安良候府里跟着老太太的日常举动而有的发现,做出了一些合理的推测。
原来,他下旨下一百零八抬聘礼纳贵妃娘娘,里面竟是有如此的玄机。难为皇上了,为了朝廷,担了不大好的名声。昨儿晚上,已经取出了十箱万两黄金…现在,终于是解了皇上的燃眉之急。
否则,抗汛,治河…待冬天到了,西北方,又得预防雪灾,哪儿来大批的银子?本宫是不是也应当做些什么呢,否则,风头,功劳,圣心,全让佳贵妃得了去了…不为别的,单为圣心,就得好好思量。
大宫女琉璃去书房放好了账册子,又整理一下,回到起坐间,见皇后娘娘又陷入了沉思,便不上前打扰,只垂手侍立一边,等着娘娘的吩咐、使唤…
“耿嬷嬷呢?如何了?犹未痊愈吗?她这病,到今儿,已有半个月了吧?若不能好,且让她退回家养老去吧。她该是享儿孙福了。让内务府补上来一个嬷嬷。”她早已经超越请假的限期,总不能还占着这位子不做事,让别人闲话。
皇后忽然抬头,轻声问了垂手低眉侍立在一边的琉璃。然后,也不待大宫女的回任何话,已然决定了一个大嬷嬷的去处。
“是。娘娘,我马上就通知下去。”琉璃抬眼看了看皇后,答话的语速放的慢,说完,见皇后并无更改决定的意思,动了动嘴唇,却并没有说出劝解的话语。
她退下去通知大太监时,不用一个眼色,另一个大宫女宝璃自觉地进大殿去侍候。二个大宫女一个在内一个在外,都听见了皇后娘娘的问话和决定,心里都为耿嬷嬷道了句,可惜!
耿嬷嬷乃是凤仪宫的一位管事嬷嬷,四大嬷嬷之一。能够做上大嬷嬷这个位置,很不容易。
她应该是有一些关系的,可是,再有关系又如何,越期请假,违了规,娘娘一句不要,内务府就再不敢留着她,她就得退回家去养老。不管她养不养得了老。
一个宫里的人,相处好了,久了,大家其实都不大喜欢在中途换人。上了新人,大家彼此之间就又会有一段时间的磨合、适应…有时候,会引起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
可是,宫里换人,又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凤仪宫,在这三年里,且是换人最少的宫殿。或许是后宫还算清静的关系。
犹不知道,以后,待佳贵妃、良妃,端妃和另外二个才人美人进了宫,又会如何一番景象。
说到了这里,就应该说一下皇后的待遇。皇后的待遇,乃是后宫的最高规格,亦是整个天下女人之中的最高规格。
二个大太监(分一正一副),四个大嬷嬷,八个大宫女,二等宫女八个,三等的宫女也是八个。二十八个人,分二班轮换着服侍一个皇后娘娘。
粗使的宫婆子八个,管理整座凤仪宫的清洁,洒扫,花草园子的修剪、整理。还有平时跑腿,夜晚值班守宫门的小太监。
衣食住行的规格与皇帝基本上等同。妻者,齐也!大的差别,只在于权力之上。
~~~
今日午时刚到,隆正帝就让李二喊散了朝会,太子殿下向皇父行了礼,便告退。快步走回凤仪宫的路上,还在想着今儿一日的安排。
他打从今儿开始,逢大朝会也必须上朝,不必说话,就只是静静地坐在皇父的右下侧听。听大臣们上奏什么,皇父又怎么应对。
下午,未时正(两点)上文化课一个小时。今日开始,他得与弟弟们分开学习文化课。
皇父给他请了二个不是出身于大世家的大学士师父,拜了师,敬了茶,必须得执了弟子礼的。
一个是讲史和讲格物的师傅、文成候世子,现在的翰林院大学士江怀谨。
太子知道皇父为什么请这一个为太子太师,因为江家一家子的男人都是能人。
已逝的第一代江老候爷与太祖爷是最好的兄弟,他以一人之力建立起一个家。
一个是翰林大学士出身的前礼部尚书,陆青云。陆青云已经退休致仕,属于反聘人员,讲礼,讲诗文。他年纪大,反而为太子少师。
不过,他好像也没有意见。陆青云也是寒门出身,跟随大庆皇朝兴起的新兴家族。
申时,且又得上跑马场与三个七八岁的异母弟弟们一起练习骑射。两个骑射师傅,一个是他的舅舅,镇国公世子,杨德明,一个是忠勇候世子,萧诚肃。
二个师傅的骑射功夫都非常好,可以百步穿扬。而且,这也是一老一少的配置。
夕食过后,晚上,还得由另一个武艺师父带着,修练一个时辰的武艺功法,完了,泡澡后又得读一个小时的史书。
一日的时间,真是安排的满满当当。哎,皇父说他那个皇帝不易做,他觉得,这个太子也不易做。
~~~
“母后。儿子拜见母后。”高声大气的,爽朗开阔,但凡太子到凤仪宫,必是远远地就开始喊人。
“我儿快进来,外面的天儿还是有点热。”皇后娘娘也扬声对还在殿外的儿子说话,笑语叮咚,已经完全没有了昨日的那丝沉郁。
“看来,昨儿晚上父皇与母后认真地解释过了,今日,母后已然开怀。那就太好了。”太子的嘴角咧的更开了,眼里的笑意且更加明快。母亲的心情好坏,总是影响着孩子的。
其实,太子觉得,佳贵妃还算不错,一个能够将朝廷放在心里,眼里,将朝廷看得比情郎都更重要的女子,是个好女子,虽然吧,她看上前太子,有些眼瘸。
父皇说,如果她将她知道的东西告诉了前太子,那么,现在就已经没有了父皇什么事情。没有了父皇什么事情,就更没有他和母后两母子什么事情了。
他们一家子,说不定,一间小院子都得不到。前太子可不如父皇的心胸宽广。
太子进了殿,行了礼,便收起了心里的杂念,一心一意逗母亲开心,对于母亲来说,能被儿子所需要,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和满足…
“母后,今儿的午膳除了荷叶蒸鸡,犹有些什么菜色。儿子的肚子好饿,感觉能吞下一头牛!”
皇后用干净帕子帮儿子拭后颈的细汗,闻言,大力地为儿子抚抚,笑嗔了一句,“你呀,眼大肚子小,母后每每真让你多吃点,你又直皱眉头。
你快些吧,花厅已经摆好了膳食,着紧些,净面净手,拖的时间长了,菜凉了,味道不好,吃下去也不好。而你父皇有规定,谁都不能够浪费了食物!”
太子闻言,也不搓手了,快快地抹好脸,擦净手,便携同母亲进了花厅,其实,就是饭厅。见到餐桌上红红黄黄的松鼠鱼,更加高兴了。他爱吃甜食,这除了父皇和母后,没人知道。
从小,父皇就教导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都不要告诉他人。就是近身侍候的太监和宫女,亦不能让他们知道了。
母子二人吃饭,不用宫女在一边侍候,三菜一汤,份量大一些罢了。
母子俩一人二碗饭,将桌上的菜吃的干干净净。
吃饱了,心情愉悦。太子才将先前的疑惑问出来,“母后,你的份例不是跟父皇一样吗?午膳为五菜一汤。夕食为二菜一汤。”
皇后娘娘看着干干净净的盘子,很有成就感,“这样不是更好吗?菜色,够吃,又能保证吃好就行了。朝廷缺钱,民生艰难,母后得跟你父皇学习,开源节流。
若是一直坚持下去,一生,会省下不少钱。母后准备裁减些宫人,放一批够二十二岁的宫女出宫嫁人,以及一些宫嬷嬷回家。”
太子听了母后的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儿子觉得很好。母后,你再与父皇商量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