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魂船”想必大家都听过,中西方有多种不同的传说版本。其中最出名的版本,就是在《加勒比海盗》中,船长戴维·琼斯驾驶的幽灵船“飞翔的荷兰人”号。戴维·琼斯需要把死于海上的亡魂带入冥界,且只能每隔10年登陆一次。该电影中的剧情设定,引用了渡魂船能把亡魂带到冥界,反之也能把死者带回人间的传说。于是杰克·斯帕洛就是这么复活的,但是死敌巴博萨船长可不能这么复活。剧中西方神话女海神卡里布索(提亚多玛)的肉体,也在电影中解释过,杰克·斯帕洛是死于海难,而巴博萨船长是死于杰克的枪下。
“飞翔的荷兰人”号在影视界中被多次引用,曾经风靡一时的《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也引用过这个典故来诠释剧情。
于是,中国上古神话版本的渡魂船,就渐渐被遗忘。
上世纪90年代后期,考古队在浙江萧山西南郊的湘湖村一带,挖出了震惊世界的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迹,出土了一艘上古独木舟。经考古专家用碳元素同位法测定,该独木舟距今至少8000年以上。这与《山海经》中记载的番禺“刳木造舟”是同一年代,领先西方造船史3000年之久。而春秋时期我国就已经把造船业发展到很鼎盛的时期了,可见我国造船文化并不亚于任何国家。
为填补渡魂船传说的空白,本书讲述的,就是寻找本土版本渡魂船遗迹的经过。书中涉及的鬼怪只是起渲染作用,请看客们听听便罢,不必斟酌考究。
但这个版本的渡魂船传说,并未全是胡扯,因为这个版本的渡魂船,与罕见的“盗忆贼”息息相关。
顾名思义,“盗忆贼”就是一群能窥探他人记忆的人。这类人从古到今都存在,且无论在中西方,都有踪迹。
只不过到了现在,我们换了种叫法,把他们称作“催眠师”罢了。
然而,催眠只是盗忆的其中一种手法。
盗忆、烧昔、忘忧,是三种可以改变人类记忆的秘术。
其中最耳熟能详的便是忘忧。由于忘忧这种手法的初衷是为人解除烦恼,所以衍生出来的事物很多,这里便不一一介绍。相比盗忆和烧昔,忘忧的手法会比较容易让人接受。忘忧主要是通过美好的事物,去淡化记忆带来的痛苦和忧愁。
烧昔就与之相反,是为了抑制痛苦记忆的浮现,而采用极端手法去覆盖该记忆。苦行僧就是典型的一类惯用烧昔的人。烧昔的最终目的是,让受众认同曾经的痛苦记忆其实并不可怕。因此烧昔师通常让受众去体验更可怕、更痛苦的事物,以此来削弱往昔记忆的痛苦。
盗忆与前两者不同的地方是,前两者的受众记忆,始终还是保留在受众脑海中,只是前两者对记忆的影响起到限制作用,而盗忆是直接转移走受众的记忆,使得受众不会再记得原记忆。
盗忆、烧昔、忘忧,虽然手法各有不同,但都多用药物作辅。
我所见识的盗忆贼,都是些高智商的人群。他们之中,有能探言阅人的,有能听锁寻墓的,有能催眠窥梦的,有能使蛊通灵的,有能扶乩问花的,都属能人异士,与巫师有些雷同,所以大部分盗忆贼本身就是巫师,但并非所有巫师都会盗忆。而他们之所以去盗忆,也并非什么心术不正,或是与魔鬼签订契约之类,很多时候他们只是逼不得已。
很多故事经常把盗忆和忘忧混淆了,有些事情其实就是盗忆,但却被冠以忘忧来美化了。
著名的典故“烂柯人”,便有一解是关于盗忆的。烂柯人王质少时上深山砍柴时被人掳去当奴隶,又被改了姓名,一生饱受折磨与辱骂,到年老临终时仍未享受过自由。王质当年去砍柴的山上,有一钟爱对弈的山神。山神得知了此事,便带他回到了山中,见他鬓毛俱白,不胜唏嘘,念道阳寿将尽,回来也是徒劳了。常与山神对弈的白巫师建议,不如把蟠桃给他,让他返老还童,重新再体验人生。山神虽有意帮王质,但自知天条有规蟠桃不可赠与凡人,怕后事泄露,无常照样会来取寿,便与白巫师商议如何行事。白巫师足智多谋,告知山神一计:先备斧与薪,让王质背上,待王质吃下蟠桃后,白巫师将王质被掳后的记忆统统打碎,置放于王质梦中,再放王质到山洞附近。邀来仙童仙女来山洞游玩,白巫师与山神于山洞内对弈,以仙童仙女的歌声引来王质,待王质来到山洞观棋时,给王质一枣,看得王质吃下枣后,把斧换成烂柯,薪换成枯枝,便劝王质归去。若世人知道了烂柯之事,传到天庭,也有仙童仙女作证,说是王质误入仙境,无需追究。
这样一来,王质便重获新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质吃下的忘忧枣效力慢慢退散,王质在梦中拾忆,得知了真相。为感激山神与白巫师,王质在教后世子孙围棋之道时,常把真相以故事的形式讲授给后世子孙听,教育子孙要珍惜时光,多行善积德,便自有神灵和贵人帮助。于是到了今天,烂柯山的传说才有这一解。
所以围棋除了有“烂柯”这个别称之外,还有“忘忧”这个别称。
但其实,此解中白巫师为使王质忘掉往事,而使用的秘术不是忘忧,是盗忆。只不过白巫师又把记忆藏回到王质梦中,好让王质自己去拾忆,意在提醒王质,莫辜负了山神的一番好意。
盗忆与拾忆相辅相成,有盗就必能拾。通常情况下,巫师就算晓得盗忆,都会改用忘忧来代替,再不行就烧昔。只有当受众的记忆涉及到神鬼秘密时,才不得不使用盗忆。
渡魂船的传说就是被盗忆秘术藏起来的,传闻也只有盗忆贼能找到渡魂船。
如今盗忆贼几乎绝迹,渡魂船的传说也鲜有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