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范仲淹等人在庆州、环州对西夏防御能力的加强,居住在庆州、环州的蕃部基本上都归附了北宋。为了加强对蕃部的管理,北宋对他们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军事编制。
这些边塞措施的实施,庆州经历了一个相对长时期的和平稳定,为边塞群众发展自身经济提供了必要保障。在和平时期,庆州也一直是朝廷有识之士关注的重点,司马光就是其中一个。
最有名的就是《乞罢陕西义勇札子》,他认为当时在边防组织“义勇“使百姓“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给百姓带来无穷苦难,希望朝廷审察利害。特罢此事。当朝廷不予采纳时,他又写第二封札子,并亲自上殿面见英宗,他说:要防边必须从将帅军政着手,一味拉夫凑数,只能是“徒有惊扰,而实无所用“。英宗这次略有所动,并把上殿札子送中书省和枢密院商量,但一经商量,方知此事拟议已久,难以更改。他又连上六疏,并和宰相韩琦进行辩论,韩琦虽然无言以对,但手中有权,司马光也拿他没办法。这次谏言失败后,司马光连上五状,要求降黜。
司马光发挥了一名谏官的职责,再次谏言:“国家承平日久,人不习武,虽屯戍之兵难用,惟弓箭手及熟户蕃部皆生长边陲,习知山川道路,知西人情伪,材气通悍,不惧战斗,从来国家赖以蕃蔽。”他们“一可当正兵之十,敌惮之,夏人不敢轻进。”
坚持不懈的司马光最终促使宋王朝颁布《蕃兵法》,比较详细地记录了环庆蕃部族数及军事编制状况。
此后,西北边塞未发生大的战事。
嘉佑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这一年,西夏皇帝还是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
李谅祚1048年即位,在位20年。即位时才2岁,由其母掌握朝政。李谅祚除掉没藏式一族之后,终于开始执掌国家大权,并立梁氏为皇后。
李谅祚引用汉族士人景询等任职,废行蕃礼,改从汉仪。李谅祚后来又调整监军司,加强军备,并控制军权,使文武互相制约。增设汉、蕃官职,充实行政机构。在一系列的政策下,大大加强皇权,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
拱化二年,夏使吴宗赴宋贺正月,与宋朝引伴使发生争执,宋使声称“当用一百万兵逐入贺兰巢穴”。
夏毅宗认为宋朝侮辱西夏,所以准备发兵,以武力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亲自率兵数万攻略宋朝秦凤、泾原诸州。在挽回自尊心的同时,李谅祚一边进攻宋朝的边塞,一边派使臣前往宋朝阐述意图。直到后来他在战争中被流矢射中,差点丢了命,才最终遣使求和,两国关系得以恢复。
西夏历史的这段叙述,就是我们所说的大顺城、柔远寨之战。宋治平三年(1066年),西夏国主李谅祚发兵10万进攻宋秦凤、泾原路,杀掠甚众,宋夏战争再起,大顺城、柔远寨危机四伏。
这个时候潜伏在西夏的密探发挥了作用,将李谅祚入侵的消息传回大顺城。
环庆路经略安抚使蔡梃、斥侯严明提前排兵布阵。大顺城自建成以来,驻军由宋厢兵、乡兵和归附的藩部共同驻防,驻防官兵达万余人。《宋史·藩兵》载:“(治平四年)大顺城,二十三族,强人三千四百九十一,壮马三百十四,为一百四十一队。”由此可见,大顺城兵强马壮,再加之其有利的地理位置,西夏军不易攻破,因此不需要再增加兵力。蔡梃同时命令集边民于诸城堡,坚壁清野,令诸军扼守要地,严加戒备,毋轻出战。
由于柔远寨地处要冲,承担着策应大顺城、白豹城和储存、转运军用物资的重任,这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这里发生了众多争夺战。柔远寨本来并不算坚固,蔡挺在此布下重兵加以防守,由宋将张玉驻守。
蔡梃诡谲多计,人莫能得知其真实想法。善于谋略的蔡梃运筹帷幄,给予西夏大军致命一击。
西夏大军兵临大顺城下,围攻三日,蕃官赵明与官兵拼力抵抗。夏军束手无策,命士兵渡池壕夺城,坚固的防御能力,使渡池者多数受伤。善于骑射的夏军无计可施,毅宗李谅祚见状,亲自近前督战,蔡梃早已选强弓分列于壕外,一波箭雨突然而至,来不急避让的李谅祚中箭撤离。
李谅祚并未死心,他在撤退过程中又分别向柔远寨等地发起进攻,焚毁了宋朝屈乞等三个村落。
镇守柔远寨的副总管张玉迅速组织了三千人的战斗队伍,趁夜色突袭夏营,夏兵惊慌失措,连夜撤退。
这本来就是西夏人发动的一场为争取颜面的战争,结果却令西夏人再次颜面扫地。李谅祚回到西夏9个月后,箭伤复发于拱化五年(1067年)驾崩,时年21岁。
这个一生都带有耻辱的西夏皇帝英年早逝,这也许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西夏第二个短命皇帝,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正式即位,在位20年。毅宗长子,即位时8岁。死于1086年,时年26岁。
事后,宋朝廷派遣使者诘问夏国主为何发动大规模战争。无力再应战的西夏出于外交需要,也派出使者献方物于宋,表示愿意和好。
边塞再次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和平。
公元1066年(北宋治平三年)赵顼立为皇太子,次年即帝位,是为宋神宗,时年20岁。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召见王安石。王安石提出“治国之道,首先要确定革新方法”;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神宗认同王安石的相关主张,要求其尽心辅佐,共同完成这一任务。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王安石从此开启了变法运动,其目地之一就在于通过边境强兵,剥削辽国和制服西夏。王安石的变法间接导致了庆州兵变。
急于树立威信的皇帝赵顼一改宋仁宗以来的防守御边的政策,变为积极反攻。其反攻的策略是:夺取西夏左厢横山之地,遮断西夏赖以生存的右臂,同时傍去熙河湟鄯地区,从右翼边境压迫西夏。通过这一左一右形成扇形包围圈,从而彻底解决和西夏的边境问题。
这个宏伟的计划一旦实施,神宗赵顼将是宋朝历史上的大功臣,也就不会出现后面的南北分离,也就不会有诗人林升的《题林安邸》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感叹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朝廷启用了一个久居朝堂不理边事的韩绛,这个脱离群众,满脑子充满幻想的朝官一意孤行,早把范仲淹处理边塞关系的那一套丢在了脑后,等待他的只能是残酷的现实。
公元1068年十二月,以韩绛为陕西宣抚使,即军中拜月中书令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开幕府于延安,全权负责陕西河东一线与西夏战事。
带着神宗皇帝赵顼光复大梦的韩绛到达延安,随即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军事改革。
韩绛初到陕西,重用王文谅。王文谅本属于夏国权臣讹庞家奴,因获罪自归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市),受到韩绛重用。而庆州蕃将赵余庆、吴逵均遭到王文谅诬陷。韩绛甚至不问缘由,将吴逵下狱,又下令斩吴逵。后经知庆州王广渊的说服,韩绛被迫离开庆州,吴逵乃免一死,复送入狱中。正值此时,西夏急攻啰兀城。韩绛又命庆州出兵牵制,于是庆州广锐军士兵遂拥逵而反。“逵所以反,由文谅激之也”。
韩绛糊涂的作法,一石激起千层浪,边塞将士对他的不满日渐加剧,但他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自我灭亡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西夏立国后,庆州成为北宋抗御西夏的前线,这里的驻军既有禁军广锐骑军,也有当地的蕃兵。韩绛没有妥善处理蕃兵与原驻军之间的关系。至边后,厚赏犒劳蕃官、蕃部,甚至还夺骑兵马给蕃部,致使“有抱马首而号泣者”,众皆怨恨。韩绛厚此薄彼,歧视庆州其他驻军的做法,人为地制造蕃兵与其他驻军士卒之间的隔阂,加深了他们之间的矛盾与纠纷,同时也加深了庆州士卒对韩的进一步怨恨。
怨恨积累已久的边塞将士彻底愤怒了,一场兵变已在酝酿中。
熙宁三年(1070年),韩绛在处理完吴逵事件后,又逢西夏军犯边,离庆州数日,西夏军急攻啰兀城(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古城山上),韩绛命庆州出兵牵制。庆州军中孕育已久的矛盾,由于“兵亟出,人不堪命”而引发。此时“将授甲,广锐两指挥军士谋拥逵为乱,约抚手而发。会雨作不授甲,乃止。是夕遂焚北城,大噪纵掠,斩关而出,其众二千”。
兵变之初,王广渊亟召五营屯兵抵御,北路都巡检林广守南城,兵变士卒据北城。林广从城楼上望“其众进退不一”,便说:“是不举军乱也。”于是乃挺身缒城出其后,“谕以逆顺,皆投兵听命”。这时,吴逵已拥众二千出北城破关而去,只有余众三四百人尚在城下。经林广劝降后,得百余人,进入吴逵军营,对这些兵士约束纪律,授以兵器,命令反攻。城下剩余兵士皆被擒杀,北城被平定。
王广渊遣部将姚兕、林广追击。兵变士兵初欲入据州城,东路都巡检姚兕率领亲兵守西门,兵变士兵不能入,乃散保耀之石门山(今陕西旬邑县东南接耀县界),姚兕追及兵变者,予以说服,士兵表示誓不为乱。林广至石门山遇兵变者,进行劝降,若速降可保全性命,但谕之不肯降。
林广以为兵变士兵必乘夜遁走,于是分两将扼守前路,又纵兵尾击,于是兵变士兵被迫投降。到朝天驿后,将这些降兵全部杀害。柔远寨、三都寨戍卒闻知庆州兵变后,欲开城门响应,但未成功。王广渊“阳劳之,遣归旧戍,潜戒赵余庆,以所部蕃兵八千间道邀击,尽戮之”。
这场血腥的兵变只持续了三五日就被镇压了下去,在历史上出现的兵变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放在王安石变法的大背景下,这次庆州兵变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庆州兵变的发生给王安石变法带来了不小的阻力,延缓了变法的进度,韩绛的失策也导致了神宗进攻西夏的战略构想失败。
而此时的西夏,正处于母权时代。皇太后梁氏摄政,梁氏之弟梁乙埋擢为国相。新主年幼,秉性软弱,成为梁氏姐弟操纵的傀儡。梁太后把朝政大权全部委之于梁乙埋,梁乙埋又安排他的子弟和亲信担任要职。他与其亲信、掌握兵权的都罗马尾、梁太后的侍卫罔萌讹等三人,组成新的母党集团,牢牢控制最高统治权。同时排斥异己,如李元昊之弟嵬名浪遇在李谅祚时曾主持朝政,担任都统军,精通兵法,熟谙边事,因不附梁氏兄妹,被梁乙埋罢官流放。梁氏母党集团为了争取党项贵族的支持,一改李谅祚时期改行的汉礼,恢复蕃礼,以此笼络。
乾道元年(1068年)开始的近十年中,梁太后和梁乙埋姐弟擅权,连年向宋朝发动战争,企图用战争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威信,并以此向宋朝索取厚赐。
嗅到大宋用人失策的味道,梁太后和梁乙埋姐弟自然不会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
熙宁三年(1070)、夏天赐礼盛国庆元年八月,西夏组成三十万大军分几路进攻宋朝环庆路,进攻大顺城(今甘肃华池东北)、柔远寨(今甘肃华池)、荔原堡(今甘肃华池东南)、淮安镇(今甘肃华池西北)、业乐镇(今甘肃华池西南)等地。
为保卫大顺城,环庆路副都总管杨遂一面派环庆都监高敏为先锋领兵解大顺城之围,一面令镇守业乐镇的环庆钤辖郭庆等率兵增援大顺城。高敏先到一步,既解大顺城之围,却在追击夏军时中流矢身亡。郭庆、魏庆宗、秦勃等,在从业乐驰援大顺城的途中,遭夏军伏击身亡。
攻荔原堡的西夏兵,遭到庆州东路都巡检姚兕所率蕃汉兵的顽强抗击。姚兕领兵驻荔原堡,在夏兵到来之前便据险张疑兵,伺便辄出。进攻荔原堡的夏军阵前,有一个首领人物剽悍凶猛,不停向守堡宋军叫骂挑战。姚兕打开城门,驰马张弓,弦响箭出,矢中其目,又手起刀落,斩其首而还。宋兵齐声欢呼,军威大振。
第二天,夏兵发动更猛烈的进攻。姚兕亲手射杀数百人,手指撕裂,流血不止。战斗中,姚兕又派儿子姚雄领兵突袭夏兵后军,所向必克。荔原堡久攻不下,夏兵乃退攻大顺城。姚界带兵往救,转斗三日,杀敌数千,终于保住了荔原堡,又救援了大顺城。
柔远寨由庆州北路都巡检林广与蕃官赵余庆率五千汉蕃兵马驻守。夏军攻大顺城和荔原堡失利,转而集中兵力把柔远寨围了个水泄不通。半夜,国相梁乙埋命夏军将城外宋军柴禾场点燃,企图引林广出城迎战。林广早已识破夏人诡计,按兵不动。
第二天,西夏人至马平川,大持攻具攻城,来势汹汹。攻城用不上战马,夏军的战马都被留在城南的川台上放牧。林广看中时机,指派部下出南门去夺马,他自率兵出北门突袭攻城夏军。夏人中计,弃城救马,林广返身回寨中防守。林广又采用以攻为守的策略,在柔远寨中组织了一批属羌敢死者,夜缒城下,潜攻夏营。夏人战,数不利,乃引去,柔远之围解。
梁乙埋在柔远没有占到便宜,却在怀安城北的烽火台上俘获了一名守烽士卒张吉。夏军押解张吉至东谷寨,逼张吉劝降守寨宋军。张吉不屈从,梁乙埋亲手斩杀了张吉。
这场惨烈的战争,以西夏取得小胜利而告终。大顺城依然屹立不倒,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守护了他的子孙后代。
自此,宋时发生在庆州境内的战争,都在边塞军民共同努力下化险为夷,历经战火洗礼的庆州军民,变得愈发坚强而坚定。
但是可以想到,宋时庆州人民在保卫自己领土和家园中付出的包容和牺牲。当边境和平时他们忙于耕作,保证了边塞军民粮食供应;当战争来临时,他们武装自己,拿起兵器站在抗争西夏的第一线。这种唇亡齿寒、相濡以沫、荣誉与共、充满民族大义的家国情怀,历经千年的穿越,至今仍然照亮庆阳的天空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