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闻得李将军死讯,又听谢百重说了他当年的英雄事迹,吴道凝心中早就升腾起出营击胡、为李将军报仇的壮志。
此时他听徐山川一番言辞,更是胸中激荡。却忽见郭杖策站在南首,捋须瞧着徐山川,吴道凝脑中灵光一现,顿时猜出了一二:郭杖策并不主张坚守,而欲出营歼击;奈何营中众将力陈固守之策,此前粮草之事又如悬在头上的一块大石,他为保军心稳定,故从未表露自己态度。今日李将军遇害一事激起营中不少将士血性,他便乘机升帐议事,安排心腹徐山川用一番言辞压住营中颇有分量的王都尉,才好收服军心、让全营兵将死心塌地,随他出营歼敌。
他细察郭杖策神色,一片平静如水中,藏着几分尽在掌握的安稳。一股无名火气便冒上吴道凝心头:郭杖策将李将军粮尽营破之事向众人瞒了,可个中原委,他自己心中应如明镜一般。此时他却以李将军之死,用作点燃全营死战之火的引子,届时杀退了胡人,保住了北境千里江山,这又是他名下一笔显赫的战功。
若果真如此,李将军与夹边沟营一千多个亡魂,不就成了彰显他郭杖策统兵有方、守备无双的反例?
吴道凝心中一个念头愈加坚定,那便是无论如何都要入关,将郭杖策侵吞夹边沟营军粮、累得李同臻将军兵败一事昭告世人。他便望了一眼段参军,只见他正偷偷向自己眨眼,知是让自己附和徐山川,博取郭杖策的信任。
他既心意已决,便出列执礼道:“郭将军,胡虏猖獗,必当一战,以撄其锋;我等从军报国,当怒形威震,岂可畏战怯缩!末将请战,为报李将军之仇,振汉师于夷貉,伏胡虏以威憺,救苍生于倒悬!”
这一番话倒是他肺腑之言,只说得满堂震动,军心振奋。徐山川握住他手道:“吴副尉,早知你是这般大好男儿,我前几日便请你喝酒了!”几个尉官也纷纷出列请战。
郭杖策手掌下压,止住众将鼎沸,缓缓道:“眼下敌众我寡,大家仍愿出营歼敌,确是我军中豪杰!我今既已定下歼敌的计划,再有主张闭营死守的,便是抗令。”说完扫视众将,王都尉点点头,与众将一同喊声:“得令!”
郭杖策接着道:“只是出营歼敌,胜败各自有因,我料有三胜、三败,众将谁能说得上来?”
众将嘈嘈切切、议论起来。王都尉沉吟道:“胡人攻得久了,又杀败了李将军,兵势已骄;我汉军闭守已久,都攒着一股怒气,乍一交锋,必能一挫胡虏锐气,此为一胜。”
徐山川接着道:“我军弓强刀快,操练亦熟;胡人不过散兵游勇,装备落后、战术涣散,此为一胜。”
段参军忽道:“弓强刀快,不过是仗着营外拒马才能施展;要出营作战,胡人马快,终是我军无法比拟,此为一败。我营与其他诸营、与关内的通讯断绝已久,能战之兵止这一千许人;胡人互为联络、源源不断,耗也能将我们耗死了,此亦为一败。北地荒原千里,无险可据,亦无法布置伏兵,我汉军所擅兵法谋略无法施展。若不能速胜、一举歼灭大部敌人,则将陷入重围、进退两难,此为第三败。”
不料这段参军搅浑水、求逃命之余,对军中事务却颇有见解。他所指出这三点败着,均是汉军出营决战的死穴,一时众将眉头紧锁、苦思冥想。
静了许久,谢百重道:“我看这第三胜,却是败中求胜。我军孤悬关外、背后就是北境万千汉民,我若兵败,皆遭屠戮;胡人奔袭至此,无非是想进关抢掠一番,并无久留之意。故此战我军唯有拼命,才能留下一线生机;胡人便是有些伤亡,无非是退回据地、再谋后路,并无拼命的理由。纵有三败,我等只需拼死作战,必能杀退胡人。”众人纷纷称是。
郭杖策拍了拍手,道:“谢副尉好见识!背水一战、败中求胜,正是我军此战必胜的缘由。然段参军所言三败,确也是我军弊端。我有一策,可抵消其中两点弊端。”说着便铺开一张地图,指着营外东边一里之处。此地原是清水河营屯田之处,田中菜蔬虽遭胡人纵马塌毁,此前挖的不少沟渠、菜垄却仍是在的。郭杖策的计划,是由一队兵佯装向东、入关求援,引来胡骑,将他们赚到遍布沟壑的田中,马匹便无法驰骋奔跑。埋伏在垄沟内的汉军杀出,将胡骑一举歼灭。如此,胡人骑马来去迅速、平原作战无险可据两点,便不再是汉军的劣势了。
只是胡人数量众多、杀之不尽这一点,众将议论许久,仍是无法可解。郭杖策用鞘尖敲敲地面,止住众人议论,道:“唯有先派出的这一队人奋勇作战、以一当十,诱来胡人大部主力,才能聚而歼之、一举成功。”众将不语,心知这是求胜的唯一办法,然纵使最后杀光胡人主力,这一队诱敌之兵却是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