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挺眉毛一扬,“已经见过张子厚了?”
“昨日还在横渠,这是横渠先生给世伯的书信。”沈方从怀里摸出一张书信递给蔡挺。
蔡挺飞快地浏览一遍,脸上神情变幻,良久才长吁了一口气。“在洛阳,蔡某听闻子矩谈及关中学院,只道是一研究圣学之书院,如今方知子矩格局之大,前所未有,异日,关中百业兴盛,成为大周坚不可催之屏障,子矩居功至伟。”
“世伯过奖了,不过,沈某认为关中并非大周屏障,而会成为大周的腹心,关中平原西窄东宽,象一把尖刀刺向西域,南有秦岭,北有六盘山脉,西有河西走廊,灭掉西夏,打通河西走廊,则关中平原成为大后方,否则秦凤路将永远处于西夏劫掠的阴影之下。沈某听闻边境已开始坚壁清野,虽然可以减少交战时资敌的风险,但对百姓伤害极大。”
“希望能如子矩所愿。”西夏东西长两千余里,南北长千余里,沈方所说速战论,半年之内将西夏灭亡,在一帮文臣中提出来,固然提振士气,但千军万马行进,后勤补给缺乏,一旦进入西夏腹地,便会陷入腹背受敌,粮草不济的险境,只要失败一次,军心溃散之后,便会与西夏打成胶着之势,半年之期纯属臆想,便是轻骑快马,也不一定能走完。在蔡挺看来,沈方的长处在于可以发明制造破敌的火器,至于带兵打仗还得是久经沙场的武将。
沈方见蔡挺敷衍,便知道他对新式战法知之甚少。自古有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新式战法更是以补给为第一要务,若是他来指挥这次战役,将会是一场工兵、宣传兵、民夫、知州知县一起推进的综合性战役,将战争与安民同时开展,用枪跑的威力震摄西夏百姓,使其无法兴起反抗之心。不过秦凤路,大周与西夏防卫都非常严密,也不是本次灭夏之战的主攻方向,沈方也无意向蔡挺解释。
“这次来找世伯,是想请世伯为我二人出具一份通关文牒。”
自胜吉十七年熙河之战,随后西夏大周交战,意外重伤西夏国主李谅祚,年底李谅祚驾崩,幼子李秉常登基之后,大周与西夏便一直处于交战状态,在两国边境开设达三十年的榷场形同虚设,在大周、西夏都无法保证榷场安全交易的情况下,走私交易又成为大周、西夏之间进行贸易的常态。
一方面,西夏需要来自大周的丝绸、茶叶,另一方面,大周也需要来自西夏的马匹、青盐和大黄,以及来自西域的乳香、安息香、檀香、沉香、麝香、玉石、珊瑚、玛瑙、琥珀和玻璃等贵重物品。直到去年昌国发明玻璃之后,价格便宜、质量更好的大周玻璃制品、玻璃镜等物才取代了西域运送过来远在万里之外罗马生产的玻璃。大周、西夏两国都有大势力看中这条高风险、高收益的财路,由双方出具的通关文牒成为确定商旅身份的唯一凭证,如无此凭证,将会被视为细作遭到杀害,所贩运的货物自然也会被双方官兵洗劫一空。
当然只有通关文牒并没有意义,一支没有武装保卫的商队,既使有通关文牒,也会连人带货消失。这就导致在大周与西夏的商道之上,经常有上百人的商旅结伴而行,他们都想尽方法取得了通关文牒,然后共同出资雇佣一支骁勇善战的镖师队伍,护送到两国边境之后,再由对方的镖师队伍护送至目的地。
通关文牒一般由安抚使司衙门签发,每个州县都有定额,而进行沿途检查稽核的又是制置使麾下的禁军,所以制置使司衙门也签发一种特殊的通关文牒,这种通关文牒比一般的通关文牒更难获得,在大周、西夏双方对这种通关文牒更加关照,不会有意刁难。
蔡挺为难道,“子矩,通关文牒只是小事一桩,可是你的安危却关系大周兴衰,若是西夏人得知你的真实身份,只怕会穷尽力量将你擒获,如此一来,宋国公的伐夏大计便告夭折,而你若落入敌手,西夏会想尽办法从你嘴里套出火枪的制法。子矩你身份尊贵,何必亲身犯险?”
沈方哈哈大笑起来,“世伯无需担忧,西夏最厉害的一品堂高手都死于沈某手中,整个西夏没有人能挡得了我。至于章学士,他现在也是武林少见的高手,若是有意逃跑,断不会有人能追上。”
蔡挺将信将疑地看了章惇一眼,章惇笑道,“子政兄,子矩并没有夸张,章某也有自保之力。”
蔡挺想了想,还是摇头,“子矩、章相且在秦凤路小住一段时间,待蔡某向宋国公禀明情况,由宋国公定夺。”
沈方有些不悦,叹息道,“世伯,若非沈某与章学士还带着一个拖油瓶,我们两个高飞高走,大周、西夏的兵勇岂能挡得住我们二人?”
蔡挺吃惊道,“难道还有一人?为何不引来见我?”
“此人乃是偶然遇到的一个西夏小娘子,只有十来岁,她家住兴庆府,我们顺路把她送回去。”
“西夏人?!”
“看模样应是汉人。”
“此人来路不明,绝不可以。”
“只不过一个孩子而已,何必大惊小怪。”
“你们怎么认识的?!”
沈方把喜儿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蔡挺一脸不可置信的神情,“一个西夏官宦人家的弱女子,独自出现在渭州的村庄之中,难道沿途的禁军全是瞎子?这个丫头必有隐情,子矩不可不察。”
“世伯多虑了,还要查什么?若是李老伯当初不施舍一口汤水,那丫头便饿死在渭州;若是沈某昨夜不在横水借宿,只怕用不了多久,她便会发卖到妓家。只不过是一个逃难的可怜人,何必如临大敌,不给这个小姑娘一条活路!”
“子矩,你会后悔的!”
“世伯,我要通关文牒!”
半个时辰之后,沈方拿着通关文牒在蔡挺一脸不悦的神色中,扬长而去。
蔡挺回到正堂的第一件事,便是将今日情形写了一封书信,命信使快马加鞭送至延庆路延安府宋国公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