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云: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我等修行之目的,乃是悟道,得道,合道,分别对应不同根器。下根者悟道而忘道,中根者得道而行道,上根者合道而无道。但有一个简单的问题,诸位很容易便会提出来,既然道衍化为万物,为何万物还要费尽心力再行合道之举,此岂非与道相背逆?”
“此乃道本身存在的理,于国家而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于万物而言,盛及而衰,否极泰来;世间一些事物皆是由波动组成,也会产生各种波动,凡是波动,即有波峰、波谷。正如一个钟摆,从此高处落下,滑到彼高处之后,便会从彼高处落下,滑回此高处。此乃万事万物之理,自古使然。”
“而产生道之波动的根源便是道之无明。今日宇宙一切事物,大到星辰银河,小到不可见之微小浮虫,无论有情众生,还是无情金石,皆源自于道之无明,所谓无明,便是没有原因。世间许多事情,有先有后,惟有无明,没有先后,为何没有先后?因为无明与时间、空间无关,随时可以发生,又永远不会发生。”
“老君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处一便是指混沌,亦可称之为无明,此处二,便是阴阳对立,波峰波谷;此处三,便是阴阳和合,天地交融;阴阳合,而万物长。”
老子《道德经》自古以来有无数人进行过注解,邵雍、章惇、张载等人亦是研究《道德经》的行家,如今,沈方以两世的经历,换元境界的修为,对《道德经》所做的解释,便是章惇、张载等人亦无法忽视。
“世人皆知有形世界,而不知无形世界。世人皆知时间有如大江大河,浩浩荡荡,而不知我们所处的时间、空间本身也只是更加广阔世界的一部分,一个假象,时空之外,还有无限的世界。人生短暂,不过百年,百年之后,人的身体将化为尘土,可是人的精神却历经千年尚可保存,今日我们在学习老子、孔子的思想,两位圣贤仿佛便在我们身边。可见有形世界乃是梦幻泡影,而无形世界才是真如世界。”
章惇亲身经历过秘境,也从沈方那里听说现实乃是灵界投射的事实,他知道在座学子必然有相同的困惑,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办法提问,为了起到应有的讲学效果,章惇便故意问道,“子矩,这有形世界,看得见,摸得着,怎么能说是梦幻泡影,这无形世界虚无飘渺,如何又能说是真相?”
沈方当然知道章惇的用意,“章学士这个问题很好,沈某想问关中学子,每个人皆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产生反应,形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在这十八界中,色声香味触法本质皆是基于电磁波的细微波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皆是体内神经间脑电波流转,但控制这六识的又是哪个?这六识存在于何处?”
“有人说在心,有人说在脑,或许尔等不信,这世间有无头之鸡,亦能存活;而心脏只是让血液在体内循环之所在,与六识并无关系。有许多深奥之理,此时无法详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思想、感情、记忆并不存在于身体这个有形之物中。”
沈方之言过于惊世骇俗,关中学子各个目瞪口呆,如是感情、记忆不存于身体,又能存在于何处?!
“情绪是可以感染的,当然比如今日横渠大讲,诸位进入了一种思想碰撞的状态,或许学子们会认为这是因为声、色、味等六触、六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在有形世界中。但若是修行之人,便可以轻易地感觉到每个人身上的灵气,在此时已汇聚成一张网,沈某所言之事,通过这张网传达到每个人的灵气,成为此人的一部分。无论修行与否,都不会影响到每个人天生具有身体和灵体的事实,所不同的是,修行之人可以感受到灵体的存在,而没有修行的人却不能。”
“讲这么多,只是想与诸位分享一个事实,所谓修行,并非这具血肉之躯在修行,而是自己的灵体,这个真我在修行。我们常说的经脉、丹田、穴位,也并非在身体之上,而是在灵体之中。我们常说的意守丹田,并非让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小腹肚脐之下,而是意守在灵体的丹田位置。灵体所处的无形世界,或者说灵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根本就没有丹田的具体位置,不去想它,它自然存在,刻意寻找,反而无从得来(注: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定理极为相似)。”
“所以,意守丹田这四字,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极难。要求反复检点诚意,才有可能做到若存若亡,若即若离。自古以来,修行之法,不外如是。”
“佛道两家,常有观呼吸法,四念住法,观器物法,念经咒法。其本质都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于某一外物,而后将此外物于习惯成自然中忘掉,从而进入这种修练的状态。所以,佛家有八万四千法门,道法自然,一切自然之物皆有内在法门,圣学中格物致知,儒释道三家修行方法并没有区别,都是先集中注意力和精神,然后再舍掉放下。与其在修行之中多此环节,何不直接意守丹田,若存若亡。”
“当然,让诸位意守丹田,舍掉放下,并不是让诸位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想本身便是一种想,一种执念。此中玄妙,非言语能尽说,诸位修练时可自行体悟。”
“沈某刚才说过,修行之时,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甚至不限姿势,口诀,但自古以来,无论儒释道三家都提倡念诵咒语,并保持跏趺坐,这其中又有什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