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人啊,我现在辩白并不是为了我自己,和某些人所想的一样,是为了你们,使你们不会因为处死我而辜负了神的旨意。因为,如果你们处死我,就不会很容易地找到像我这样与雅典解不开关系的人。用粗俗的话说,就像牛虻粘在马身上一样,品种优良的马由于懒惰肥大而变得有些迟钝,需要牛虻刺激;我想神让我生长在雅典,就是这种用意,让我追随你们,整日对你们每一个人不停地提醒、屡加劝告和责备。各位,遇到可以不断催促你们人并不是很容易,你们若是听从我的劝告,就不要处死我。就像把睡眠中的人唤醒那样,你们兴许会恼我,甚至会打我,听信安倪托斯的话,轻易地处死我,从此,你们的余生都将过着糊涂的日子,除非神关怀你们,再次给你们派一个人来。我这样的人是神派给雅典的礼物,在这方面你们已经看到了,多少年来,我都将有关自身的一切事情都抛之脑后,而总是不断地为你们忙碌着。”
苏格拉底上面的一段话是出自苏格拉底的自我感觉,他感觉自己就像牛虻一样。他把雅典比喻成马,自己就紧紧跟随在它身边,像令人厌烦的虻。虻是有些像苍蝇但体积比苍蝇稍大的一类昆虫,虻专门靠吸食人和牛马的血为生。作为虻,要是附在马或牛的身上时间太长,就有被马尾巴或牛尾巴扫落的可能,因此送了命。虻本身对此是无所知的,而苏格拉底以虻自喻,他是知道有被扫落因而送命的可能。但他之所以仍旧跟在“牛马”身上而不愿离开,是为了执行他的使命。
牛虻以吸食人血生存,有时会把人从睡梦中吵醒,苏格拉底的行为就有类似的结果:苏氏就是要使雅典人明白自己无知,以此警示他们要照顾自己的灵魂。
在“辩白”中,苏格拉底将自己比喻为牛虻;他也知道虻必然会因叮马而死,而受叮咬的马早晚有一天也会死。而苏格拉底知道,只有思想和精神永远不会死。苏格拉底除了将自己比喻为虻,还将自己比喻成“带电的鲟鱼”。一些人说苏格拉底就像海里扁平的电鲟鱼一样,凡是和他交谈的人,最后都会被他提出的问题麻痹,以至于对所提的问题都无法回答,由此暴露出自己的无知。
思想有的时候就像闪电一样,突然在人的内心中闪烁,使人顿悟。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精神的形成并不像闪电一样的迅速,而是逐渐、缓慢、非常的艰难才形成的。在希腊内部世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生死息息相关,而生活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下的人们,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苏格拉底也不例外,他也需要慰藉心灵的哲学。当时的哲学按内容可以分为研究宇宙万物的自然哲学和智者研究的人际哲学,这两种哲学形成了当时希腊哲学的两个主流学派。但是,无论是自然哲学的学派还是人际哲学的学派都无法让苏格拉底满意。苏格拉底曾经研究过自然哲学,但是研究让他大失所望,于是他转移了方向,开始专注于研究人类。
苏格拉底首先向智者挑战,这一挑战逐渐深入并尖锐起来。苏格拉底越来越清楚智者所用的方法,但是这也让他越来越不满意他们运用这种方法来从事哲学的研究。而且他也感觉到当时希腊政治家的腐败和堕落。
当时,雅典人都非常信仰神和传统性的宗教。很多人都想知道,众神对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是如何判断的。也许神对苏格拉底十分了解,所以就让开瑞丰传达了神示。
开瑞丰询问神,在雅典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时,神的祭祀告诉他,雅典城内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了。起初苏格拉底听到这句话,非常的迷惑和震惊,他认为神的语言应该是绝对正确的,但是他又不敢完全相信,他认为神的这句话一定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所以他先研究自己,再出外寻找比自己更聪明的人,最终,苏格拉底接受了神示。
在德尔菲神殿上刻有一句话:“认识自己”,苏格拉底寻找智者的方法也是先了解自己。他经过与别人的问答,剖析自己的内心与别人的内心。他认为一个人思考,容易陷入自我矛盾的状态中,了解自己的最好了法,就是用别人的镜子来了解自己,也就是说经过交谈、答问,来对自己和别人有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