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一号是一架大型喷气式无线电遥控高亚音速飞机,可供导弹打靶或防空部队训练。长空一号经过适当改装可执行大气污染监控、地形与矿区勘察等任务。该机采用典型高亚音速布局,机身细长流线,机翼平直,展弦比大。水平尾翼呈矩形,安装在垂直尾翼中部。机身前、后段为铝合金半硬壳式结构。发动机及其进气道装在机身下部的吊舱内。
最有特色的一只“眼”
长空一号的起飞非常有特色,采用一架可回收的发射车进行助推起飞。飞机固定在发射车的三条短滑轨上,发动机舱底部有一推力销,用于固定。起飞时飞机发动机启动,带动发射车开始滑跑。当滑跑速度达到275千米/时,飞机已经得到足够的升力,可以升空。这时,推力销在发射车上的冷气作动筒作用下拔开,飞机脱离发射车,开始爬高。发射车因无动力而减速,随后地面人员发出无线电指令,抛出制动伞,并控制刹车使发射车停住。
长空一号的降落和世界其他无人机相比略显笨拙,实际上是一种硬着陆。当其在无线电指令指引下进入预定着陆场地时,在500米高度自动拉起,然后进入无动力下滑。接地时保持较大的攻角,尾部首先着地,靠发动机吊舱和尾喷口吸收部分撞击能量,实现主体部分回收。机体经修复后即可再次使用。这种不完全的重复使用,在使用费用、维护难度上有负面作用。
改进型号更加优秀
长空一号作为靶机使用时,能往返进入射击区域2~3次,以便进行多次训练。因长空一号本身体积很小,为在视觉上模拟体积较大的敌机,机上一般装有曳光管或拉烟管。机上还装有红外增强翼尖吊舱、被动式雷达回波角反射器,机尾带红外曳光弹4枚,以增强红外和雷达特征。靶机如未被击落,可遥控其着陆回收。
至1988年,长空一号的改进型号包括长空一号A取样机,用于核武器试验的取样工作。该机主要的改进是增加了外挂吊舱,从而能够容纳更多的设备仪器。1977年长空一号开始参加执行原子弹空爆取样任务,并很快完全取代有人机取样。该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实际上,长空一号就是仿制拉-17的产品,从开始仿制到总体设计成功用了3个月。曾由中航二集团的常州飞机制造厂负责生产。在南航,该机型于1976年年底设计定型,总设计师为该校的郭荣伟。
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该所开始了无人机的研制。长空一号研制成功后,在我国空空武器等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空一号高速无人机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的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二站在1965~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负责人是被誉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赵煦将军。
长空系列有多种机型,主要型别有CK-1基本型,中高空靶机;CK-1A取样机,用于核武器试验的取样工作;CK-1B低空靶机,供低空防空武器系统鉴定用;CK-1C高机动型,具有高机动盘旋能力,供空对空导弹和歼击机鉴定试验用;CK-1E为超低空型。
“云海苍鹭”——新型无人机
“埃坦”无人机是在“苍鹭”中空长航时无人机基础上发展而来,前后历时近10年时间。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色列空军根据使用经验和作战需求,希望发展一种具有更大载荷能力、更高飞行高度和更长续航时间的无人机。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马特拉分部决定以“苍鹭”无人机为基础,通过增大尺寸、换装涡桨发动机,增加其飞行高度,提高生存能力,并将其命名为“苍鹭”TP。
最年轻的侦察机
21世纪初,以色列空军将“苍鹭”TP无人机列为一项重要装备发展项目,并秘密启动了一项“埃坦”计划,旨在打造一种性能更加优异、用途更加广泛的作战平台。2006年7月15日,“埃坦”原型机实现首飞。在秘密试飞了一年多后,以色列空军于2007年10月8日在泰勒诺夫基地首次对外展示“埃坦”原型机。此后两年中,该机累计飞行了200多小时,其中包括2008年12月至2009年1月间在进攻加沙的军事行动中的飞行时间。
“埃坦”机身长14米,翼展达到26米,这与波音737客机相当,是以空军最大的无人机。凭借着巨大的翼展和4650千克的起飞重量,“埃坦”的续航时间可以超过30小时,在配备卫星通信设备后,作战半径超过1000千米。它的飞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自主起飞和着陆,并且能够在城市上空安全飞行。因此,地面操作员可以更多地集中于执行任务,无须操纵无人机的飞行。
“埃坦”无人机与现役“苍鹭”无人机相比,总体布局基本相似。它采用了大展弦比的上单翼布局,机翼采用了全翼展开缝襟翼。双尾撑上装有略微内倾的垂直尾翼,之间通过水平尾翼相连接,垂尾上装有方向舵。此外,它还采用了全复合材料机身和可收放的起落架。
目前,以空军不愿透露“埃坦”配置的具体任务载荷,但公开表示该机在最大燃油容量情况下,可以携带有效载荷1000千克。此前,IAI公司曾经展示了“埃坦”所携带的多传感器设备,包括昼夜光电载荷、电子和通信情报、海上巡逻与合成孔径雷达、电子战系统,表明可以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配备多种任务载荷。
最累的一只“眼”
以空军拒绝评论这种无人机是否用于针对伊朗,只是强调“埃坦”具有多种用途,可以适应新任务。据报道,IAI和以空军已经按照各种各样的构型方案,试验了不同用途的任务载荷,因此,除了情报、监视、目标截获和侦察任务外,“埃坦”还可以充当空中加油机,为其他无人机实施空中加油,更为重要的是准备在弹道导弹防御中扮演重要角色。
近几年来,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紧张局势一直在加剧,而伊朗已经对外显示了其远程导弹攻击能力,对以色列造成直接威胁。对此,以色列决定不再掩饰自己的远程攻击能力,让“埃坦”高调亮相。从地理位置来看,“埃坦”的作战半径涵盖伊朗,可以直接飞抵波斯湾地区实施空中侦察,甚至对目标实施打击。以色列的这一举动清晰地表明自身已经拥有了新型情报搜集平台,能够更加有效应对与伊朗之间的潜在冲突,确保本国的安全。
1948年、1956年、1967年、1973年、1982年,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进行的战争被称为中东战争,而在中东地区的伊朗与伊拉克之间进行的战争称两伊战争。
“捕食者”——无人侦察机
“捕食者”无人机是美军用于为战区指挥官及合成部队指挥官进行决策提供情报支持的中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是作为“高级概念技术验证”从1994年1月到1996年6月发展起来的。它使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通用原子公司得到了第一份合同。它首飞于1994年,并于当年具备了实战能力。
最健康的一只“眼”
“捕食者”无人机机长8.27米,翼展14.87米,最大活动半径3700千米,最大飞行时速240千米,在目标上空留空时间24小时,最大续航时间60小时。
该机装有外侦察设备、GPS导航设备和具有全天候侦察能力的合成孔径雷达,在4000米高处分辨率为0.3米,对目标定位精度0.25米,可采用软式着陆或降落伞紧急回收。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动用了2架“捕食者”无人机用于小区域或山谷地区的侦察监视工作“捕食者”可方便地装载在运输箱内,进行长途运输。
“捕食者”无人机可以在粗略准备的地面上起飞升空,起飞过程由遥控飞行员进行视距内控制。典型的起降距离为667米左右。任务控制信息以及侦察图像信息由卫星数据链传送。图像信号传到地面站后,可以转送全球各地指挥部门,也可直接通过一个商业标准的全球广播系统发送给指挥用户,指挥人员从而可以实时控制“捕食者”进行摄影和视频图像侦察。
参与维和及作战
2004年10月,通用原子航空系统公司宣布,一架燃料驱动的“捕食者”无人机已成功首飞,为公司专门竞标陆军的增程多用途无人机系统项目而研制的“勇士”无人机打下坚实的基础。
该公司打算为陆军提供的“勇士”无人机是一种基于“捕食者”无人机改型的长航时无人作战飞机,其动力装置采用陆军常用的燃料类型。公司负责人称,动力装置可降低飞机维修成本,增加其服役寿命。
恐怖分子的跟踪器
“捕食者”曾在1996年参加了波斯尼亚维和;在科索沃,“捕食者”出动了50余架次;2001年9月,伊拉克声称击落了一架“捕食者”。“捕食者”也参与了阿富汗的作战行动,据说一架“捕食者”发现了奥萨马的汽车,但由于地面指挥官决策的拖延,丢失了目标。
然而就在不久后,一架“捕食者”成功发回了本·拉登手下一名高级军官藏身地点的实时视频信号,随后多架F-15E轰炸了该地区,杀死了该名军官。2001年10月,“捕食者”首次在实战中发射导弹摧毁了一架塔利班坦克。
“捕食者”无人机曾被戏称为“只不过是安装了赛车引擎的滑翔机”。“捕食者”在1995年正式投入作战使用。从那以后,“捕食者”就不断增加新的能力,这些能力使最初设计该无人机的人也感到惊奇。
“捕食者”无人机已经服役16年了。对于“捕食者”无人机的命名过去几经改变,但其原型叫做“RQ-1”,后来的武装化的“捕食者”无人机叫做“MQ-1”。
截至2009年2月18日,“捕食者”无人机中队飞行时间达到了500000飞行小时,共计4400周战斗小时。这一无人机改变了低强度冲突,有美国防部高层官员说,无人机的重要性将在未来的时间里变得越来越明显。
“空中勇士”无人机兼具空中监视与目标攻击能力,是著名的MQ-1“捕食者”无人机的加强版。
“捕食者”自从开始投入使用以来,就不间断地在欧洲和东南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