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多罗比丘是鞞陀提国弥萨罗人。弥萨罗另译蜜提罗,位于王舍城东,城主梵摩梵志是摩竭陀王分封的领主,也是优多罗的师父。
从前佛到鞞陀提国游化,梵摩对优多罗说:“你相信经典所说的‘有三十二大人相者,在家者必做转轮王,出家学道必成佛!’你到沙门瞿昙那里看看,看看他是否真的具有三十二相?”
优多罗随佛生活四个月,从着装、出行、入家、进食、讲法、返回、坐禅、音声等方面仔细观察,见佛确有三十二相,而且生活有规律,举止有威仪有风度。他回报梵摩说:“我看到沙门瞿昙穿衣,披衣,走出禅房,走出僧园,走在路上,来到村口,进入村中,走在街巷,进入施主家中,正身对床,右转入座,坐后洗手,接受饮食,进食,食毕洗钵洗手,祝愿;从座起身,走出家门,走在街巷,走出村子,走入僧园,走入禅房。
穿衣及披衣时整齐有序,不高不低,既不紧箍身体,也不会被风吹离身体。平常穿新衣时,随顺圣法以刀割截,染成晦暗无光泽的颜色。持衣不是为了贪财贡高,也不是为了装饰好看,只是为了遮挡蚊虻和风吹日晒,以及护体遮羞。
走出禅房时身心端正,从不前俯后仰,走路时先迈右脚,正举正落,步伐不乱,两踝始终不相碰。出园时身不低仰,来到村口,全身右转,观察环境,不惊不惧。入村时身不低仰,走在街巷,唯有直身正视平视,不俯视也不仰视,所知所见无障碍。由于宿世行善,六根常定,尘土不沾其身。
进入人家时身心端正,从不前俯后仰,回身右转,正坐在床,坐时不用力,不手按大腿。坐下后不抑郁不烦恼,也不欢乐。接受洗手水或饮食时,不高不低,不多不少。吃饭时,饭钵端平,抟食齐整,慢慢放入口中,抟食未至,不预先张口。在口中三嚼,嚼碎再咽,咽尽再吃。口有余食,不续新食。进食只是为了获得滋养,不为贪着滋味,只是为了存续身命,健康快乐。
饮食完毕,接受洗手水、洗钵水时不高不低,不多不少。洗净手与钵,擦干手与钵,再把钵不近不远地放在一旁,不屡屡看钵,也不以钵为念,不评论食物好坏,只有惭愧默然。
为居士说法时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后便起身离座,返回驻地。退出人家,以及出村时、入园时,身体不低不仰,经过街巷时既不俯视,也不仰视,唯有直身正视,所知所见没有障碍。由于宿世行善,六根常定,尘土不沾其身。
中食后,收起衣钵,洗了手足,将坐具搭在肩上,为饶益世间故入房宴坐,傍晚从宴坐起来,面色光泽,因为已成如来故。
说话时口出八种音声,流畅、明瞭、美妙、和雅、充滿、不乱、深广,多人所爱,多人所乐,多人所念,令人心定。随众说法时,声音不超出听众以外,在场的人刚好都能听清。无量方便为众人说法,使众人听了都很欢喜,然后即从座起,返回住处。沙门瞿昙的形象就是这样,但是还有比这些更殊胜的地方!”
回报完毕,优多罗请求随佛出家,梵摩叫他随意。优多罗稽首师足,右绕三匝后辞别老师,来到佛前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说:“我愿意跟随世尊学道,受具足戒做比丘,修行梵行!”于是,佛度他出家学道。
从优多罗口中我们知道,佛僧走路既不低视,也不仰视,只有平视。据说当时也有“诸比丘于街巷中视地而行”的,俗人看了都说:“比丘们正在低头找钱呢”,有的说“是在找粪扫衣呢”。有个外道用衣服包钱放在路上,比丘见了就给拿走了。于是人们就说:“这些比丘果然是在低头找钱呢!”所以学佛不能低着头走路。但是后来传偏了,比丘崇尚“视地而行”,这其中的演变不可不知。
优多罗出家后,这次随佛前往舍卫国,途经弥萨罗大天柰林。弥萨罗的梵志、居士闻讯后眷属相随,北行至大天柰林,礼佛供养。
梵摩也乘坐豪华宝车赶来,遥见佛在众人围绕中说法,便避在道边树下,派一名年轻弟子向佛问安,通报说:“我师梵摩求见!”梵摩下车步行入场,群众皆从座起给他让道。
梵摩示意众人回坐,自己直往佛前,互相慰问,然后坐下,用心观察佛身,只见到了三十相,心想:“尊者具有马阴藏相,应与女性相同,尊者的舌头是短呢,还是广长舌呢?”便对佛说:“我早就听说世尊有三十二相,今天唯独不见阴马藏和广长舌,唯愿令我见识一下,以便消除我心中的疑惑!”
佛便以如其像定出意生身,只让梵摩一人在亦真亦幻中见识了二相。所谓广长舌相实际情形就是伸出舌头,舔了左耳再舔右耳,然后覆盖整个面孔再收回口中而已。此相与阴马藏相都是佛固有的体貌特征,不是神通,不宜当作神通解释。譬如将广长舌相说成“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佛与尼揵子比试男根长短,尼揵子以男根绕身七圈绕树七圈。佛则化现一座须弥山并在山下仰卧,放出男根绕山七圈后直达梵天等等。不是过分夸张,就是比得下作,均非原始佛教风格。
梵摩闻法后起座顶礼佛足,这一举动引起一片哗然,一个126岁高龄的老领主,在当地是何等的尊贵,只有别人对他俯首称臣的份儿,给别人跪下是绝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居然能趴在地上顶礼佛足,人们觉得佛的福德威望实在是太大了!佛以他心智知道众人心中所想,就想阻止梵摩,不让他礼拜,说:“只要心里喜欢就够了,你可以回到座位上去,听我为你说法!”
对于自己也有徒众的异教师,以及肩负公职穿着官服者,当众不便礼佛时,示意其不必礼拜,说:“只要心里喜欢或信心清净就够了!”这样作是如法的。
梵摩稽首佛足后回到自己座位,佛为他说法使他欢喜,再说端正法及正法心要,也就是四圣谛。梵摩当即证初果,受三归为优婆塞,请佛僧明日到家供养。
第二天,梵摩用丰盛的饮食供养佛和他的弟子们,饭后取来一个低矮的小床坐在佛前,接受佛的祝愿。佛说:“咒火第一斋,通音诸音本,王为人中尊,海为江河长,月为星中明,明照无过日,上下维诸方,及一切世间,从人乃至天,唯佛最第一!”然后从座起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