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足于此的少年,假如你想看一篇网络爽文以满足幻想消磨时光,这篇小说可能会让你感到些许失望。而假如你关注内心世界,关注爱情友情,关注成长,渴求反思,想要从迷茫中挣脱逃离并自我救赎。那么,请留意眼前这本《还酹江月》和这名90后新人作者枫烬。
初读《还酹江月》,最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人物的名字。
风之音、释烬、千陌、迟笑、叶纤咫、观千澜、观千剑、顾无言、墨纯、沉云、宫珽、林音、叶飞白、沉晚、墨清、锦绸、夕念、商陆繁……
曾有人言,一篇小说的层次高低,格调雅俗,会在人物取名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绝大多数作者在给主角起名时多少会用一些心思,这较为常见。只可惜这些心思多成了拼凑之举,取出的名字虽貌似雅致但却与人物性格、命运毫无关联,倒有卖弄风雅之嫌。
而在作者笔下,哪怕对于配角的取名同样不惜笔力,而这些富有意境的字眼与人物形象相互辉映融为一体,使这些简单的名字流光溢彩。
这可能不是才情使然,但足以见证这名新人作者的匠心。
而作为一名新人作者,我更惊讶于他的野心。
我本以为这只是一篇简单的校园青春故事,写的是男主女主的暖伤爱情,最多出现一个备胎男二后者腹黑女二。但随着这个故事的缓缓展开,我才发觉,这名新人作者完全摒弃了这种早已审美疲劳却依然盛行的模式,他另辟蹊径以复杂的结构和众多的人物,讲述了一个在青春文学中极其少见的偏史诗风格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故事。
这究竟需要多大的自信和胆魄?要知道,90后作家仍鲜有这般尝试——这也直接导致了80后尚有一批国内闻名的顶级作家,而到了90后这一代,写书的人越来越多,却还未出现一个足以超越80后,媲美文坛前辈的作家。
尚未成名,却有这般勇气,值得我们尊重。
但成就一部作品的从来不是所谓的尊重,而是作品本身的质量。
与众多欠缺格调的网络小说不同,在《还酹江月》中,作者寻求的是文学性和通俗性的交融。它有着一个具备文学品质和思想厚度的主题,寻找与坚守,成长与救赎。
在文中,我看到了如郭敬明般清新婉约的语言,也看到了似韩寒般以一个学生的角度反思当下。作者既可以将诸多简单的细节写得唯美细致,又能寥寥数笔简练传神地描述事物特点,颇有书法中枯笔飞白之美。小说中亦不乏生动有趣的梗,颇具娱乐属性,也处处渗透着一个少年的反思、执念、反叛、坚守。
在主人公“风之音”身上可以看到很多少年的影子,甚至包括年轻时的我自己。
而十六个主要人物与他们的故事环环相扣,描绘了一幅唯美写实的少年群像。
大多数的青春小说会刻意回避现实,回避家庭,回避学校教育,而更多地去幻想一些美好的事情。但在这篇小说里,在幻想的同时,作者不仅没有回避,反而,他在关注现实,关注兴趣、关注家庭,甚至关注教育制度。
正如作者执意以真实地名代入这个故事,他希望将一切投射到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中,并尝试以少年之力去改变一些痼疾。
他试图以一颗赤诚热血的少年之心与自我、与父辈、与教育部门展开对话,自我反思,自我救赎,并与规则制定者争夺话语权。他想要将学生群体真正的转变为教育系统的主体,而非迫于父辈和学校的管制。他想要发挥天性,发展兴趣,而非局限于分数观念,他想要推动教育质量的发展,想要为所有的少年争取到一个更好的教育机会的权利。
他想要摆脱掉现实的束缚,破除内心的迷茫,去追寻心中的理想。他想要认清本心,担负起在情感中应该担负的责任。
我想,这些才是一个少年在成长中最应该也最值得关注的事情。家庭、学校、友情、爱情、责任、反思,难道每个人的人生不是从这里开始的么?为何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许多多的少年却将大多数精力用来关注他人或是博取他人的关注,而忽略自己的内心世界呢?这该是多么遗憾的青春。
言至于此,我突然想起这么一句话,现实主义是青春文学的初始起点,也将是最终归宿。
显然,这名新人作者已经有了这样的深刻认知,并将它践行在了自己的处女作里。
对于枫烬,我不想过早地评定他所处的水准,也不想推测他的未来。他还很年轻,仍有无数的可能。
而同作者一样,这篇小说尚未完结,它仅是第一部,也是整个故事的开篇。在这里我无法做出完整的总结,但从种种细节和诸多伏笔来看,作者为下一部的创作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下一部中,更为复杂的人物关系和诸多谜题也将慢慢揭晓,而这个故事的成色只有等终篇完结才能得以验证。
不过我有理由相信,这可能是90后作家笔下最好的长篇青春文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