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封赏诏令不久就正式颁布下来,主要有五项:第一,克洛诺斯.那.沃尔夫中将晋升为星辰帝国一星上将,属下参加第二次巴哈星系战役有功的将校也各升一级;第二,允许克洛诺斯上将“开府”;第三,正式任命克洛诺斯上将为高卢尼亚星系总督,并监管巴哈星系;第四、增派一支舰队,归属克洛诺斯上将指挥;第五,从速建设完成高卢尼亚星系的防御体系。
雷帝的诏令打破了帝国的二个记录,一是,克洛诺斯成为帝国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二是,克洛诺斯成为帝国历史唯一监管两个星系的总督。雷帝对克洛诺斯的恩遇不可谓不大,在一个帝国标准年里,军衔就连胜二级的,并不常见,而同时监管两个星系,则更不常见。
在帝国体制里,“开府”,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用人的制度。所谓“开府”就是开设幕府,允许上将以上将官可以挑选自己的佐臣和幕僚。一般未开府的将官的手下都是帝国参谋本部安排,将官不得自己挑选,虽然个别手下可以向参谋本部申请,比如,当时,克洛诺斯要求把鲍尔上校调配给他做盖布行星的民政长官。
基本的体制安排是为了防止将官形成自己的“小团队”来对抗中央。但是,有个缺点,就是容易形成同事将官之间的疏离,因为相互之前,并不熟悉,再加上参谋本部的特意安排,上下之间不一定齐心,不齐心在应对大事件时,总会出问题。
所以,“开府”制度就是对这种基本体制的补充,让主政的上将级以上人员可以挑选自己信任的人,组织成有战斗力的团队,但是,这种体制对中央、对君权是个挑战,因此,非君王信任的人,是不能得到“开府”的待遇的。
显然,雷帝让克洛诺斯上将“开府”让世人知道了,他对克洛诺斯的无比信任。实际上,这也可能是雷帝必须要让渡的权利,要管理叛乱不定的高卢尼亚星系和刚占领的巴哈星系,不让克洛诺斯组建一个他信任的团队,如何能办到?
雷帝的这道诏令也传达了一个信息,就是下决心彻底抛弃要抛弃高卢尼亚星系的那种主张,全力开发建设高卢尼亚星系,使之成为帝国对外坚守的桥头堡,或者说对外扩张的桥头堡,雷帝建功立业、开疆扩土之心可见一斑。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给了克洛诺斯四支帝国舰队的指挥权,克洛诺斯一跃成为帝国握有重大兵权的重臣,当然,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如何用这四支舰队,守护好高卢尼亚和巴哈两个星系,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克洛诺斯接到诏令,首先感到的不是欣喜,而是无边的压力,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压力。
克洛诺斯首要做的事,是安排好他管辖范围的人事事务,因为方针政策制定好了之后,剩下最重要的工作是安排执行的干部,这是完成目标的决定性因素。他依据他自己在帝国参谋本部工作时了解的人事资料以及两次巴哈战役的观察,他向帝国参谋本部呈报了他“开府”的清单。
任命杜登中将为第38舰队司令官,兼总督府幕僚参谋,率领舰队驻扎高卢尼亚星系盖布行星,并兼任高卢尼亚星系军政长官。任命鲍尔少将为高卢尼亚星系的民政长官,兼总督府幕僚参谋,全力负责高卢尼亚星系的防御体系的建设工作。
任命艾伦中将为39舰队司令官,兼总督府幕僚参谋,驻扎高卢尼亚星系奥里西斯行星。任命弗兰克少将为第41舰队司令官,兼总督府幕僚参谋,驻扎高卢尼亚星系涅芙提亚行星。任命埃里希中将为第33舰队参谋长,兼总督府参谋总长。
任命瑞亚上校第33舰队陆战司令官、副参谋长,兼总督府参谋,兼总督府卫队长。任命爱德华上校第33舰队空战司令官、兼总督府副卫队长、总督府幕僚参谋。其他人事也一一任命。
其中艾伦中将原为巴赫上将属下,因随克洛诺斯参加第二次巴哈星系战役开始追随克上将,克洛诺斯用他的稳重和中规中矩。弗兰克少将为第二次巴哈战役雷帝指派的支援舰队的司令官,虽然没赶上参加会战,但是,克洛诺斯在帝国参谋本部时知道其也是一名不错的将官,所以这次也就把他留住了。
而埃里希中将则是第33舰队的老参谋长了,也是一员老将了,性格爽朗,从塔布克星系战役开始就跟随克洛诺斯,他的优点是能非常有力的执行克上将的战术安排,这几次战役的胜利,有他不可忽视的功劳,特别是第一次巴哈战役,指挥的登陆战,指挥的从容不迫,为瑞亚上校当时登陆作战取胜奠定了基础。
此次任命,唯一大家觉得有点意外的是,居然让爱德华上校挂总督府参谋一职,难道是为了开军事例会时,调节气氛用的吗?
除了感觉自己职位比瑞亚低了一点之外,爱德华上校基本上对这个安排很满意,至少能经常看到瑞亚上校。男人的色心有时候如滔滔江水,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
这次克洛诺斯的“开府”可视为他崛起之路的开端,星天传说之路还长,茫茫星海,亿万里征程,如今才算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