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兵铠甲和单兵机甲有很大的不同。
单兵铠甲,顾名思义,如同古代士兵铠甲一般包裹在身上,现代单兵铠甲并不是用以前的铁金属或牛皮之类韧性较好却很重的材料,而是使用的化合材料,具有足够轻量,足够的延展性,足够的防护能力,并且能够有效与各种型号的外置机械骨骼兼容,做到完美形态。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铠甲并不能完全包裹身体全部,并不是说现代单兵铠甲不能做到像中世纪骑士板甲那样,而是要在舒适性,环境适应性,防护能力三者之间达到一个平衡。所以现代单兵铠甲很像是一块块拼接起来的样子。
一个标准的共和国远征军步兵服装配置是一套可以兼容四代外置机械骨骼的单兵铠甲,里面一套恒温保护服,一个全包型通用战术头盔。其中单兵铠甲背部会有一个大的插槽,用来插挂武器,并且能与外置机械骨骼的动力源完美贴合。因为在外置机械骨骼延伸至后背肩膀的位置上会有两个武器挂载平台,不过大多数人会空着,主要问题是哪怕最小的轻型六管旋转机枪带上弹药都会有近十公斤的重量,不光会影响到动力源的输出功率,还会极大的增加空间占用率,在狭小的地方很不方便。
恒温保护服则是脱胎于早期太空服的一种产物。由于火星距离太阳太过遥远,昼夜温差和平均温度都相对低一些(最热的时候火星赤道温度也不过20度,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40多度,这还是在有大气控制塔的情况下),新一代合成保温布料的问世极大的减轻了恒温保护服的重量与体积,如今最新款的保护服重量也不过0.6公斤重。它基本可以适应-40℃至70℃的两极测试,虽说不能达到宇航服那种足够优秀的气密性,但毕竟只是地面部队使用的装备。
而全包型战术头盔就不用讲了,人类在21世纪对于士兵使用的战术头盔的开发并没有走上弯路,只不过现在的战术头盔不像以前那样小巧,而是大了一圈,因为毕竟现在的战术头盔融入了很多的战术挂件,有专用的防弹面罩,能隔绝空气,包括通讯,全息视觉传动,甚至小型氧气压缩瓶也在头盔里面的后部,用来维持特殊环境下士兵对氧气的需求。不要担心会爆炸,氧气瓶与脑袋之间有一层和头盔本身防御力相同的夹层,而且是与头盔一体的,除非你的脑袋挨了一发超过0.5英寸的大口径子弹的攻击,不过既然都已经中弹了,在氧气瓶爆炸前,你的脑袋早就碎了。
而所谓的轻步兵团和重步兵团区别仅仅单兵机甲的比例,以第三军团第二重步兵团为例,该团编制为1600人,其中有单兵机甲连队共四个,其余均为普通步兵连队。而该团的机甲比例高达百分之六十六,这便是重步兵团。同样的,以第五军团第二轻步兵团为例,该团编制1500人,其中单兵机甲连队只有一个仅仅50人的编制,再除去自行电磁炮营,剩下的全是轻步兵。这一类轻步兵团多数都是以维持地区治安为工作所组建的,不同于以边境防卫作战的重步兵团。
但是重步兵团数量并不多,共和国整个远征军近十个军团在内,重步兵团在里面的比重还不过百分之二十,究其原因还是单兵机甲的成本问题。以PC-2B型二代机甲为例,这种制式机甲是在PC-2型机甲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简化和升级之后的产物,而这种机甲已经在数十年前便被淘汰掉了,尽管如此,哪怕是生产简化以后得结果,一架PC-2B型二代机甲的造价也基本与半个轻步兵连队(80人)的单兵铠甲费用总和差不多,而这里还不包含后备零件更换与保养所产生的费用。
即便如此,放眼整个地球,也没有一个国家的机甲部队能有共和国这么大的规模。
军费支出一直是各国最为焦虑的问题,每年能用的资金就那些,要分给陆海空三军都不够,还别说现在太空舰队和远征军独立为两个军种,都是亲儿子,少给谁一分都不愿意。海军还好,反正海军每年的军费大多投入在军舰保养上,基本十年都用不着更换军舰,巡逻的任务可以交给海军航空兵和近地轨道卫星。而其他军种可不行,陆军大部分都留在地球守卫本土,还有一部分在月球基地,空军任务就更多了,不光本土要布置,月球要布置,除了火星其他所有共和国有利益需要保护的地方都有空军的影子。更别提环绕在太空港周围以及维护地球与每个星球的航道的太空舰队,还有主力部队在火星的远征军团。
新的装备研发需要资金,装备的批量生产需要资金,装备运输需要资金,士兵薪资也需要资金,抚恤需要资金,而这些一种种的问题聚合在一起,每年军费支出就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有这么一句恒古不变的话:“士兵们领到手的东西不是最好的,而是最便宜的。”
话本身没有错,这是一个悲哀的事实,哪怕是如今强大到足以改变世界秩序的共和国,也没有能力让所有远征军轻步兵全部换装机甲。更别提那些举国之力省吃俭用节省下来一个重步兵连的国家了。
接下来再回到上面的问题,为什么在南部边境上会有一支轻步兵团在这里驻守?
前面已经提到了,共和国共有近十个远征军团,而重步兵团占比不过百分之二十,而共和国在火星的二十个辖区里占据了五块,还是范围最大战略位置较为重要的地方,太多的地方需要重兵把守,但是仅有的近十多个重步兵团是不够用的,这也造成了在十五辖区南部边境竟然会由轻步兵团来阻挡反抗军进攻。不光在这里,十五辖区东部边境紧挨着十四辖区的地方,也是由一个轻步兵团驻守的,而他们的隔壁也就是十四辖区已经有一半的区域被反抗军拿下了。
在这个重装机甲登场作为精锐尖刀,轻步兵仍然作为主力部队的年代,在没有空中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哪一方的重装机甲多,哪一方就会获胜,而这也是黎鸿超担心的问题。
反抗军究竟哪来的机甲,他并不知道,他现在也不想知道,在火星呆了十年多的他已经基本摸清了这里面的门路,各个势力掺杂在一起,又有地球各国在里面搅浑水,别的不说,至少有个一直在共和国辖区内活动制造事端的叫“自由火星”的组织他还是了解的,在这个反抗组织后面至少站着三个国家。至于哪三个,他不想去了解,反正上面下的命令就一句“逮住就杀”。
他现在最头疼的是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
沙尘暴正在逐渐壮大,根据计算机给出的数据,半个小时,也许用不到这么久,沙尘暴就会来到这里,那时候可不是普普通通的七八级了,而是很有可能超过十级。
十级的话,他的轻步兵基本丧失了战斗力,电磁炮营也没有工作的机会,到时候还有可能会成为撤退的累赘,唯一能用的只有那50架单兵机甲了。
仅靠50架单兵机甲,他根本没有信心将反抗军的脚步延缓下来,更别提在这里阻挡七天。
其实这种天气对于他来说还算有利,毕竟按照当前得到的一点情报来看,反抗军也不是那种人手一架重装机甲的阔绰军队,即便确定有重型运输机的存在从而确认他们有单兵机甲,那也不会有多少。等到了沙尘暴到来的时候,双方的轻步兵基本都没有战斗力,他相信,自己这些受过专业训练的重装机甲士兵能够做到顶住反抗军的进攻。
想到这,他发布了战前最后一道命令:“白刃作战。”
脱胎于陆军的太空远征军团,最不担心的作战方式便是白刃战。在极端恶劣天气下,士兵手中的小口径步枪和中口径机枪基本上没有办法发挥作用,风力过大并且逆风状态下,实体化弹药的飞行以及存能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且枪支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磨损。所以在这种天气下,人手一把军刀比任何武器都好用。
这种军刀可不是那种短小的匕首,而是一把刀刃足有50公分长的军刀。由于现代步枪并不能像早期轻武器那样可以很方便的安装刺刀进行白刃作战,所以慢慢的这种军刀便成为了各国士兵随身携带的必需品。
现在黎鸿超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部队究竟能不能顶住反抗军第一轮的攻击了。
他在祈祷,祈祷接下来的半个小时沙尘暴会转向或者减弱,让自己的士兵能有一战之力,而不是放着一大堆的步兵和电磁炮什么都做不了。
他相信自己的士兵的能力,相信他们能阻挡数倍于己方的敌人。
“联系旅部,告诉他们,如果天气状况不算恶劣,希望他们能替我们争取到空中支援,哪怕火炮支援也可以。”黎鸿超揉了揉眉心,低声说道。
“是。”通讯兵点头。
“现在,就看我们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