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来源于客观事物和人的想象。
南安镇自古以来便人才辈出,群英荟萃,后世更是誉之为才子之乡。
相传在明朝时期,南安镇就出过这么一位内阁首辅,他在家中排行老六,乳名便唤作文六。
文六的父亲是一个清官,生有六子,但除了长子文伯与幼子文六,其余几子都幼年早夭。文六的父亲病死后,母亲也因哀伤过度离世。家中只剩下了文伯与文六,突然间失去双亲,家中又无余财,文伯和文六的生活一下子就陷入了窘境。好在两人的才学在附近还是有些声名,不久就有人找上门来请他们去帮着镇上的老财主抄书。这份工作对二人兄弟二人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渐渐的,他们也慢慢有了些积蓄。
第二年,科考开始,兄弟二人都跃跃欲试,想要在科举考试中一鸣惊人。可二人的积蓄只够一个人赴京赶考,于是他们决定以抓阄的方式来决定,但文伯鬼迷心窍,以欺骗的方式得到了这次京赶考的机会,而文六对此却毫不知情。
文伯走后不久,原先那位让他们兄弟俩帮着抄书的老财主去世了,他儿子是个纨绔子弟,不喜读书,便把文六辞去了。文六的生活一下子没了着落,每天只能以草根山泉充饥。有一次,文六因饥饿晕倒在了田埂上,被一位路过的白胡子道长所救。
老人没要求什么报答,只给了他一颗树种,要他种下去。并对他说:“只要这树没死,你就不能死,否则将会有灾难发生。”文六觉得这老头挺有趣,便答应他种下了这棵树。之后无论他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会跑到这棵树下倾诉,他常常对此树立志:若有朝一日,吾能出人头地,必秉先父遗风,清廉正直,大公无私,上安社稷,下抚百民。
再说文伯,赴京赶考,功成名就,官运亨通,迎娶郡主,最终官拜户部尚书,一时风头无两。
一次偶然的机会,文六听说文伯在京城当了大官,十分高兴,便带着全部积蓄去京城寻他那哥哥。可让他完全没想到的是,文伯竟不承认有这个弟弟,还让下人把他赶了出来。
文六十分难过,手中盘缠也已不多,想要回去也是件难事。于是文六便一直游荡在京城,想着就是死在王都也总比窝囊的死在家乡的山沟沟里强。
一日,文六还像平常一样游荡在京城。恰巧碰到一个王府公子正在举办诗会,题目是:春。文六也没多想,直接就走了进去,王府中的下人想赶他走,但王府公子看文六相貌不凡,便给他赐了座。随后,文六在诗会上赋了一首《迎春来兮》。
诗曰:
易水长绝东南客,
杨花初月早先开。
千言万语说不尽,
玺书自得报春来。
此诗一出,震动京城文坛。这首诗后来又传到皇帝耳中,皇帝对此诗也甚是喜爱,连连称赞。
第二年,文六在京城好友的劝说下,再次参加了京城的科考,并一举夺魁,后授御史之职。
再说那文伯得知弟弟高就之后,便立马上门前来道喜。文六起初不想原谅文伯,但见到文伯后,还是想起了曾经的兄弟情,文六心一软,兄弟二人又和好如初了。
文六在官场混的风生水起,直至官拜内阁首辅,他原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却没曾想两年后,文六因贪污下狱,而且急匆匆地就被判了死刑。
虽然当时这件事轰动一时,不少人甚至表示了怀疑,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这件事最终也被人们淡忘了。
直到30年后的冬天,文伯告老还乡,回到南安镇,文六贪污案又被人们重新想起……
文伯因病告老还乡,带着家眷及奴仆百余人拉着20个大箱子,浩浩荡荡的回到了南安。
当文伯路过元寿观时,让车队停了下来,这元寿观就是后来南安镇的那个道观。道观正中间的那颗树,就是文六当年种下的。文六官至内阁首辅后,仍不忘南安镇的乡亲们,兴水利,通道路,一直关注着南安镇的经济和教育发展。
南安镇的百姓得知文六因贪污获死刑的时候,全体南安百姓都不相信文六会贪污。于是,南安百姓万人联名上书,请求彻查此事但文六最终还是未能避免一死。南安镇的百姓都选择相信文六,并在文六曾经种树的地方建了个道观,以此来纪念他。
文伯自从参加科考离开南安后,便再没回来过。文伯看到家乡现在发展的这么好,心情一直很舒畅。当他看到元寿观时,认为肯定是这道观里的神灵护佑了这一方水土,并且想着进去拜一拜以示尊敬与感谢。当道观里的道长介绍到这里供奉的就是文六时,文伯立马转身准备回府,头上一直冒着冷汗。却没曾想,此时天空忽然变成了一片血红色,还飘起了雪。众人被此异象吓得四散而逃,道观里的那棵树忽然妖化,将文伯及其身边的人都给杀死了。
南安镇的人们陷入了恐慌,想来定是那文伯冒犯了神灵,于是神灵便让这树妖化作乱以示惩。正当这时,一位白胡子道长路过此处,在与树妖一番争斗后,一剑刺穿了树干,但没想到那树竟然哗哗地流出了血。这次战斗在这棵树的身上留下了个窟窿,也就是后来那树洞的由来。
老道长用符咒镇住树妖后,发现文伯等人的血都被吸干,尸体做干尸状,道长这才想起那树被刺时为什么会流出血来。
道长走时给南镇的人留下了三句话:
一是保留倒灌正压邪。
二是生死有命,此皆定数。
三是大奸大恶之人,远离道观,否则树妖破封,必再度祸害人间。
在这场危机过后,南安镇的人们将道长说的这三句话刻在了道观一块石碑的背面,并重新修缮了道观。
后来,皇帝重新下令彻查闻六的贪污案。在一番深入调查后,果然有所发现,文六是确实是被冤枉至死。因为文六的改革触犯了阉党和文伯等人的利益,他们便一起阴谋制造了这起文六贪污案。据说参与陷害文六的阉党在下狱后莫名其妙的失踪了,后来又在南安道观那棵树的树洞里发现了这位宦官的尸体……
在这件事闻名天下之后,人们便想给这棵树起了个名字,因它妖化时吸食生人血液,于是人们将此树唤作饮血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