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侄子,我可是你亲三叔哎,你可不能太偏心了。”
“三叔,侄儿说句话您别不高兴啊,就您那性格,抠门还爱占小便宜,做买卖他不行啊,弄不好会招祸。”
“这个,三叔尽量控制一下。”
一点诚意都没有啊,还尽量控制一下。夏言有些恶意的想,若是教了三叔做美食的话,三叔会不会因为邻居老闻他家的香味去找人家收费啊。
三叔是绝对不能安排在自己家里的,这性格简直就是神厌鬼憎啊。得让他自己出去创业,这样不留祸根。
本来是打算教给堂兄的,工具都弄好了,看来三叔和烤鸭有缘。
“顾二,去买个十只八只活的鸭子来,要肥点的。”
夏言决定要教三叔做烤鸭,说实话他自己也有点馋了,本来弄了一套器具准备教堂兄夏德胜做烤鸭的,自己也可以解解馋。就是甜面酱生产很麻烦,暂时可以用别的酱料来代替,店里也该再出一种新佐料了。
一切就绪之后,让三叔把鸭子杀了。
“三叔,这种做法叫吊炉烤鸭,要分成二十二步,第一步去掉鸭掌,第二步去掉食管,第三步去掉气管,第四步充气。。。。。。烤鸭最好是用果木炭烤,味道更好,这个非常简单,过几天我会弄一种新的酱料,用来蘸烤鸭吃,保证你赚钱。”
“这个糖色要挂两遍?”三叔的抠门病又发作了。
“必须挂两遍,要不然这个颜色也不好看,皮也不够脆,而且挂两遍糖色熟的快。”
“现在我们开始烤,这样先烤这里,再烤这里。。。。。。”
其实夏言也根本没做过,只不过按照食谱来罢了,想来教给三叔以后,他慢慢琢磨早晚就做的好吃了。
“出炉分为三步,出炉、拔塞、摘钩。”
终于弄完一只烤鸭了,这看起来省事,做起来挺麻烦的,夏言怀疑三叔做这个会不会赚钱,不过想起后世人家全聚德烤鸭还是上市公司,三叔和三婶做这个问题不大。
“这个没有甜面酱,还是差点意思,三叔你自己把这些鸭子带回家慢慢研究,等练熟了,可以同时烤好几只,正好这段时间我再弄种新酱料蘸烤鸭吃。”
三叔已经觉得是美味了,尤其是蘸了那个酱油用炊饼夹上葱丝,简直就是一种享受。三叔吃过饭,顾二已经把所有的东西全装到马车上,让人送三叔回家自己慢慢研究,临走前三叔以研究为由还顺带弄走一坛酱油。
山寨版北京烤鸭正式在大宋登陆,依着三叔那股财迷劲头,他怕是连觉也舍不得睡,能夜以继日的研究怎么去做好这个烤鸭。
夏言当然要把找房子提上日程了,自家的院子已经有些小了,已经跟顾二交代过了,差不多就买下来,贵一些也不要紧,反正咱现在就是钱多,到时候可以打通就宽敞了。
还要帮三叔开一家烤鸭店,不能厚此薄彼,要不然这亲戚没法做了。
全家都来城里做买卖了,祖父祖母那边可能也得搬过来,算了还是给二老单独买套宅子吧,反正现在也不差钱。
蒜蓉酱也要提上日程了,正好可以抵消一下辣椒酱的销售压力。实在是辣椒酱不够卖的,每天在店门口排队的人太多了,这种情况可能要持续到明年辣椒丰收。如果有了蒜蓉酱的话,可能情况会好一点。
正好味精已经到农庄去生产了,家里这些仆役们没什么事,可以让他们做蒜蓉酱和酱油。酱油的生产周期比较长,蒜蓉酱却是每天都可以做的。上一批味精完成,仆役们每人赏了二十贯钱。最近闲的他们有点发慌,不干活虽然有月例但是没有奖金啊,这奖金都比月例还高了,谁不想多干点多赚点。
夏言觉得自己穿到这里来,好像也没享受什么,天天就是忙着改造社会,一点也不符合当寄生虫的初衷。比如早晨没有油条和豆浆就少了点什么,天天早饭都是吃面已经吃腻了。油条这种东西是南宋才有的,当时的人们恨极了秦桧夫妇,所以弄了叫油炸桧的东西,就是后来的油条。
夏言最近迷上了厨房,华夏就是这么神奇,得益于大家都喜欢喝发酵酒,所以早就有了酵母,夏言也就顺理成章的做出来了油条,果然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过夏家并不需要这个手艺来赚钱,夏言就考虑让门口摆摊的小贩改个行,以后自家吃起来就方便多了。
夏言看中的是那个卖炊饼的小贩,因为经过他的观察,就属他最勤劳,炸油条是个辛苦活,受不了累的根本干不了。
小贩一听小郎君要教自己制作一种新食品,当即高兴的屁颠屁颠的。每天在夏氏卤味坊门口卖炊饼,他也是吃过夏家的东西的,那可是美味啊。如今夏家的小郎君要教自己那可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跟着就到了夏家的厨房。
怎么发面夏言早就教给了他,现在炸的是夏言早就发好的。
“就这么简单?”小贩有点不可置信。
“就这么简单,漂起来之后捞出来就行,你尝尝。”
小贩取过一根刚炸好的油条,酥脆香,真的很不错呀。
“这个配上豆浆更好,可以用豆浆泡了吃。”为了自己以后能吃上油条喝上豆浆,夏言不遗余力的教。
“可是油那么贵,这个油条要卖多少钱?”
“这种炸法用不了多少油,而且最多一年后油就会变得很便宜。”
到时候哥的高产大豆普及开来,油想贵都贵不了。
小贩感激的要给夏言跪下,夏言拦住了,“别动不动就下跪,男儿膝下有黄金。”
“谢谢小郎君,小人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感激您。”
“举手之劳罢了,我只是看那群摊贩里就属你最勤快,合该你与此物有缘。”
夏言觉得自己好像有做神棍的潜质,不由自主的就想忽悠人。
从此以后扬州又多了一样美食,这是哥的贡献哦,改造世界,任重而道远。
“唐小五,你怎么不做炊饼了?这是什么,怎么这么香?”
“这叫油条,可香了,夏家的小郎君教我做的。”
“多少钱一根,给我来五根。”
“两文钱一根,给您。”大宋版高价油条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