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儿子和孙子双双考上秀才,夏老太爷成了下水村第一村老。夏老太爷本命夏赫,这名字还是五十多年以前一位路过的赶考书生给取得,凭夏氏祖辈泥腿子的水平是绝不可能取出这么牛叉闪闪的名字的。就是因为这个名字,夏老太爷自以为沾了那书生的文气,自己当家之后就开始疯狂的培养自己的大儿子去读书。如今夏老太爷在下水村那简直是一言九鼎了,不应该叫夏赫了,应该叫夏得瑟了。
现在整天穿着一身‘明晃晃’背着手在村口转悠,一副案首爷爷的样子,那气派简直了。村老们刚开了会,村里要建个学塾,大家比较尊重他的意见,等着夏老太爷拍板呢。夏老太爷则是蹲在村口等儿子和孙子回来,问问他们的意见,毕竟全村就这俩读书人。
“报喜的人都来了好几天了,他们两个怎么还不回来呢?”夏老太爷村口蹲累了,坐到炕上嘀咕着。
“你急什么啊,他们两个的秀才又跑不了,兴许有别的事情耽误了。”夏老太太安慰道。
正在两人有一搭无一搭的聊着的时候,叔侄二人回村了,当然是先到老爷子这里来报喜。
“祖父祖母”
“爹,娘”
两个声音从大门外传进来。
听到这两个声音,夏老太爷猛的从炕上站起来,一脸狂喜。
老太太也放下手里的活,踮着小脚的往外跑。
“你们两个回来了,好好,你们为咱们夏家争光了,尤其是言儿,真给家里争气。老大也不错,没白寒窗苦读几十年。”祖父这话说得大伯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他那哪是寒窗苦读几十年,他‘以文会友’多年,最近刚改邪归正。
三叔三婶大伯母都得了信到了祖父家里。
“言儿,听说你得了那个秀才第一,考得比你大伯还要好,三叔问过那报喜的衙役,说是你那个秀才第一名,考个举人老爷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呢,咱家这是要出个官老爷了。真不错,从小三叔就觉得你是个有出息的。”三叔你能不能别脸皮这厚啊,当着大伯的面呢,让他的脸往哪儿放。
夏言自然是例行跟三叔客套一番,祖父忽然说道:“回去跟你爹说一声,再弄个上次那样的庆祝一下,请村里人都来热闹热闹,让村里人都沾沾喜气。”祖父对这种事一向很热衷的,上次考个童生他都提议搞了一次,何况这次夏家是双喜临门,又添丁又高中的。
夏言应下,这也不是什么大事,夏言都可以做主,夏老根木讷,对自己这个争气儿子的话都是言听计从的。然后祖父又谈到了村里建学塾这件事,问问两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夏言是愿意的,不说别的,大伯以后显然是考不中举人的,有个秀才功名家里日子会宽裕不少,如果再去教教书什么的,一年还能赚个四五十贯,既然村里当算建学塾,那大伯就是现成的先生。大伯这些日子改进不少,在村里做个教书先生倒也很合适。
建学塾这事村里人都同意,而且下水村首富朱老太爷自己就捐出了一百贯,大家都没想到朱老太爷平日里深居简出的,对村里的教育事业这么上心。按照夏言的想法,建学塾是好事啊,既然朱家捐一百贯,自家也捐一百贯好了,反正咱又不差钱。有了这二百贯都够盖一所青砖瓦房的学塾了,不比上水村的那个差。关键是这个先生的待遇问题,寻常一个秀才的话一年怎么也得给他四五十贯才肯来当塾师的,村里就这么四五十户人家,平摊的话每家每年得拿出一贯钱来,按照现在全村的平均收入,很多人家可能都负担不起这个。夏家自己倒也是负担的起,但是这种无私奉献在这个时代可不是什么好事。
首先就是这样做有邀买人心的嫌疑,弄不好是要吃官司的。其次就是你不能让村里人养成这个习惯,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夏言还是懂得,凭什么夏家就得为这个村子无私的付出,到最后可能还讨不了好,村里的孩子想上学,就必须得让村里人付出一些,哪怕是象征性的一点也行。既然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自然是村老们开会解决,祖父得去找其它村老商量。夏言得先回家看刚出生的小弟弟。
卢氏的精神很好,虽然是刚生了孩子,但是没看出虚弱了多少,想必是家里双喜临门让她有些兴奋。
好在前段时间大伯和三叔家都得自家不少恩惠,卢氏生了以后大伯母和三婶经常过来照顾,家里倒也安稳。刚生的小孩谈不上好看,皱巴巴的有点丑,不过眼睛倒是很灵动。
夏老根把取名字这个重任交给了夏言,夏言就想全家人平平安安舒舒服服的过完这辈子,问夏老根取名为夏安可以不。农村人哪有什么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觉得平平安安就是福了,当然是愿意。
小名的话大概得按照下水村的传统来了。万万没想到,夏老根倒是省事,夏言小名叫彘儿,这个小儿子的小名直接就叫小彘。唉,能不能走心一点了,那是你儿子啊,这个爹简直让人无语。夏老根的理由很强大,夏言有如此福气,可见有这个小名的一些功劳,小儿子的小名当然最好也要跟猪有关。据说村里好几家人家准备把自己孩子的名字改成跟猪有关的,自己的小名都成了热门,这村里人的脑洞开的也太大了。
村里为两位秀才举行的聚餐非常成功,反正都是喜欢吃肉,还是上次的做法,同样的配方,同样的味道。村老们也终于商量出来了对策,朱家愿意每年再拿出二十贯来资助村里办学,直到村民们自己能负担得起,夏言得知后也愿意每年拿出二十贯来捐给村里,那其他人家只需要凑十贯就可以了,这一下家家户户都满意了,基本算不上什么太大的负担。
夏老根已经完全把木匠手艺教给了三叔和狗毛叔,除了做扬州宅子里的家具,其它时间就是专心致志的弄他的仙种,自从上一季的收成了以后,番茄这个玩意已经扩散到了整个下水村,这个东西产量高又好吃,关键是种子好弄,一亩地用不了多少,辣椒倒没有人愿意种,村民们觉得这个东西就着太下饭了,浪费粮食,不如种番茄好。最后没办法,夏言开出了五文一斤的收购价之后,村里才有十几户人家试着种了一些。反正收获了以后直接送夏老根家,五文一斤的话,一亩地大约能产出三贯钱的,算是收入不菲。夏老根因为种过一次,也成了村里的种植专家,指点各家种这两种作物。
夏言来到这里已经已经一年多了,对这个小山村也有了些感情,如果在不影响他的安全的情况下,适当的帮帮村里人,让他们过得好一点也是应该的。基地里有很多其他农作物的种子,但是夏言没法解释它们的来历,真要是搞大了,无法应付官方的盘问。他总不能说是神仙给的,如果那样的话,真成了穿越挪坟了。这个时代能代表老天和神仙的只有坐在皇位上那个人,神仙赐给你种子什么意思?是不是让你收买人心,是不是想让你起兵造反?到那时候可就真爽歪歪了,还是低调点好,猥琐发育才是王道。
辣椒和番茄大宋都有相似的东西,就说山里发现的两种东西就可以了,这两种东西不逆天,所以受到的关注应该也差些,而且夏言已经让夏老根到山里几个地方撒上了种子,从此以后山里确实有这两种东西了。既然村民们都种了番茄,那脱贫就不在话下了,到时候酒楼上会多一道糖拌西红柿之类的菜而已。现实和自己学过的历史不一样,史书上记载仁宗朝的时候,大宋粮食产量非常高,可以说是丰衣足食,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很多人家都是在温饱线上。让夏言感叹史书真特么不靠谱,人均粮食一千多斤的时代居然才温饱,那粮食弄哪儿去了。
村里的学塾已经开始建了,村老们也一致通过让大伯做学塾的先生。大伯自己也愿意,他自己知道恐怕不是科举的材料,如今有了功名又有了正式工作他对自己的生活已经很满意了。
虽然大伯已经改邪归正,但是夏言还是决定要搬到扬州去的,村里的生活条件太差了。如果在城里住烦了,偶尔来村里呆个一两天还可以,长时间的话就不如在扬州城里方便了。基地里也不是什么都有,就比如夏言爱吃的羊肉和牛肉,基地里就没有多少,火腿和方便面倒是很多。要是说享受生活的话,还是在城里吗方便,他的志向可是要做一个寄生虫来着,在下水村实现不了他的梦想。
夏言跟祖父说是要到扬州书院就读,搬家到城里比较方便,夏老太爷欣然同意。老爷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几乎已经大圆满,如果孙子再考中个举人什么的,那就更光宗耀祖了,所以对夏言的提议哪有不同意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