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福克纳说他美国南方的故乡是邮票大的乡村。仿佛,这话是对周庄说的。
四周是喷香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在春天温暖的阳光照耀下,那油菜花像是给周庄镶上了一层美丽的金边。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南湖……那沟沟汊汊纵横交错的碧绿的湖水,把黑瓦白墙的周庄切割得真的宛如一枚精致的四方联邮票。
据说,最早与周庄结下情缘的就是曾以设计和创作西湖邮票小型张,而受到海内外艺术界和无数集邮爱好者喜爱的苏州画家杨明义。他绘制的《月夜古桥》让一代美国观众倾倒,并被美国前总统布什珍藏。是杨明义,将艺术的眼光率先投向周庄,用他的水墨画使周庄走进了艺术的殿堂。
让周庄与邮票结缘的另一位画家是陈逸飞。他以双桥为素材,1984年创作出《故乡的回忆》油画。这幅画在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阿曼德·哈默画廊展出后,即被主人高价买下,并于当年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同志。次年,这幅油画经过陈逸飞加工,被世界联合国协会选为首日封……
花和水团团簇拥着。周庄在花中央、水中央,氤氲着淡淡的水汽,散发着浓浓的乡思,闪烁着东方艺术的光辉,就这样被艺术无国界地付邮了。
二
周庄像一枚精致的邮票,更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梦,水灵灵地汪在那里:古老的明清建筑、秀丽的湖光山色、小巷风情、枕河人家、舟船欸乃……打捞起来,那湿漉漉的梦,大块大块洇润在杨明义、吴冠中、陈逸飞那洁白的宣纸和亚麻上,使人感觉周庄人的几分恬淡和几分宁静……
周庄简约如画,在铺满石板的小街巷弄里随便走走,看到的便都是画店,都是画家。或水彩、水墨、油画,画的也全都是周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美而餐。这些画家或扶老携幼,或抛家弃舍,在这里随意租上一个门脸,便在这儿吃喝,在这儿画画。门脸敞开着,画当街摆着;进来你可以随便看,随便买。主人一边跟你讨价还价、聊天,一边埋头作他们的画。他们长年累月浸淫在周庄的美里,已弄不清楚画的是周庄,还是周庄是画。总之,周庄养活了他们,他们也用艺术滋润了周庄。那些画或许还嫌粗糙,甚至就是吴冠中、陈逸飞画的翻版,他们都全然不会在乎。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会画出自己眼中的周庄。
三
在这邮票大的乡村,谁会想到竟出版过《日曜日报》《蚬声》《蚬锋报》等数几十种报刊和著作呢?还有因为“莼鲈之思”而蜚声儒林的张翰、被称为“江南第一富豪”的沈万三、国民党元老叶楚伧都出生于斯。刘禹锡、陆龟蒙以及一些让中国近代史也无法绕过的南社发起人,也曾在这里流连忘返……
史料记载,一九二〇年十二月,柳亚子邀请周庄南社社友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等聚集周庄。在这德记酒店的“迷楼”上,酣饮淋漓,且歌且吟,并效法前贤,赋以隐喻,直抨时局,抒发自己的爱国精神和忠贞气节。“元龙豪气有千秋,郁塞胸中结金丘。写恨迷楼题句在,旁人错道是风流。”……
斯人已逝,“小楼轰饮夜传怀”的情景如今不再。
现在,见到的只是茶楼……阿婆茶、讲吃茶、喜茶、春茶、满月茶。在小镇小巷里穿行,若感到口干舌燥,随便就可以找到茶楼坐坐。最为出名的就是与迷楼毗邻的“三毛茶楼”——这家主人叫张寄寒。名字好,茶楼也好。两层木楼,顺着木楼梯走上去,四周的板墙上琳琅满目挂的全是文章和照片。文章一看就是主人的手艺,那照片却是海峡对面的台湾作家三毛。三毛与主人有着一段笔墨缘……主人曾邀请三毛吃螃蟹,三毛感动地说:“周庄有你在,真好。”寄寒掏出名片,后面果然有三毛的手迹。寄寒原在镇文化站做事,也写书,写的全是周庄。茶楼与三毛有关,寄寒竟把与三毛有关的王洛宾、贾平凹、顾城都爱上了……
“有人来喝茶吗?”要了一杯龙井,我坐下来品茗。
“嗳,不得了!”主人说了句口头禅,顺手指指楼上木柱上挂的茶客留言簿。那厚厚的几大本,一行行被茶泡出来的秀丽的文字,使主人总是激动。读着情真意切的留言,主人开始写着“三毛茶楼日记”。“三毛在九泉之下知道我为开这个三毛茶楼付出的一片心血,知道我为了三毛茶楼,丢了工资承包,知道我用全部精力扑在三毛茶楼上,知道我有一颗爱心献给每一个三毛茶楼的茶客。”他浅浅说着,自信中流露了一分伤感。
“三毛茶楼”似乎成了“迷楼”的一个补充,一座现代的迷楼。
四
周庄浓酽酽的是化不开的碧绿的湖水,周庄漫街满巷挥斥不去的永远是艺术的性灵……
莫非一九八九年,冒着毛毛细雨,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三毛,站在这烟雨的江南,朦朦胧胧中就看到了她梦中的天堂,而决定将她的灵魂托付给“三毛茶楼”,邮给这油菜花盛开的江南?
我仿佛感觉美丽的水乡——周庄那静静的日子真的恰如小猫柔软的舌头,正轻轻舔着三毛那安静的梦眠……
1999年3月24日,北京东城区和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