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中医学基本认识 (1)
中西医对不孕不育的概念认识是相同的,而对不孕症的诊治思维则不同。中医诊断不孕症是在中医特有的四诊基础上,结合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八纲辨证和脏腑气血辨证,通俗地讲,就是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的基础上,结合妇女的经(月经)、带(带下)、胎(怀孕)、产(生育)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归之到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所以,病人就常听见医生说肾虚、肝郁、痰湿、血瘀等诊断,这不同于西医学(如子宫发育不良、输卵管阻塞、内分泌紊乱)的诊断提法。中医辨病后再辨证,西医辨病,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中、西医两个角度双管齐下,一起诊治,优势互补,往往能取得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治疗更好的结果。
中医药治疗不孕症有数千年的历史。关于不孕的病名,最早见于《周易》“妇三岁不孕”,这个病名一直沿用至今。不孕年限定3年,也沿用了3 000多年。近10多年才改为2年,而欧美一些国家则定为1年。同时周代的《山海经》还记载了“食之宜子”和“食之无子”的中药。历代不少中医著作,尤其是妇产科专著内设“求嗣”或“子嗣类”,以介绍生育技术和不孕不育的理、法、方、药。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不孕不育症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手段主要是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辨证论治。要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首先必须把病、证、症三者作一比较。“疾病,是在病因作用和正虚邪凑的条件下,体内出现的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邪正交争、阴阳失调的全部演变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相应的证候。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它以一组相关的脉症表现出来,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病征、病性、病因、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并指明方向”。这一约定基本明确了三者的实质与关系。这是1984年全国中医证候规范学术讨论会上起草的初步定义。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贴切,更具有可操作性,更能反映疾病的实质。至于症,仅仅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有时可以兼顾对症治疗。因此,对不孕不育如此复杂的疾病,多采用辨证论治的传统治疗以及中西医病证结合的治疗。
辨证论治分为辨证和论治两个阶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检查的体征,参考现代科学或西医的有关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或兼某证(如大家经常听医生说的肾虚证或肾虚肝郁证)。所谓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药。如补肾暖宫,可选傅青主温胞饮加减。所以,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一、女性不孕的病因病机
女性不孕症病因病机相当复杂。不孕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妇产科疾病的一种后遗症或结果。
《内经》已明确指出男女双方在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的前提下,女子月事以时下,男子精气溢泻,阴阳和,便可有子。故不孕关乎男女双方。就女方而言。有先天畸形,如《格致余论》提出女不可为母,有真假两性阴阳人;《广嗣纪要》提出“五不女”(螺、纹、鼓、角、脉),不能婚配,除“脉”中或许有可能用药物调治外,大多非药物所能奏效,不属本节讨论的范围。不孕之因,可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尤其是后天损伤脏腑、天癸、冲任、气血、胞宫。明代薛己在《校注妇人良方·求嗣门》中比较全面论述了不孕的病因病机。“窃谓妇人之不孕,亦有因六淫七情之邪,有伤冲任,或宿疾淹留,传遗脏腑,或子宫虚冷,或气旺血衰,或血中伏热,又有脾胃虚损,不能营养冲任……各当求其源而治之。
”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卷之五·论子嗣》中认为:“女子不能生子有十病。……十病何为?一胞胎冷也,一脾胃寒也,一带脉急也,一肝气郁也,一痰气盛也,一相火旺也,一肾水衰也,一任督病也,一膀胱气化不行也,一气血虚而不能摄也”,此类不孕以功能性为多见,如排卵功能障碍、月经失调等,他又言道:“任督之间有疝瘕之症,则外多障碍,胞胎缩入于疝瘕之内,往往精不能施。”此类不孕以器质性病变为主,如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在各种复杂的病因中,必然有最主要的原因。中医认为:肾主生殖,肾天癸冲任胞宫轴是女性生殖轴。可以认为:由肾虚导致的生殖功能失调,是反映了不孕症的病机本质或原发病因病机。而肝气郁结在所有不孕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只是有原发和继发之分,同样可使生殖功能失调。瘀滞胞中和痰湿内阻是不孕症最常见的继发病因病机。
1.肾虚先天肾气不足,阳虚不能温养子宫,令子宫发育不良,或冲任、胞宫虚寒;或后天伤肾如房事不节、反复流产、大病久病,穷必及肾;或年事已高,肾气渐衰;或寒湿伤肾,若肾气虚,则冲任虚衰不能成孕;肾阳亏虚,命门火衰,或寒湿滞于冲任、胞宫,均不能摄精成孕;若素体肾阴不足或后天耗伤肾阴,致肾阴亏虚,精亏血少,天癸乏源,冲任亏虚,子宫干涩;或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胞宫,亦不能摄精成孕。
2.肝气郁结若禀性忧郁,或肝旺或七情内伤,情怀不畅;或由于婚久不孕,承受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心理压力致情绪低落、忧郁寡欢,气机不畅,原发、继发肝郁互为因果,加重肝气郁结,以致冲任不能相资,不能摄精成孕;又肝郁必克脾土,又肝肾子母互相影响,肾脾伤不能通任脉而达带脉,任、带损伤,胎孕不受。
3.瘀滞胞宫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寒、热、虚、实、外伤均可发生瘀滞胞宫,导致不孕。早在西晋《针灸甲乙经·妇人杂病》已指出:“女子绝子,衃血在内不下,关元主之”;唐《千金要方》亦指出:“瘀血内停……恶血内漏”是无子原因之一。明清医家更重视血瘀导致不孕之理。如《张氏医通》说:“因瘀积胞门,子宫不净”导致不孕;同时,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房事不节亦可致瘀,瘀积日久成癥。正如《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说:“月水未绝,以合阴阳,精气入内,令月水不节,内生积聚,令绝子。”经期、产后余血未净合阴阳可致盆腔炎,有可能不孕;现研究认为:在经期或子宫内膜炎时性交,可致女方产生抗精子抗体致不孕,亦可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导致不孕。可见中医对此论理深刻,节欲以防病,足以为鉴。
4.痰湿内阻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过度,饮食不节伤脾或肝木犯脾,或肾阳虚不能温脾,脾虚则健运失司,水湿内停,湿聚成痰;或嗜食膏粱厚味,痰湿内生,躯脂满溢,闭塞胞门,不能摄精成孕。金元时期朱震亨首倡痰湿不孕,他在《丹溪心法·卷五·子嗣九十三》中指出:“若是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之人,经水不调,不能成胎,谓之躯脂满溢,闭塞子宫”,明确地指出了本证型的病因、病机、症状,并提出了行湿燥痰的治法及方药。清代傅山在《傅青主女科·种子》中对此有详细论述:“妇人有身体肥胖,痰涎甚多,不能受孕者,……乃脾土之内病……不知湿盛者多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