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消息传来,一直有准备的张慧和于华,别提有多高兴。
她们不需要像别人一样再急急忙忙的去找资料和课本,可以很从容的学习复习,张家和于家一直都是知道的,他们之前一直让闺女处对象,可是闺女不听,还每天都回来学习,他们就觉得很奇怪。一直问原因,等到年后才知道大概原因。
开始还有点埋怨,后来知道周寒梅的工作单位以后,他们就开始脑补,肯定是有内幕消息,既然这样还是暂时别管的好。说不定以后家里的孩子是大学生,都有了好工作。
现在消息传来,张家和于家是高兴的很,暗地里鄙视周家两口子,看看偏心偏的,闺女都不回去,这几年都在燕京,除了那一次被老周拉回来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他们也不知道周寒梅在外面混的有多好,涉外宾馆,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进的,就是有关系,自己本事不过硬,也是不行的。
听家里闺女说,周寒梅经常能得到不少小费,都是外国钱,还有外汇券,他们也看到过闺女手里的外汇券,这样有本事的姑娘,周家两口子还不稀罕,真是眼瞎。
几个月的时间,在紧张的复习中一晃而过,很多人都是请假复习的,周寒梅一次假都没有请过。从今天开始,她将不再上班,后天就是高考的日子,兰苑宾馆的也有几位要参加高考的员工,宾馆为了照顾大家,有的早就请假复习,只有周寒梅从没有请过假,领导们也是看在眼里。
特意提前两天给她放假,让她回家放轻松,准备高考,这一届的高考有很多人参加,大家都能想象的到。
多少人期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多少人期望通过高考回城,这是机会也是命运新的转折点。
“叮铃铃”这是高考结束的铃声,周寒梅顺着人群走到校园外面,深深的吸一口气,总算是考完了。
刚刚考完,外面下起小雨,坐在公交车上,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许多站在站牌下的人,都是刚刚高考完的人。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因为这场高考改变命运。
高考完,继续上班,像个没事人一样,这两年她一次大杂院也没有回去过,周家人也从来没有来找过她,她很喜欢现在的生活状态。“自己”的愿望没有报复周家人的意思,只是希望远离,对前世的丈夫也没有想着报复。“自己”应该是怨自己上世不争气的,很多事其实不完全怪别人,都是“自己”不争气,胆子小,还有过于依赖不存在的亲情所致的。
所以愿望简单只是远离周家人,不再嫁给上世的丈夫。
坐在燕大的教室里面,看着身边年龄不一的同学们,这里有很多后世熟悉的面孔,很多是经常出现在电视上面的人,想不到会和自己一个班级。
今天没有课,只是大家先到班级见见面,周寒梅右手边坐的是一位年龄比较大的大姐,一看就是当惯大姐,喜欢组织活动的人。
宋晓丽走上讲台,先是用手拍拍讲台,见大家都目光都望向了她,她满意的点点头,“大家好,我姓宋,名晓丽。今年三十岁,我想大家要不要先自我介绍,然后我们一起讲述一下各自插队的经历,毕竟我们干坐在这儿也不是那么一回事。”
“好,这个提议不错,我赞同。”
“赞同。”
“赞同。”
“赞同。”
“。。。”
一个班人数不多,就那么几十个,大部分都是知青,很少有应届的毕业生,大家都开始畅聊在乡下经历的一切,还有对未来的畅想。
这群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未来是他们这一代人所掌握的。
周寒梅一直静静的在听,却忘记了自己上去自我介绍,直到后面的同学提醒她,“同学,到你了,自我介绍。”
“啊,到我了,不好意思,我听入迷了,忘记了。”
周寒梅走上讲台,简短扼要的介绍自己“我姓周,名寒梅,做过七年的知青,前两年返城在兰苑宾馆工作了两年,现在是你们的同学,希望在以后的四年里,能和大家成为好同学朋友。”
说完,在大家的诧异中走下了讲台,很多人都看着她,燕京本地的同学开始给外地的同学们科普,兰苑宾馆是什么地儿。那是涉外宾馆,还是专门招待外宾的地儿,有时候也招待国内的大人物。
反正一个中心思想,那就是一个特别牛的地儿,能接触的人可不一般,在兰苑宾馆上班的人,即使不考大学,也能有个不错的前程。
大家都开始议论,周寒梅没有炫耀的意思,这是她的经历之一,自己说出来总比以后别人说出来的好。
想到以后自己的打算,周寒梅很淡然,她虽然和这些未来大佬们是同学,可是她没有打算利用他们,也没有打算傍大腿。
自己也不求他们什么,既然无所求,也就不会刻意讨好他们,当然同学之间能友好相处,她也是乐意之至。
几位未来的大佬,也是若有所思的看着已经走下讲台的周寒梅,虽然他们现在还没有什么目标,却是有鸿鸪之志的人。自然关注点和别人不一样。
他们关注的是周寒梅在兰苑宾馆工作过,有方方面面的人脉,即使这其中有些大佬,日后是要进入政治领域的,也不会嫌人脉多。
大学校园,宁静,惬意,来往的学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微笑。
抱着书本走在校园的枫林小道上,(身shēn)边的宋晓丽,不停的嗒嗒,“周寒梅同学,你听见没有”
“听见了,我会用心的。”
知道自己在兰苑宾馆上过班以后,大家都猜自己英语水平不错,好多人要求自己私下再教教他们英语,统一推最喜欢操心的宋晓丽出来跟自己说。
“那就好,那我去跟同学们都说一声,你答应了。不许反悔啊。”
“好,不会反悔。一个星期以后开始,我最近有点忙。”
宿舍里面的同学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的,还有夫妻俩都在燕京读书的,孩子也跟来了。整个就是救火现场。这些同学下课没有晚自习就拼命的往小家赶。
周寒梅下课以后,也赶往四合院,今天答应和张慧,于华聚会的。
她们也考上了不错的大学,都在燕京,她们已经有很久没有在一起聚会,好不容易约在星期天,大家聚一聚。
“我跟大家说的话,请大家记住,以后在私下的英语课中,我希望大家都是用英语交流,口语就是要大胆的说,才能有机会把口语说的流畅。别怕刚开始的时候说不好,也别怕出丑,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没有人会笑你们。”
“记住了。”大家还是很相信周寒梅的,看看人家,英语说的那个流畅,就连曾经在国外留学过的教授都说,周寒梅的英语是地道的伦敦腔,而且还能随时切换到米国频道。语言天赋够牛,人家还会几种语言,都是精通的那种,听说了,是以前跟高人学的,至于是哪位高人,周寒梅一直不愿意透露。当然不管高人是谁,周寒梅本身就是个牛人,几种语言都能做到精通,还能随时切换。这可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做到的。
周寒梅的优秀,让这群优秀的同学们也是很惊讶,甚至侧目,大家问到未来的职业理想时,谁也没有想到她居然说的是做一位大学老师,这是谁都没有想到的。至少未来的大佬们是没有想到的。
转眼四年,今天是在学校的最后一天。大家即将各奔东西,一群人第一次这么亲密的拥抱在一起。
只有周寒梅笑看一切,她还得继续留在燕大,她考上了研究生,还得继续学习。
“寒梅,你就好了,还可以继续深造,你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就这么好命,还能继续读书。”
鲁兰羡慕的看着四年如一日不变的周寒梅,真好,还能继续读书。她们要不是生活所迫,谁想离开校园。校园多好,多单纯。
“兰姐,我等着你们这些上班的人,以后轮流接济我。我就是一个穷书生。”
“行,只要在燕京,一定接济你。”
“那好,记住了。不许反悔啊,别到时姐夫说你。”
“他敢,我家还是我说了算。”
大学同学各奔前程,周寒梅还留在单纯的校园,她也没有闲着,正在着手写知青这本书,这本书里面全是她自己的经历和四年来对同班同学的采访,这四年她没有闲着,一直对班级,甚至年级不同的同学还有学校老师教授们采访,这些都是她的素材。
研一的第一年,她就把这本知青写了出来,之前一直陆续在报纸杂志上连载,引起很多人的共鸣,也真实的反应出来当时的一些下乡知青的生活状态。
书还没有写完,就已经有出版社联系周寒梅出书。与文教授商量以后,选了一家不错的出版社。
研究生到博士这几年的时间,她一共写了四本书,本本大卖,都是畅销书。
博士毕业以后顺利留在燕大教书,成为一位人类的灵魂导师。
这时候的周寒梅已经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能振奋人心,也能适时的指导大家朝正面积极的方向转变。
十年,周家人都没有来找过周寒梅,不过周家人的一切变化,她都知道。谁让她有两个间谍,会自动的告诉她周家的一切。这几年周父经常找张慧的爸爸聊天,只是希望多知道一些周寒梅的事情。
周父周母宠爱的四个孩子,都是和大部分的人一样,普通,毫不起眼,甚至过得不怎样。周玉敏后来也回城了,可是过的不怎么样,哥哥弟弟都结婚了,她也结了婚,家里能照顾她的也有限,和丈夫孩子过的也是紧巴巴。
这些年虽然有周父压着,但是他们也想找周寒梅,求她帮忙,可是周寒梅也不是他们相见就能见得到的,还有周寒梅的笔杆子厉害,他们也怕她,在文章里面写他们,张慧和于华这么恐吓过他们。说后悔吗是有些后悔的,他们没有想到,被他们看不起的妹妹姐姐现在这么有本事有出息,想想他们过的(日rì)子,一点也不好。
时间久了,这份憋屈,慢慢的积累起来,一次次在电视上或者杂志上看到风采依旧的周寒梅,他们都只能沉默。
时常听自家的孩子问,“爸爸妈妈,哪个真的是我姑姑姨姨吗为什么她不和我们来往”
他们无言以对,也知道当初看着父母偏心他们,还得意,是不对的。都是姊妹,有什么好得意的,现在有光都沾不上。
院子里面的人家,张家和于家还能和外人炫耀,我闺女和大作家周寒梅的关系多么多么的好,周寒梅人怎么怎么的好,对长辈细心的很。
说得外人都羡慕,能和这样的大作家大教授做朋友,真是一种福气。
每次在院子里面听到别人表扬张家闺女,周父总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个离家出走多年的二闺女。
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当年确实做的过分,人已经伤透了心,这些年他一直压着家里的其他人去找二闺女的麻烦。院子里面也能听见别人说,周家二闺女多么多么的不错,他听在心里,也是美滋滋的,不管怎样那也是他的闺女。
周寒梅现在是大家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有社会地位,有名,有利,还有一支犀利的武器,那就是她的笔杆子。
这些年她自己买了房子,按说应该早就搬出去四合院的,可是文教授和徐教授死活不让她搬,后来她也想明白了,知道老人舍不得她,她也没有再提过搬走的话,只是在隔壁的四合院想卖的时候,花钱买了下来,中间开一个门,这样还能照料两位老人,在周寒梅的细心照料下,两位老人是有名的长寿之人。
周寒梅一生未婚,写了许多优秀的和文章。获得过全球最高的文学奖项,为华夏从没有人得过这个奖项,开创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