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须陀在接到杨勇的命令后,便让魏徵带着苏烈及裴仁基留在瓦岗寨剿贼,他自己则率领军马去攻打洛阳的李渊,大军日行三百里直奔河南道而去,而且他们虚虚实实的大张旗鼓的往洛阳赶去,一时高的那些造反的人,人心惶惶的。洛阳的李渊闻到后,赶紧召集众将商议接下来该如何做?虽然他这段时间过的很滋润,可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啊。
最近李渊可是招收了不少猛将。比如刘政会等人吗,这刘政会祖环隽,北齐中书侍郎。政会,隋大业中(公元611年)为太原鹰扬府司马。高祖为太原留守,政会率兵隶于麾下。太宗与刘文静谋起义兵,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独怀猜贰。后数日,将大会于晋祠,威与君雅谋危高祖。有人以白,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诛之,因遣政会为急变之书,诣留守告威等二人谋反。是日,高祖与威、君雅同坐视事,文静引政会入,至庭中,云有密状,知人欲反。高祖指威等令视之,政会不肯,曰:「所告是副留守事,唯唐公得省之耳。」君雅攘袂大呼曰:「此是反人,欲杀我也!」时太宗已列兵马布于街巷,文静因令左右引威等囚于别室。既拘威等,竟得举兵,政会之功也。大将军府建,引为户曹参军。从平长安,除丞相府掾。武德初,授卫尉少卿,留守太原。政会内辑军士,外和戎狄,远近莫不悦服。寻而刘武周进并州,晋阳豪右薛深等以城应贼,政会为贼所擒,于贼中密表论武周形势。贼平,复其官爵。历刑部尚书、光禄卿,封邢国公。贞观初,累转洪州都督,赐实封三百户。九年卒,太宗手敕曰:「举义之日,实有殊功,所葬并宜优厚。」赠民部尚书,谥曰襄。后与殷开山同配飨高祖庙庭。
刘政会不仅为李渊立下汗马功劳,还向李渊推荐了不少人才,比如张公瑾、刘弘基、殷开山。此三人可是大唐的二十四凌烟阁的功臣啊。这张公瑾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啊,(张公谨开始在王世充手下为官。高祖李渊建唐,张公谨归国,後为尉迟敬德等人荐於李世民,引入幕府。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让占卜的人烧龟甲卜吉凶,张公瑾恰巧从外而入,拿起龟甲扔在地上,进言道:「凡行卜签,是以决嫌疑,定犹豫,现在举事不疑,用得着卜卦吗?如果卜不吉,势已不可停阻,希望大王仔细想想。」李世民深然其言。其年六月四日,张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埋伏於玄武门之外,成为李世民日後登基的关键人物之一。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後,其党羽进攻玄武门,张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贞观元年(627年),拜代州都督。後助李靖伐突厥,擒颉利,屡有战功,封邹国公。不久,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谨病死,时年仅三十九。太宗不避辰日而哭之(古礼及当时风俗,辰日不能哭泣),諡曰襄。贞观十三年(639年),改封郯国公。
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张公谨位列第十八位。)此人善于用兵,在投靠李渊后,屡次向李渊建议,是得李渊能够迅速拿下河南道,及其他的一些地方,使得李渊的实力大增,暂时任李渊的随军参谋,李渊对其可谓是十分重要,让长子李建成拜起为老师,张公瑾也不推脱,他已经看出这李建成将来时要继承李渊的爵位的,况且此时李渊的实力已经大增,将来有可能回去的天下,现在昏君杨勇并没有把目标放在李渊的身上,而是在密切关注晋王他们动静,只要他们敢造反。相信,昏君一定会派兵攻打他们的,倒是他们两败俱伤时,就是李渊出手的时候了。相反他此时还劝李渊向昏君写道歉信,希望他能够原谅自己,自己一定会好好的效忠昏君的,可是李渊却不同意,只是一味的在扩展自己的实力,并还让昏君杨勇得知,这使得张公瑾有点心灰意冷,奈何他此时已经投靠了李渊,他也看好李渊,就算李渊不接纳他吗,他也会死心塌地的给随李渊的,可是李渊的做法令他不敢够同,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李建成的身上,谁知道这李建成和李渊是一样的人,这下可气坏了这张公瑾。于是,张公瑾准备人带人去归隐山林。
刘政会闻到此事,赶紧找到张公瑾劝道,公,若是想归隐山林,是不明智的做法,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唐国公被昏君的军马给大败,无论你跑到呢离去都是死罪一条啊。再说了,唐国公只是暂时没有采纳你的建议吧了。相信若是,唐国公经过一次教训后,肯定会重新考虑,你的建议的,再说了你还是世子的老师啊,你可以让世子接受你的建议啊,如今大隋已经病入膏肓了,需要一位明主来结束这乱世了?眼下唐国公,正是不二的人选啊?某恳请你留下吧。
张公瑾听后道,政会兄,不是某愿意归隐山林,而是唐国公父子根本看不清楚眼前的情况啊。唐国公是第一个举起造反的人,昏君是不会放过他的。他现在还不知道大难已经来临了呢?虽然昏君使他们的兄弟为大敌,可是他还是能够派出一些人对付唐国公的。听说羽林军的张须陀等人甚是厉害啊。荣阳周围的山贼,已经被他带人给消灭的基本上干净了。此人若是要来攻打我们,胜负还真的很难说啊。你还是不要劝我了。我还是离开的好啊。
刘政会心里那个急啊,别人不知道张公瑾的厉害,他可是知道的啊,他们之所以能够攻打下那么多地方,这都是张公瑾出的主意啊。别人还无以为是他刘政会出的主意呢?
张公瑾看到刘政会不说话,继续道,政会兄,有些话,现在没有人,我就说出来吧,以我看着隋朝的气数还未尽啊,好像还有人在帮助大隋的么?再说了大隋的靠山王杨林及并肩王杨逸还没有死,唐国公想取得天下还得除去二人啊。靠山王杨林本身武艺高强啊,而且他现在身旁的高手众多,我们根本无法下手啊,还有并肩王杨逸虽然上次被人暗算,可是生死不知啊,这杨逸的命是很硬的啊,我昨夜日观星象,发现帝星东移了。我大隋将会出现一个明主了。
刘政会听后大骇道,这话不可乱说啊,否则会伤及自己的啊,大隋已经病入膏肓了,就是大罗神仙俩了,也不一定能够医好了啊。你你不要在这为诶言耸听了,还是留下来看后续的发展吧。
就在这时,殷开山走了进来道,唐国公,有请二位去议事堂议事,没想到你们二位竟在这里商谈风月啊?这要是被唐国公知道了,后果可是不堪设想啊。
张公瑾笑道,殷开山,你不要在胡闹了,我们此时在商议大事呢?你来了正好,和我们一起商议吧。
殷开山见到二人不相信,正准备让人把他们押着去议事厅呢?谁知道,刘政会道,好了,我们相信你就是了。估计肯定是为了昏君派人来整套的事啊。
殷开山笑道,不错,唐国公正是找二等商议这件事的,你们赶紧随我来吧。
张公瑾以没有换衣服为借口,让殷开山在这等一会,他们随后就去,殷开山无奈,只好在大厅等他们。谁让人家是唐国公李渊的心腹爱将呢?
其实这殷开山也不擦差啊,只是此时他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罢了,这些以后他就会知了。(作为唐代开国功臣的殷开山,他的祖父殷不害为南朝陈司农卿、光禄大夫,本居陈郡,陈亡后,徙关中雍州鄠县。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在当时很有名气。殷开山年轻时以学问和才俊知名,尤善写作和书法,在隋代已出仕任太谷长,有治理之方而名于世。李渊在晋阳起兵后,被冠以大将军名,殷开山遂被召补为大将军府掾,成为佐助李氏父子的一名干员,参预谋略,当作心腹,以军功拜光禄大夫。在李世民担任渭北道元帅,随隐太子李建成攻克山西时。又将殷开山引为长史,当时关中群盗聚结,流民各自为阵,李世民命殷开山前往招抚,他以其才智将这些流民改造成起义军所用力量,很有成效。李渊又命殷开山与统军刘弘基分兵西略扶风,率兵六万南渡渭水,屯长安故城,隋将卫孝节自金光门出战,殷开山与刘弘基将其击破。攻克隋京城长安后,殷开山被赐爵陈郡公,迁丞相府掾。不久,授吏部侍郎。
唐武德元年(618年),为元帅府司马,跟随李世民征讨薛举,双方对峙于长武县时,李世民不巧患病。就将指挥作战的事宜委托于刘文静,并告诫说:“薛举远道而来,利在急战,士气高涨,我们不容易打赢,应该打持久战,等他们粮食吃得差不多了,士兵不耐烦地时候,我们可一举破敌,现在应该坚守不出。”但是刘文静二人认为唐军人多势众,殷开山也对刘文静说:“秦王担心你没有胜算的把握,才这样交代。但薛举老贼如果知道秦王有疾,必然轻视我等,所以宜炫耀武力以威镇之。”于是将兵营陈于高墌城西南,列阵示威,甚至“恃众不设备”,没有防御。薛举发现后暗中调集军队,以精锐铁骑背后抄袭唐军,7月9日浅水原战斗打响,唐军八总管皆败,唐军士卒死者过半,李世民慌忙引兵退还长安。薛举遂占领高墌。仗打输了总要追究责任,于是刘文静和殷开山被免职。后薛举病死,薛仁杲忙于治丧,李世民亲任元帅,再率大军征讨,迫使薛仁杲率众投降。这次大战为唐王朝立足关陇清除了外患,殷开山因战功又被复职。
在八月唐军攻占霍邑(今山西霍州市)的战斗中,唐军用计谋诱使隋将宋老生出城迎战,由李建成、李世民等数十骑兵马正面对敌,待宋老生出城后,李渊命殷开山迅速召来步兵从后面冲杀入宋老生阵中,出其背,李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唐兵复振,因传呼曰:“已获老生矣!”宋老生兵大败,唐军迅速占领并关闭城门,断了隋军的退路,宋老生下马投堑,刘弘基就地斩之。僵尸数里,残阳如血,日已近暮,李渊即命登城,虽然当时没有攻城的战具,将士们叠罗汉肉博而登,遂克之。
武德二年(619年),殷开山升任陕东道(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东)大行台兵部尚书,迁吏部尚书。跟从李世民讨平王世充,以战功进爵郧国公。
武德五年(622年),在征讨刘黑闼途中,殷开山病逝。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630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与长孙无忌、唐俭、长孙顺德、刘弘基、刘政会、柴绍等,绘肖像供于凌烟阁。成为大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一。永徽五年(654年),追赠司空。)
刘政会及张公瑾回到了自己的住处,名人准备开水沐浴,等洗完澡后,又是仔细的打扮了一下,这才来到大厅,此时的殷开山已经睡着了,刘政会只好叫醒殷开山,然后他们一起赶往李渊的留守府的议事厅,议事,他们也猜出了是,昏君让人来讨伐的事了,毕竟造反,可不是儿戏啊,若是昏君不加以制止,倒是肯定会有更多的人造反了,等到那时,大隋是真的要灭亡了。
就在他们往留守府的路上,张须陀已经带着大军赶到了离洛阳不远的一个小县城中,准备伺机进攻洛阳的李渊。而李渊此时竟然浑然不知啊,等到张须陀的大军攻破河南道大部分城市的时候,李渊才知道,不过那时已经晚了,这是后话,以后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