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云山在紫荆山内授徒之事,太平天国的官书《太平天日》中有记载:"丙午年(1846)南王寓黄泥冲曾玉珍家,南王亦时常将此情教导人。曾玉珍子曾沄正颇有见识信德,一闻此情,即回心在天父上主皇上帝面前悔罪,遵守天条。"但据1942年曾玉珍一族后人曾德周的述辞,他们的祖居在大冲,不是黄泥冲。今据曾家族谱,证明曾玉珍家确在大冲。谱中有曾玉珍和他的伯父曾开文合写的序,序作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闰五月,即冯云山在曾玉珍家教书的那一年。其中说曾开文的父亲曾纲正由紫荆山霸泽村(在三江墟附近)"迁大冲务农耕种,白手成家"。黄泥冲距大冲约三里,据说也住有曾姓,谱载曾开文的曾祖母钟氏就葬于"紫荆右水黄泥冲之高阜",《太平天日》大约由此而有误记。
曾家与冯云山、与太平天国起义很有关系,而我们对曾家诸人却了解极少。这本族谱使我们产生兴趣的问题之一是,它载有冯云山的居停主人曾玉珍写的一些序传,如前已提到的关于曾纲正迁居大冲的一段文字,就是由曾玉珍参加写的。曾玉珍还写有一篇曾莲亭(开文)的墓表,说他伯父"一堂四世,寿登耋耄。皇恩旌表,倡建宗祠,合族矜式……创业成家,先劳后逸,殷勤节俭……身虽未列宫墙而文章诗词咸称练达,地理日课堪应世求。……博古通今,技艺精纯。"看来曾玉珍的伯父是有些文化、为人看风水的小地主。当我在紫荆公社的旅社里深夜阅看这本曾家后人手抄的族谱时,见到曾玉珍撰写的这些材料,不禁引起了许多浮想。冯云山在山区里辗转来到曾玉珍家安身以后,建立了同他们的密切关系。曾玉珍家族之人大多参加了拜上帝会,冯云山被王作新起团练拘捕,曾玉珍出力营救。面对着曾玉珍在1846年写的这些序传,我甚至猜想其中掺有当时他的家塾教师冯云山的笔墨,当然我找不出能证明这一点的线索。谱载曾开文生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享寿八十六岁,应终于咸丰八年(1858)。但20世纪50年代调查时,传说曾开文因家养的狗被太平军烹吃,发生争执,被战士踢死;又说是当冯云山在曾家教书时被王作新所控告,曾开文被官府捉去杀了。(参见《太平天国起义调查报告》,90~91页。)证以族谱,可知全属捕风捉影之谈。曾玉珍既为曾开文撰写墓表,其时间必应在曾开文死后,足证他并未参加太平天国并随征。金田起义后,清朝统治者追查冯云山案件,曾玉珍被看做洪、冯的"窝主"。广西巡抚邹鸣鹤奏称"饬提曾玉珍已故"。简又文《金田之游及其他》据曾氏族人曾德周述辞,说太平军起义离紫荆山后,清吏迫害曾家,"曾玉珍公则被王作新家控告,卒被捕殉难"( 简又文:《金田之游及其他》,25页。)。以咸丰八年(1858)以后还在撰写墓表,所谓"已故",显然是曾家为了应付官司而假报的;所谓"被捕殉难",也是传闻失实之词。
《太平天日》多次提到曾玉珍一家兄弟父子曾玉珍、曾玉璟、曾沄正、曾观澜等人。冯云山在紫荆山安身以后去贵县赐谷村探望洪秀全的表兄王盛均,就是偕曾沄正同去的。1847年洪秀全与冯云山在紫荆山相会后,加紧宣传拜上帝教,"曾沄正四处代传此情,大有功力"。不久,洪、冯偕同曾沄正、曾玉璟、曾观澜等"写奏章,求天父上主皇上帝选择险固处所栖身焉",这是洪、冯等酝酿反清革命的开始。洪秀全在山内住三月余,由曾玉璟陪同去赐谷村,曾玉璟返紫荆时,洪秀全赠以"迷途既返速加鞭,振起雄心赶向前"的诗句。由此可知,在洪、冯酝酿起义时期,曾沄正、曾玉璟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和积极分子。可惜,我们只是对曾玉璟稍有所知,对曾沄正却没有找到什么材料。简又文在1942年访问金田时了解了曾家的一些口碑,说"玉璟为玉珍之嫡堂兄弟,生性机警,笃信教道,故深得洪、冯之倚畀",但曾玉璟在金田"起义后是否从征,则述辞人未曾提及"( 简又文:《金田之游及其他》,25页。)。其实,关于此事,后来是有记载的。1944年曾玉璟的曾孙曾家钰修建了曾玉璟墓,撰写墓表并载入族谱,1954年广西太平天国文史调查团的调查报告附录有曾玉璟的墓表。1978年我在紫荆山访寻遗迹,得以亲见曾玉璟夫妇的合葬墓和墓表。我的笔记上这样写着:"在茶地浏览一周,登村东半里小山,赫然见有曾玉璟夫妇合葬墓。时细雨,凭吊良久,衣帽尽湿。返河岸,适大坪至公社之小轮船已到,遂搭乘返公社。"据族谱和墓表,曾玉璟是曾开文的幼子,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十二月十三日,"少时发奋读书,好学力行,生平敦伦饬纪,勤俭孝友,一本天真。尤富于民族根性,故当洪杨起义金田,相与结为同志,进行革命,随太平天国诸王到达永安州。时奉命回乡携带家里,不幸中途被仇家截获,卒于桂平官署,骨骸未得回籍。"说明这是一位为革命而牺牲的人物。这座合葬墓是以一银牌为纪念而与其妻合葬的。其妻罗氏的墓表中说:"良人早世,矢志柏舟,篷门霜守,三子俱幼。""生活困苦,携带三儿,勤俭耐劳,刻苦成家。"曾玉璟牺牲时才三十四岁,长子曾观魁尚未成人,曾观魁后娶钟氏,谱中说她"家境虽属清贫,勤俭自矢,糟糠不厌"。看来曾玉璟死后,家境大大中落了。
关于曾玉璟之死,墓表记载含糊。但仇家之说,很容易使人联想起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会同保甲捕捉冯云山的当地秀才王作新。王作新迫害冯云山失败,到太平天国起义后,乃于咸丰元年(1851)又向署广西巡抚周天爵控告前案。曾家一些人抢夺冯云山出险,与前案有关,是王作新的仇家,故咸丰二年(1852)曾玉璟返家被害之仇人,可能就是王作新。(1980年6月我第二次访问紫荆山,参加座谈的曾德泽同志是曾玉珍一族的后人。
我面询他是否听说曾玉璟被害情况。他说,据祖辈说,曾玉璟奉命回家携眷,被王谟村刘姓地主团练拿获,称之为太平军头目,解往桂平县被杀。)关于王作新,我在紫荆山石人村王家后人的院内见到王作新的墓碑一块。以其有关史料,抄录墓碑文字如下:
生于嘉庆庚午年(1810)六月二十九日亥时,终于同治庚午(1870)七月廿九日。公平生侃直无私,明察义理,刚柔相济,训子成名,族戚交称。季 锦
祀男乾元(庠生、保举训导)良元万 鹏
皇清显考例赠文林郎谥严明讳作新字锡勋号从又邑庠生保举主簿王公墓
孙、曾孙名从略
光绪拾年(1884)岁次甲申孟夏吉日立
王作新在清朝广西巡抚邹鸣鹤的奏折中称为"武宣生员",其后郭廷以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和罗尔纲同志的著作均准此。但方玉润《星烈日记》据曾任桂平县知县的李孟群的《鹤唳篇》稿,详细叙述了王作新、冯云山互控的经过,虽将王作新之名误写为其堂兄王大作,此王大作的头衔却是"桂平县紫荆山生员"。新中国成立前,桂平新墟的"忠烈祠"内有"邑庠生王作新"的神位。现在王作新的墓碑也写作"邑庠生",则王作新似应称为桂平生员。王作新后人现住紫荆山石人村,与石人村相邻、中间只隔一道石狗坑的石狗村,也住王姓一族。现在石人、石狗两村都属桂平紫荆公社,而在清朝,石人属于桂平而石狗却属于武宣。清朝官文书说王作新是武宣生员,则王作新似应原住石狗,其籍贯为武宣。他之又称为桂平生员,或者是由于后来搬到了石人村,或者是中秀才后入桂平县学之故。
《星烈日记》说,太平天国起义后,"王大作一家(实是指王作新一家)八十余口,尽为云山所杀"。今人著作也有持此说者。今见王作新的墓碑,他一直到太平天国失败后才死,可知此说为不确。在石人村王大作的曾孙王朝森家,我得见王大作所遗的诗文稿一册。从封面题字,知王大作号暮楼,也是一名秀才(廪生,王作新是附生)。诗文稿绝大部分均为八股文章,唯"忧时感事抒怀十四首",注明作于太平天国壬子二年(1852),以其有关时事,兹录三首于下:
连遭艰险叹非常,倔强微躯亦足当。履困于兹惟德辨,亨屯尔日看名扬。廓清宇宙须谁手,攘去奸凶信有方。拨乱慨乎施大力,咸池挥洗日重光。
奸党汹汹扰四围,怦怦心动惜民依。循环治乱今犹古,提挈纲维近则非。三载仳离居蔑定,万家愁苦泪时挥。从今幸得长风御,迅扫妖氛拭帝樽。
治乱循环古有言,多因执事惮其烦!积薪厝火终为患,蝼蚁穿堤久不论。破贼如期惟众一,争功时见只徒繁。连年巨寇于何靖?坐使英雄手击樽。
王大作是王作新的同祖父堂兄弟,他们一家同拜上帝会有着深刻的对立和仇恨。据咸丰元年(1851)十一月初五日广西巡抚邹鸣鹤审讯失察冯云山案件官员折以及《星烈日记》,王作新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十一月二十一日捕捉冯云山,曾亚孙等将冯云山抢回,王作新赴江口司巡检衙门和桂平县呈控冯云山谋反,冯云山也呈诉王作新索诈诬控。桂平县批驳了王作新的控告:"阅呈殊属昏谬。……是否挟嫌滋累,亟应彻底根究。"差传王作新质对,"王作新先已外出,屡传不到"。在当时拜上帝会很有势力而地方官又批斥王作新的情况下,王作新屡传不到,应是已经离家躲避。王大作诗中有"三载仳离居蔑定","多因执事惮其烦"等句,实为这段公案的纪实。
四
曾家族谱记有曾家迁移的情况,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天国起义史上的某些问题。
族谱有一篇《世系源流考》,现据我当时的笔记抄录两段如下:
五十世祖裕振公在元朝由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迁来广东程乡县。……五十八世祖宗礼公,明朝仓大吏,嘉应州折洋梅子墩开基祖。
七十世祖梅西公……由广东嘉应州梅子墩于大清乾隆二十五年迁来广西省浔州府桂平县紫荆山霸泽村为开基祖。
由这里可以确定,曾家并非桂平土著,而与洪秀全、冯云山等一样,都是客家。根据洪氏族谱,洪秀全一族系自福建宁化石壁洞迁广东嘉应州,于康熙年间迁花县官禄。曾家也自福建宁化迁嘉应州而于乾隆年间迁桂平紫荆山,其路线、年代,均符合客家迁移运动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