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是自然遗产,它映射着其生长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古树名木也是历史文化遗产,与所处的社会、宗教和民风民俗密切相关。它是不可再生、不可代替的无价之宝。对它的深入研究,无疑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意义。
天水市传说为伏羲氏的故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古迹和历史文化遗存丰厚。8000余年前的大地湾遗址,展示了中国农业的起源、种植业的兴起;始建于公元五世纪初,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十余个封建王朝1600余年不间断的营建与修缮的麦积山石窟,保存了完整的泥雕艺术系列;出土于放马滩的地图,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绘制于战国时代的木版地图;南郭寺、玉泉观、伏羲庙、文庙、隍庙等,融历史文化和古代建筑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遗产。地处中国东西向的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与东南向的滇川—贺兰构造带两大巨型造山带的交会处、杨子板块与塔里木一中朝板块衔接部位的天水,又是中国大陆南北地质、地理、气候和生物的天然分界线和交会地带。既有元古宙、显生宙的早古生代、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的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层的珍贵遗迹,又是全球同纬度范围内生物区系成分复杂、物种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
悠久的历史文化、优良的自然环境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结合,致使天水保存了大量的古树名木。如清水山门乡轩辕谷黄帝手植杜梨树的第三代发柯,距今2500—2700年前栽种于秦州南郭寺、号称全国园林古柏第一树的“春秋古柏”,“三国”蜀相手植的“拧拧柏”,寿近千年的秦州太京乡庞家沟的“天水毛白杨”,北方寿星“甘泉双玉兰”,造型艺术的奇葩——南郭寺的“龙爪槐”,左宗棠倡导栽种的“左公柳”等等。这些古树名木寓意了伏羲文化中的古树图腾崇拜、古树生殖崇拜和祭神木崇拜,涵盖了天水秦文化中的民俗、古树祭祀、社树遗风和古树地理。可以说每一株古树都是一种景观,都是一部活史书。
《天水古树—文化特征与生物学保护》一书,以系统论为指导,文理交叉渗透,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融会有关生物学、林学、历史学、生态学、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宗教艺术、建筑、城市园林等多门学科的成果,对古树名木进行了科学分析定位以探寻文化内涵。此书内容广泛,图文并茂,是作者刘红岩同志历经艰辛努力工作的结晶。愿该书的出版能为深刻认识、科学评价和保护天水古树,为挖掘古树资源的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为进一步开发天水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为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地理服务,也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
是为序。
2006年1月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