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早晨的铃声响起,我再次被拉回现实的世界。阳光穿透屋子刺入眼中,满满的正能量并没有进入大脑,随之而来的是没做完的工作、沾满油渍的餐桌、未能及时回复的消息......
梦境被生活打碎,日程逐渐清晰。
忘记了这是来到这个城市第几个日夜了,曾经的踌躇满志都被挂在了墙上,随着时间的走向被一页一页翻去。
任何的事情都有对立的一面去对应,这本来应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变成了一种期盼。
理想中,表达我们的情绪是面对压力来袭时最好的应对方式,可慢慢的这种方式变得越来越困难,越来越需要斟酌。
“什么时候可以逃离这个喧闹的地方”。本来这是挤在公交上看着窗外由感而发的,一条宣泄的朋友圈。但它会带来别人的各种猜测。
领导:你是对工作不满么?
亲人:非得远走高飞,回家多好。
爱人:努力买车你就会安静了。
朋友:抽什么风呢.....
好似蝴蝶效应一般,这种情绪的表达所带来的结果,给了我足够的理由,删掉这条朋友圈,收起手机,继续看着窗外幻想着本应该得到理解的那些东西。
总被人教育说,成长就是一个会掩饰自己的过程,任何情绪都不会溢于言表。本应该是一个逐渐学习的过程。
到后来这成为了,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强制的、没有任何预兆的。慢慢的这种状态被社交媒体高速发达的社会被展示出来,比如你的沉默寡言又或者你不再更新的朋友圈。随着掩盖自己的次数多了,渐渐地我们连了解自己都显得格外难得,更别说去表达我们的内心,与之取代的是我们总会拿出最适应周围的自己,所以总有人说:我总照镜子不是为了爱美,而是为了重新见到自己。
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总会在不同的时间段,一瞬间压在我们自己身上,负重前行。这种感觉,在这飞速进行的世界里,不仅自己逐渐接受,连身边的人也默认了。
微信的提示音已经不知道多少次响起。
“你什么时候下班啊,说好的今天陪我的”
“很快了,我这边还有最后一点就可以走了”
“总是这样,,你不用来了”
“.......,我现在就过去”
路上无神的看着过往的风景,手机回响的仍然是正在通话中。我们都是这样,逐渐麻木着,追随着去做着一些事情。却从没有去思考,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是否值得自己去这样做。只有在被告知自己不得不冷静下来的时候,才会一点点拨开自己的内心那些压抑。深埋的越久,那些没有表达出的情绪就越希望被理解。
“为什么不接我电话啊”
“没什么”
看到对方失落的样子,恍惚间就明白了,最近一直哽咽的原因。人们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情绪的原因,是为了得到对方的理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些情绪便会失去它的意义,并且逐渐被扭曲,化成我们所谓的“离开的原因”又或者说“失望”。
坐在餐桌前,依然是将菜单交给对方。她还是点了最喜欢的辣子鸡,麻辣牛肉面。
“我觉得我们应该是到这了吧”
有时候失望攒多了,原本再亲近的关系也会慢慢疏远。
“你总是有很多时候,很苦恼,我也很苦恼。我得不到照顾,你总是不知道我需要什么”
“那...那你有想过我需要什么?”
有时候,我更喜欢把这个叫做挽留,因为直言而出会被拒绝,希望通过听起来带有讽刺和可以互相理解的出发点去询问,但这些想法都被那卑微的语气,逐渐掩饰起来。
“所以分开就是最好的把。”
“好”
手机再次响起,父母的声音传入耳中。
“儿子,你怎么了”
“什么怎么了”
“之前看你发的朋友圈,很快就删除了,看你现在不忙,想问问你。有啥事,和家里说说”
“最近没啥可说的啊,还那样”
“我说的是不好的事。”
“没啥事啊,我在吃饭呢”
“吃什么啊”
“辣子鸡什么的”
“你不是不能吃辣的么,你的皮肤会过敏”
或许父母的来电只是一个缩影,来电的问候你的还有很多人。
其实,逐渐长大的我们,十分迫切的去融入另一个世界。慢慢的我们逐渐迷失,忘记了我们本来自己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也许只有在另一个世界里不断碰壁之后,我们才会后知后觉的知道我们真正要的是什么。而当我们幡然醒悟时,表达这件事,伴随着我们逐渐减少的话语,也失去了资格。
有时候,我们将自己的生活展示出去,或许只是让别人更好的了解自己。尽可能的让别人知道是否和自己在同一个轨迹上。有时候,我们还是会默默的将自己的状态设置为“近三天可见”,不是我们不愿意去表达,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所表达出来的状态是否被别人去理解。
但总有人会看懂你的样子,无论是现在还是日后见面的寒暄中,他们都会装作毫不知情的模样,去询问你没有说出的话。
后来,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将情绪表达出来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别人去了解自己,而是为了去分辨谁才是那个真正愿意去了解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