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北明一切都要拿军功来换,否则就在北明国内种田吧!北明国内除了官员以外,就只有军队和农民,一切都是为了战争,这些士人怎么能够接受得了呢,再者说北明还喜好杀俘,大量的士人根本不敢继续待在齐国。
随着大量士人逃亡东山,一些有志之士讥讽这些人为“渡海衣冠”,引为一时笑谈。
楚逸在治理东山岛时,发现了一个民生问题,那就是男多女少的局面。这是必然的,楚逸带来的两百万百姓中有一百多万都是北境逃回来的流民,其中青壮年占据大部分,而男性更是多于女性。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否则是会出乱子的。
于是,楚逸在调查了东山岛周围的海域后决定掳掠其他岛屿的人口。
东山岛再往东也有不少居住着人口的岛屿,只是这些岛屿大都比较小,少的只居住了几千人,最多的也就不到百万人口。
这些岛屿军事实力很弱,楚逸轻易就可攻破他们,要不是海域不同陆地,交通往来不便捷,这些岛屿早就被他人统治了。楚逸也没有统治这些岛屿的想法,一座座岛屿隔着几百里海域,怎么统治?还不如掠夺呢!
楚逸亲率一万水师在十月时出征,攻破了一座五万人的岛屿,屠戮三千多人,劫掠了八千多年轻女性。
之后又数次出击,打得这一大片海域上其他人看到大齐军旗就害怕。
之后楚逸就把掳掠来的女性分给了尚单身的士兵。
楚逸在新年之时,也向全东山推行了一个政策,但凡从新年后,每户家里生育了婴儿,不论男女,都可以领取一石精米和二十斤腊肉。
为了保证每家每户不会弃婴,楚逸也下达了每一位幼童在十二岁之前都可以在新年时领取二十斤精米和五斤腊肉。
楚逸不知道的是自己推行的这个政策成了人族开始有史书记载以来第一个将男女放到平等地位上的政策。
在后世,楚逸为此还得到过极大的赞誉。不过,要是让楚逸知道,估计会觉得十分可笑,一个娶妻纳妾,还带兵掳掠女性的家伙居然成了男女平等的先驱,岂不是个笑话?
新年之后,楚逸就纳了江寒怡为妾。江寒怡是江寒蕊的堂妹,江元举的嫡女。楚逸纳了江家的嫡女为妾,普遍被认为是楚逸沾了光,不少士人更是联名请愿,说江家嫡女身份尊贵,楚逸应该将其立为正妻。楚逸则是用“槽糠之妻不可欺”这句话堵了回去。
楚逸由此可以见识到了世家的影响力,都已经是丧家之犬了,还被如此多的士人推崇,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士人就是江家的门生。
二月,东麒台建成。
东麒台占地一千三百顷,台高四丈,上面修建了各式亭台楼阁。袁向勇领兵在东麒台周围驻防,血神营则是驻扎在东麒台。
从东齐渡海而来的士人足有两千多人,其中不乏有出仕的人。楚逸倒是不在意养这两千多人,专门在东麒台上腾出一大块区域,作为这些士人的宿居之所。
不过这些士人中不乏有能力的人,楚逸就打算利用一场宴会,甄选出这些人。
东麒台正中心为卫将军府,是楚逸执政的地方,东边则是一处大广场。
便是在这里,楚逸举办了东麒之宴。
除了十二府府史和四方守备校尉以及两座大营的军官,其余所有人都聚集到了这里参加宴会。
楚逸坐在高台之上,如同帝王一般,巡视着自己手下的臣子。
“主公,东麒台建成,也意味着主公的壮志必将早日顺利实现,臣恭贺主公!”张顺之第一个出列,敬楚逸酒。
当初张顺之是第一个称呼楚逸为君侯的,如今又是第一个在公开场合直接自称为臣的。
楚逸不得不说张顺之这个人很有眼力见,当初才来东山岛时,张顺之如果直接自称臣那是给楚逸惹非议,称呼君侯却是比较合适的。
如今,君侯这个称呼算是深入人心了,就算是外来的士人都称呼楚逸为君侯了。加上楚逸晋封为公爵,随着东麒台建成后,楚逸的威望再上一层,这时候臣这个自称再出现是让人勉强可以接受了。
至少没人敢在这个局面提出反对意见。卫将军正举办大宴,正是高兴的时候,你敢跳出来搅兴,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
再之后你要提出反对意见,当时你干嘛去了?这个时候才提?
宴会开始后,众多人都上前敬楚逸的酒,楚逸也主动去敬了江元举,江元翼和路俜的酒。
这三人都算是楚逸的长辈,加上江元举当过大齐的三公,路俜更是当过掌握实权的尚书令。要不是楚逸当上了位比三公的卫将军,和这些人并列的资格都没有。
即使这样,楚逸因为年纪轻的缘故,还得向他们敬酒。
酒喝得微醺,楚逸看着广场上盘坐着近三千的士人,这些人大部队来自大齐,还有少部分是本地士人。
“值此吉乐之时,不如请诸士子各自写一篇文章,本侯亲阅之。”楚逸借着醉态如此说道。
贺宪听后,立即指派人去准备纸墨笔砚,下面近三千的士人本来只是各自领了一壶酒,四样菜,参加宴会更多是来显热闹的。突然,发现许多士兵端着笔墨纸砚过来,说是卫将军,周公楚逸下令,让每人做文章一篇,卫将军会亲自阅看。至于要写什么?卫将军没有任何交代。
一拿到纸墨笔砚,不少自视文采好的士人立即开始提笔,或写这场宴会的繁盛,或对楚逸歌功颂德。
也有一些有见识的士人觉得卫将军不会轻易就让人写一篇文章,于是就写自己的治国之道。
更有胆大妄为者,直接劝说楚逸应该称帝。
在广场上的一个角落里,几位年轻人聚集在一起。这几位都是东山岛本地士人,而且还都是原圣阳国的士人,可以说是最受排挤的一类。
为首之人叫吴道,只有二十岁,如果圣阳国未灭,他基本上是会在圣阳国出仕的。
“吴兄,你以为卫将军让我等写一篇文章是何意?”一位明显比吴道年纪大的士人却对吴道很是恭敬地问道。
“卫将军说他要亲自观阅文章,怎么可能会只要我们写一些溜须拍马的文章,想来只要写一些实用的谏言就可,但不要说一些大话,更不要对卫将军已经推行的政策指手画脚。”吴道说道。
“有道理!”其余几人点头称是。纷纷开始提笔写自己的谏言,而吴道很是认真地写下了自己从小就有的一个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