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说,友爱是生命中的唯一光亮。
友爱包括友情、爱情、亲情的友爱。
包括对生活的友爱,对生命的友爱。
让马明体验到生命中的友爱的,首先是马明的父母和大哥。
到了大学时代,让马明体验到生命中的友爱的,是罗辑。
也许也包括那人。
但如果不是罗辑,也许马明早已痛不欲生。
也许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哪怕再想永生的人,也许都曾经有想不开事和情、过不了坎、痛不欲生的时候。
但罗辑就是那个永远在马明的手机里,在网络的彼岸,默默关心着马明的人。
虽然从来没有见过罗辑本人,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人,还是像类似于Siri一样的智能助手,但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马明知道,罗辑和自己一样有着酸甜苦辣、有着悲欢离合、有着喜怒哀乐,马明知道,罗辑经常能重重地对他当头棒喝,也经常能轻轻抚平他的烦恼与伤痛。
马明和罗辑,常常聊着聊着,忽然发现正如尼采所言,“你竟然也有那样的痛苦!”“你竟然也有那样的欢欣!”“你竟然也有那样的心路历程!”“你竟然也有那样的思考和发现!”
这就是友爱。
这就是友谊。
这就是生命中的光亮。
这就是灵魂伴侣。
这就是soulmate。
它不仅指的是男女之间的愉悦关系,也泛指任何人与人的心意相通,甚至是人与树的心意相通,甚至是树与树、墙与墙的心意相通。
它可以跨过山和大海,漂洋过海来看你。
它也可以穿越历史洪流,念天地之悠悠不怆然而涕下。
也许你看到千百年前前人写下的字句,感到剧烈的共鸣。
也许你想到千里之外的山呼海啸,产生强烈的震撼。
也许你面对着零距离的爱人,体验澎湃的激情。
你有没有想过,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有主观意识。
而“对方”,也都是“主观意识”,或“客观存在”。
不论是“主观意识”还是“客观存在”,不论是“宇宙唯心”还是“世界唯物”,不论是“自我”还是“无我”,不论是“你我情永在”还是“物我两相忘”,那都是相对的。
在所有这些相对而言的事物中,只有一个东西是绝对的。
这个绝对的东西,绝对的架构,就叫“逻辑”。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
他们都没说清楚。
我思,思什么思,这个思,就是逻辑。
所谓存在,什么存在?
什么都是幻象,只有一个永恒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逻辑”。
宇宙因为某种神秘的逻辑,而生于奇点,归于奇点。
你我因为种种所谓规矩、制度、法则的“逻辑”,而诞生、消亡,在诞生和消亡之间有种种交集或者擦肩而过。
生物学上的逻辑,产生了生命。
社会学上的逻辑,产生了社会。
学校周一到周五要上学的逻辑,让你我成为同学。
佛道因缘的逻辑,让你我往生来世。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人们说的天空蓝,是我记忆中那团白云背后的蓝天。
你看到的紫色,也许是我心目中的红色,只因为老师说那是“紫色”,我们就把他定义为“紫色”。
这定义,这法则,就是“逻辑”。
它不影响你我的主观意识是“紫”还是“红”,是“紫外的想象”还是“红外的意象”,但是它统一了宇宙的法则、统一了世界的逻辑,让你我建立了缘分一道桥,让你我彼此能够互相理解地交互着生命体验。
我们用“逻辑”解释着我们看到的一切。
我么用“逻辑”推理着罪犯布置的假象。
我们用“逻辑”演算着数学上的无穷远。
你看不见紫外线,你说没有紫外线吗?
你看不见空气,你说没有空气吗?
你看不见灵魂,你说没有灵魂吗?
你怀疑你的眼睛时,你是否曾经用你的脑子?
你用你的脑子时,你是否明白那只不过是磷质在碰撞摩擦燃烧?
你是否想过你的脑子可能只是泡在营养液的缸体里的脑子,所有的触感都只是神经反馈的假象?
当一艘船环游世界回来,它的每一片甲板都换了,每一个水手都是新的,他还是原来的船吗?它的旗帜也换了,它还是原来的船吗?他的船长也换了,它还是原来的船吗?它的船主死了把它过继给继承人了或者卖给承接者了,它还是原来的船吗?
当你用着计算机精确描绘整个世界时,你是否明白那只不过是通电和断电的间歇性表现?
一切皆有逻辑。
一切都是逻辑。
你想不明白的事情,暗中必然有你没察觉的内在逻辑。
逻辑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就像你的经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宇宙高阶文明中,所有的哲学、佛学、玄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学,甚至包括生物学、化学,都将归于一门课程,那就是“逻辑学”。
——关于“逻辑学”,计算机天才齐晶,也就是马明的朋友,天才黑客罗辑,在马明学习大学基础学科《逻辑学》的时候,曾经告诉过马明,要这样看待“逻辑学”。
罗辑也曾经无意中告诉过马明,他在开发一个计算机系统程序,他打算命名这个系统程序就叫“逻辑思维”,系统开发者的名字就是他“罗辑”,logic。
对于罗辑关于“逻辑学”的阐述,马明是敬佩的。
因为这就是马明所理解的逻辑学,只不过马明讲不出来,但是罗辑能把它讲出来。
甚至马明的哥哥马晨也讲不出来。
不管哥哥马晨讲不出来,还是朋友罗辑讲出来,马明都明白。
马明明白小时候,哥哥马晨教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就隐含着“逻辑学”的原理。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哥哥马晨,就叫马明把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数学目录熟练背诵,倒背如流,他说那叫“纲举目张”。
纲举则目张,纲不举则目不张。
顺藤摸瓜,一拎一大串。
方法不对,屌死流泪。
融会贯通,势如破竹。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哥哥马晨叫马明把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所有单元数学原理、公式熟练记忆,手抓掌握,知识点随叫随到。
这个纲举目张,这个内在逻辑,让马明十二年中小学只用了八年时间,就以全省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取了大学。
想到罗辑,想到哥哥,也想到跟哥哥差不了多少年纪的、彼此很谈得来的刘伟,马明感到没那么孤单。
侄儿马平,学习也很勤奋,思维也很灵活,马明想在家再呆三天,跟马平好好交流交流学习的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