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天下,可以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部分。东方为东海,岛屿繁多,上面居住着以岛屿为单位的散修,出名的强大修士不少,常常有年轻的修士前来中土游历,和中土许多天士宗派,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海岛上的修士很多是从中土迁移过去的,整个东海由三部分组成,一部是移民修士、一部是海妖势力、另一部是岛屿上的土著修士。
南方为妖族栖息地,和大唐国隔着十万大山,那里的妖族也是派系林立,有的极度仇恨修士,有的对修士发出友好,剩下的妖族对修士持中立的态度。,
西方为西域百国,都是一些小国家,什么贵霜国、乌孙国、拜占国、吐火罗国等,在那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修士宗教,其中最富盛名的当数两大宗教佛国和光明教廷。光明教廷信奉光明太阳,光明教廷的教主,被称为天父,光明教廷的修士修炼《圣经》。光明教廷修士看其修炼的翅膀数量确定其修为,教主之下以十二翼天使最为强大。另外一个佛国,要特别当心其渡化之力,被佛国渡化还不如死去。佛国的中心在须弥山,那里佛、菩萨、罗汉众多,被称为净土。
北方为鬼域和魔域,鬼域中的部分修士擅长操弄强者的尸体,为天下修士所恶。鬼域的强者阎罗、阿修罗都在鬼蜮的中心幽都坐镇。魔域的修士只问本心不求因果,行事果断、肆无忌惮,魔修最强大的老魔是元始老魔,坐镇魔都。魔域和鬼域常年交战,当然也经常南下中土,烧杀抢掠,祸乱中土。
中方就是中土,有大唐和大汉两个大国,周边小国无数,境内多名山大川,土地肥沃,修士宗派、修士学院、修士家族数不胜数,常常有奇才横空出世。大汉国内修士宗派、家族林立,这和我们大唐多学院有区别。大汉国承担着北方两域入侵的大部分压力。
为师现在带你去的地方在西域,火焰山,那是一些苦修士的圣地。”各地的奇特风俗,错综复杂的势力分布都被杨殇谈起,在长安城缺少历练的姜孤竹修行到了瓶颈,莫爷爷回来后,妹妹有人照顾,于是对老师杨殇提出要去历练,杨殇了解姜孤竹的情况后,带着他一起去历练了。路上杨殇慢条斯理地讲诉天下大势。
火焰山的来历有好几个版本,有上古大战形成的的说法,有朱雀涅磐的说法,有天然形成的说法,还有被大能者炼制什么宝物未完成的说法,还有被大能射杀的金乌坠落之地的说法。真实来历现在谁也不知道了。
火焰山之所以没被势力所掌控,第一,西域两大最强势力,都是宗教教士,修炼之路与中土不同,也不需要火焰山,当然如果这两大势力包圆了火焰山,然后收取费用,那会亏得底裤都没了;第二,火焰山太大了,西域除了两大势力,其他势力根本不能包圆了火焰山;第三,外部强大势力想占据,距离太远,而且西域也不会允许。
火焰山距离中土一万八千里,低阶修士飞行都要半个多月,远距离的飞行,高阶修士倒是可以须臾之间,当然传送阵也可以。
传送阵一般掌握在大势力手中,没有外交度牒,你坐个传送阵传到别人的地盘,等于入侵。
无论是妖魔还是人类,修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寻找机缘,这是修行必要的一部分。
机缘妙不可言,有人跳崖自杀都能碰到机缘,有人老老实实的闭关,都会被天外陨石给砸死。
修行并没有凡人想象中那样自由自在,翱翔天地。修行、闭关、寻找机缘、与天斗、与人斗,稍不注意就身死道消。
多少天才弟子都是在修行途中偶尔出了事故身殒,许多都成了悬而未决的疑案。
修士之间的羡慕、嫉妒都能引起争斗,明明你没有得罪任何人,但就是有人想杀你。
修士的瓶颈、劫难重重,修士的成长就是这么艰难!
西域,西域的沙漠内。
白天,一股股热浪从沙漠中涌出来,散出惊人之极的热量。
盘浑圆烈日高悬在天卜.沙海茫茫.滚烫的空气,有时候沙石遮天盖地,什么都看不清楚。
在烈日的烘特下,一股股热浪涌来,令人呼吸困难,广豪无艰的沙漠,像是永远没有尽头,人在沙漠中行走,嘴唇干裂,皮肤严重缺水,被刀子一样的太阳光刺的举步艰难。
到了晚上,洁白无瑕的月光从天而降,犹如流水一样浇灌在沙漠,散溢出的寒气犹如深冬的北方。
这儿的环境极其恶劣,白天热的人要脱一层皮,夜晚冷的人骨头都被冻僵,极寒极热的温差,让人难过的简直要吐血。
若不是修士,能够抵挡温差、饥渴、沙尘暴。凡人这么毫无准备的深入大漠当中,很有可能就被恶劣的环境给弄死了。
姜孤竹可是见识到了西域的沙漠风情,惊叹!这火焰山的温度把地面都烧的犹如岩浆!整座山都在燃烧,仿佛是灵石在烧。
一片荒凉的戈壁,戈壁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火焰山的火焰时不时落一场火雨,夹杂着岩浆落到戈壁上形成的。有时候爆发的火山灰像一朵蘑菇云,天空上,一片灰蒙蒙的颜色。
在火焰山不时的看到一些衣衫褴褛的修士,他们就是苦修士,常年在火焰山周围修炼,忍受火焰山的高温,所以经常衣衫褴褛。一边痛苦哀嚎一边兴奋的神色,炼化火焰中的能量。
这表情让姜孤竹看的打个寒颤。
“他们没有辅助手段,苦修士一般散修居多,常年在这里修行,慢慢适应火焰山的火焰温度,一些势力的天才有更好的修炼地,当然不用来这里,至于你嘛,谁叫你是我的学生呢!”
杨殇老师看着姜孤竹,一幅你现在后悔还来得及的暗示着。
“我对老师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学生爱老师,老师亦爱学生。老师,我愿意感受您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