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发生在米阳的高一时期,是一个可能对很多人而言并无所谓的故事,但对米阳这种从小对老师有一种神圣敬畏感的女孩子而言,这个故事就显得极其需要勇气了。
米阳从小是一个偏感性的女孩子,所学的特长、所喜欢的事物都是大家觉得“大家闺秀”应该喜欢并擅长的东西。这种思维让她在数学、物理、化学方面遇到了极大地屏障,数学是从小到大最讨厌的科目而且没有之一,只不过米阳深知数学对自己的重要性,于是她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努力让数学维持在一个还算说得通的位置。至于物理,反而没有数学那么艰难,对物理的喜爱可能更多地源于对几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的尊敬,或是对几位为她授课的物理老师的喜爱,不夸张的说,在这些老师眼里,物理的成绩高低从来不影响他们对米阳优秀的定义。但生活永远都是五味杂陈的,化学这只拦路虎,成为了米阳最终文理分科的指向标之一。
米阳的第一位高中化学老师,是一位年过40的女老师。米阳心里甚至从未将其称之为老师。正所谓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位蔡老师可是样样没做好,样样不沾边。高一8班的同学们戏称她为“蔡三步”,主要是因为她的上课步骤永远都分三步走:左脚踏进门后蔑视一眼全班同学,大喊一声“把书拿出来,资料拿出来,今天自学第x章节,20分钟后随机上讲台做题。”;第二步就是把书本扔在讲桌上,熟练地抱着膀子再翘起二郎腿,时不时戏虐的问道“你们学会了吗?没学会还不抓紧时间。”;最后一步则是随机抽中幸运儿上台做题,做对了便自己下台,做不对就得配合她出演。她会用更加趾高气昂的语调说“你们就是笨,早就跟校长说我不应该教你们,我的学生应该是此时此刻4楼的那些孩子,教你们简直是大材小用,对牛弹琴。”,而此时无论是谁站在台上,都得低下头做出一副“恨自己不成钢”的表情。
这一切引发了米阳极大地厌恶感,她对与化学的感情也愈来愈冷漠。她默默决定放弃无谓的学习,用更多的努力来弥补化学成绩的缺失,后来大家也都惊叹于米阳那30分不到的化学和稳稳的班级第一的位次。无论班主任怎么找她谈心,她都以“自己有认真努力,但成绩依旧不理想。”为由向老师解释,但她从未提及任何自己对这位老师的想法,更从未将她的上课步骤公之于众。唯一知道米阳这样做的理由的,可能就是7人帮中的其他小伙伴了。而班里的其他同学更觉得米阳是个女英雄,哪怕丢弃了一个城池,也从未动摇泱泱大国的地位。她原以为自己与蔡三步的生活是两条平行线,直到这天终于相交,这一相交,毫无疑问的引发了一场“世纪之战”。
在高一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后,米阳的化学成绩刷新了历史新低:27分,和班里排名第二的小马同学相差了整整60分,但在总成绩中,米杨依然以微弱的优势保持着第一,除了化学不及格外,她的其他他科目都近乎满分,就连语文也拿到了作文的满分。至于米阳的爸爸妈妈,可能在听取班主任意见后,从内心早认定了女儿将来会选择文科这条路,也对这个晃眼的化学成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这个米阳用心守护、家长老师尽力体谅的平衡,最终还是被打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