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产生策划《大国速度》这套书的想法是在2014年,在我去过北京中国铁道博物馆后产生的。那时我还在某大学出版社工作,在一次去武汉总部开选题会的时候提出了策划的设想。只可惜当时基于种种原因,最后没有成形。
2014年至今又四年多过去。这四年多,每当我走到一个地方,只要当地有涉及铁路的博物馆,或者博物馆里有涉及铁路的资料,我都会去参观搜集资料,以便将来有机会为创作这套书的人提供相关史料,让他完成创作。为此我到过东北,去沈阳蒸汽机车博物馆,了解中东铁路、南满铁路等铁路线。到青岛看过胶济铁路的起点。趁周末的时间到济南,在山东省博物馆旁的宾馆里住下,只为山东省博物馆里残存的那一点点有关胶济铁路的资料,还有济南老火车站。在我看到的资料里,济南老火车站独具特色,是一座难得的艺术宝库,只可惜1992年被政府下令拆除。拆除的原因竟然是不想人们因其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历史。无比可惜,又有多少遗憾,曾阅尽济南开埠百年的济南老火车站,如今已经铅华落尽,只存在历史里。
2016年下半年我到了云南边境,去看了滇越铁路上运行百年的米轨小火车。它经历过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越南独立战争、“文化大革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考验,是世界上运行时间最长的一条铁路。历经百年,如今还留有的残骸也所剩无多。
津浦铁路上的泺口黄河大桥,以及蚌埠铁路大桥都还在用,到如今已被一日千里的京沪高铁线所代替。
有关中国铁路建设发展记载更详细的文献资料大部分毁于十年“文革”,部分幸免于难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也已残缺不全。历史资料残缺无法也无须弥补,现在是在资料残缺的基础上做历史研究。
为收集资料,我去过武汉、上海、青岛、石家庄、昆明、沈阳、哈尔滨、郑州、济南、淄博、兖州、保定……有时候自己也忘了行走在这些城市是为了什么。可能找寻到一点点资料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满足。这种满足,为的是成就一个了解更多中国铁路由来的梦想。就比如书里有关胶济铁路的部分,大部分资料是从青岛、济南这两座城市收集到的,剩余的零星资料是在原胶济铁路沿线的潍坊、淄博等城市找到的。为收集资料,这几年去了不少城市的博物馆,以至于到现在提到博物馆就有一种想进去看看的冲动。
除了到各个城市收集资料之外,在北京的时候我也会去国家图书馆,查找各种有关铁路的资料,一翻就是一天。并利用网络搜索渠道,以佐证甄别所查资料的缺误之处。
有时候在国家图书馆里查到的资料,跟在地方博物馆找到有关同一条铁路的资料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拿不准到底是地方博物馆展示的资料有误,还是在国家图书馆查到的资料有误。比如,对关内外铁路关东路段,有些资料直接称呼关东铁路,但是对关东铁路的由来都无介绍;对一些铁路支线的突然冒出也找不到前因后果,往往它出现一次,以后再无下文。这让人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时候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士来甄别并加以解释。对铁路我非专业人士,不敢妄加评判,更不敢在没有铁路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加工、整理该作品。
后来我认识了在某铁道学院任教的杨红光副教授。杨教授毕业于中国最好的铁道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深耕铁路发展、轨道交通专业,对中国铁路发展有很深的认识。
2017年十一月十八日,因大兴区新建二村的一场火灾,北京展开为期四十天的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专项行动。十一月三十日我在北京清理外地“低端人口”正盛的时间里,蜗居在京西北的一间公寓里,在断水、断电、无暖气的情况下,夜晚靠着一支蜡烛整理完《大国速度》第一册最后部分的资料。与杨教授约好十二月三日在郑州相见,把资料交给他做更精确的专业整理与创作,使本书更系统更完整。那夜,我看了一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北京气温零下八度。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那些拖着行李四处找地方住的人们,零下八度,哪里是家?还有那些等在北京西站、北京站离开北京的人,铁路给了他们回家的勇气,让他们可以一纸火车票回家,有个归途。那夜,我站在阳台上,看着四周的漆黑,吸了一口气,好冷……
1840年,鸦片战争的枪炮声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使近代中国承受了一百多年的屈辱。曾、李、张等人秉持“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洋务运动为起点,在短短三十年内发展起来各种近代化企业与军队: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江南制造总局、北洋舰队等,以及建设铁路:吴淞铁路、唐胥铁路、关内外铁路、津浦铁路、京张铁路……。从1865年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第一条铁路到今天,中国人为着自己的陆地飞行梦,奋斗了一百五十年。到今天有了运营时速三百公里的“和谐号”、测试时速四百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出海展现雄风。回顾历史,我们不会忘记那些付出过努力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中华儿女,也不会忘记帮助过中国发展的外国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我想,这也是我们策划这套书的意义所在。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失与模糊,在整理加工创作这套书时,我们借鉴了专家学者们的观点以作参考,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限于编者与策划者水平,书中难免存在错漏之处,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策划人:白翎
2018年七月三十日于京西北小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