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有注意到乐巧高墙深锁、青灯孤影的寂寞。只有李二公子依然痴心不改地关心着乐巧,找着各种机会接近乐巧,哪怕远远看一眼也是满足。
在给大哥圆坟时,李二公子瞧见乐巧身着孝衣的背影,他发现乐巧瘦了,隔天他悄悄地丢了几包话梅进乐巧的院子,那是乐巧最喜欢吃的零食,一如少年读书时,背着秀才给乐巧送零食的样子。
李老爷大寿时,李二公子抓住机会在众人中与乐巧对视一眼,他觉得乐巧不快乐,隔天,让心腹阿牛借李老夫人的名头给乐巧送去一厚摞女训之类的书,里面夹着好些话本子。
正月十五李老夫人带着乐巧去寺里为李大公子上香安魂时,随身担当护卫的李二公子与乐巧有机会悄悄说上几句话,李二公子表达了自己海枯石烂、山无棱天地合、此心日月可鉴的深情,乐巧泪水涟涟。
凡此种种,三年间两人见面不过十数次,樊笼的囚禁非但没有扼杀二人深种的情根,反而愈加令二人情比金坚。
李老夫人从李二公子坚决不肯相亲等等蛛丝马迹中觉察到二人的私情,一时间如五雷轰顶,她深知事关重大,不敢声张,悄悄告知李老爷。李老爷是个掌控着整个家族的大家长,怎会把这种儿女私情看在眼里,更何况这关系到家族兴衰荣辱,即刻果断雷厉地下了决定:把李二公子派出家门押送货物进京,火速在家为李二公子说媒定亲,下聘纳彩,只等李二公子一回来,就娶妻生子。乐巧被送到祠堂由专人看管,美其名曰为大公子诵经祈福。
李二公子回来了,悄悄地回,悄悄地带走了乐巧。
三天后,李老爷带人抓回二人,本该兴师动众闹得众人皆知的事情,小镇里的人史无前例地达成默契,绝口不谈此事,仿佛从没发生过这件事。
李老爷悄悄地把乐巧藏了起来,告诉李二公子,如果他不成亲,乐巧就活不下去。李二公子四处寻找乐巧,却没找到一丝关于乐巧的踪迹。没办法,李二公子只好如期成亲生子。
一年后,始终不死心的李二公子终于在忠仆阿牛的帮助下寻到乐巧,乐巧却说不出话来。她被拔了舌头,关在祠堂后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里。李二公子心痛得肝胆俱裂,他不敢想像乐巧遭受的非人待遇,那是怎样的疼痛,怎样的绝望。他决定不顾一切带乐巧离开这非人的地狱。就在他准备就绪,即将大功告成之时,他那老实木讷的妻子灵光一闪,把他的反常行为告诉了李老爷。
李老爷震怒。看着三番五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的败家儿子,李老爷失望透顶。此时正逢百年难遇的大旱,李家宣纸因这场大旱导致原料紧缺,眼看对手步步紧逼,要取而代之,李老爷决定让这个浪荡的儿子为这个家尽最后一点绵薄之力,好好回报一下父母的养育之恩。
没过两天,李家传出一惊天动地的消息:李二公子出家了!
正当大家惊讶万分,欲要猜测个准信时,李家又传来消息:李二公子感念时艰,为民乞雨,真出家了!
为此一事,李家保住了皇商这一华丽的金饭碗。
乐巧的日子更加难熬,李老夫人怨恨她克夫淫荡,害得自己两个儿子一个早亡一个出家,所有的毒辣手段一一用在乐巧的身上,乐巧默默承受着,不哭不闹。
一日,乐巧不见了。那看管她的两个仆妇见她半年多来一副木然顺从的样子,便以为她认了命,一时放松警惕,两人一起去打了会牌,结果回来时便不见了人。
此时乐巧正躲在举人老爷家,看着瘦骨伶仃没个人样的女儿,举人老爷终于动了恻隐之心,决定送女儿到乡下先暂避两天,然后再想办法送她到清远寺那里去寻李二公子。然而没等备好车,县太爷便带着官差来到家中。原来乐巧回家的途中被一个镇民看到,联系起前段时间的风言风语,这镇民断定乐巧定是要做下不守妇道之事,这可是关系着镇民们生计的大事,一旦东窗事发,那被减免的三年赋税岂不是要重新收回,说不定还要重罚,越想越可怕,便报了官。在县太爷恩威并施下,举人老爷认清了现实,把乐巧送回了李家。
没过多久,李家传来乐巧以绝食表忠贞的做法,镇民们暗暗猜测着乐巧此举若是成功,能为自己带来几年的减赋奖赏。
没过多久,乐巧为表贞洁绝食身亡。镇民们奔走相告,期待着此事为他们带来的利益。
没人提起乐巧住的那间没有窗户的屋子,也没人提起被钉上木板的门,更没人提起乐巧死后手里抓的一张纸,纸上画着一棵连理松,松下坐着位僧人。这幅画,是李二公子托忠心的仆人阿牛捎给乐巧的,它是乐巧活下去的希望。乐巧死后,这幅画被人不知扔到了哪里,没人在乎这点小事。
人们忙着庆祝。
此事上报朝廷,县令因治下民风纯朴升迁他任,举着一把万民伞意气风发地离开了。举人的儿子小小年纪就被荐为举人,一门父子双举人,被传为佳话。李家门风清烈,赐赏世代皇商的特权。镇民再减免赋税三年。乐巧得到了流芳百世的赞誉和一座敕造的、华美坚固大理石牌坊。
又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