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5年,步入冬季,雨雪丰盈天气格外寒冷。有一人心中澎湃,比谁都要激动,要用心暖化皑皑白雪。
不用猜就是司马炎,同年十二月魏帝曹奂禅让给晋国。
司马炎如期即位,设坛南郊,服衮冕安安稳稳的坐了法驾。身后文武百官拥立至郊外,司马炎下车行礼,叩拜苍穹。
祭礼告终,司马炎还就洛阳宫。坐在太极殿前,受到王公大臣祝贺。经过祖孙三代的努力,心中的一块大石头落了下来。
由晋王登上皇帝位,名号、身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随即颁发诏书大赦天下,国号晋,改元泰始。
尊奉魏帝曹奂为陈留王,居住邺宫。可怜曹奂年纪轻轻不敢逗留,留着眼泪,无可奈何地上殿辞行。
满朝之中皆是见风使舵之辈,没有谁站出来安慰告别。只有太傅司马孚(司马懿的弟弟)拜别故主,亲自上前握着曹奂的手流泪叹息、不能自禁的说到:“臣死的时候,任然是大魏的臣子。”曹奂在临行前感受到了世间的美好。
司马孚和他哥司马懿的性格很不一样,虽然在“高平陵之变”时也曾帮司马懿控制京师,杀害曹爽一党。
但他自司马懿掌控大权之时便逐渐隐退,并没有参与司马氏几次废立魏帝的事件。
当时已经八十多岁,身体不佳,任然对旧主尽臣礼,表明自己的心意,也不愧为朝堂之中的佼佼者。
尊奉司马懿为“宣皇帝”、司马师为“景皇帝”、司马昭为“文皇帝”三人也终于在司马炎时期受到应有的追封。
尊奉张春华(司马懿妻子)为“宣穆皇后”,生母王元姬为皇太后。
王元姬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祖父是颇有名气的王朗,父亲王肃。二人分别担任过曹魏司徒和中领军。需要说明的是诸葛亮骂王朗为罗贯中虚构情节,正史中王朗实为治国良臣。
如此良好的家庭氛围,王元姬八岁时就能诵读《诗经》、《论语》。精通礼仪,非常聪慧,过目成诵。
长大后嫁给司马昭,对公婆竭尽妇道,谦虚谨慎。
上天不可能把所有的美好都偏向于一个人身上,为司马昭生了五个儿子:其中三个不幸早夭,只有长子司马炎、次子司马攸好好活了下来。
司马攸(字大猷),身性温和聪慧有治理才能。少年时期非常爱学习,饱读经籍能写文章,尤其擅长书信。
因而成了当时的模范,能力和威望超越了哥哥司马炎。
祖父司马懿以及父亲司马昭都很器重他,因司马师无子就过继给司马师继嗣。
议立世子时,司马攸为第一顺位。而有人比他运气好太多。
司马炎(字安世),气质与常人不同:头发又黑又长拖到了地上,手垂下来超过膝盖。仅凭外貌,当时的人皆知其非常相。
冥冥之中天注定,一帮他大臣也帮他。
脱团之后的山涛说出了十分重要的话:“废长子立少子,违背礼制,是不吉祥的,国家的安危将由此事决定!”
此时的贾充因之前勇挡曹髦,鼓励成济杀曹魏天子,成就司马氏的夺权大业,已经进爵列侯。
也劝司马昭不宜违礼,还有司徒何曾,尚书令裴秀又同声附和,司马炎得立世子。
人生就是这样,司马攸不能设计,只能面对。
司马炎谥号武皇帝,庙号世祖,史学家称为晋武帝。
晋武帝上位那年,年近三十,正值壮年,大有可为。遗传了母亲王元姬宽厚带人,仁义节俭的品德。
一个好母亲是一切家庭幸福和力量的源泉。
执事官员上言说驾驭牲牛用的青丝断了。
司马炎下诏用青麻绳代替,带头表率不铺张浪费。
太常丞许奇的父亲遭受司马昭刑法而死。朝中议论认为:不应该让许奇接近武帝左右,请求派他做地方官。
武帝却陈诉许奇的才能,提升他做祠部郎,展现了自己的仁义。
武帝坐在龙椅上,看到文武百官分居两侧,威严肃穆很是安心;可想到曹魏土崩瓦解又很担心。
曹魏禅让的时候,孤立无援。平白的让给了江山。自己虽然得国,若使子子孙孙像曹魏那样孤掌难鸣,就走了曹魏的老路,一直在想其弊端,一心想要改革换新。
方法就是大封宗室,宗室就是父亲男性血亲的称呼,通常以皇帝的父亲血统关系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
晋朝皇帝为河内“司马氏”为主,河内从广义上讲指黄河北面的地区,大约相当于现在豫北地区,两晋时期指河内郡(今沁阳)、汲郡(今卫辉)、魏郡(今安阳)。
封皇叔祖司马孚为安平王,司马亮为扶风王,司马骏为汝阳王,司马肜为梁王,司马伦为琅玡王,皇弟司马攸为齐王,还有从伯叔父,堂兄弟等都封官进爵,位列藩王保护晋室。
各王不仅可以格局一方,还可以入朝执政,成为宰辅。
这就很让人想到现在企业中,老总把自己家亲戚都安排在重要岗位,血缘关系最为牢靠。可往往企业中奔溃的一环,都出自自己亲戚。
对于劝司马昭立自己为世子的贾充封为鲁公,裴秀封为钜鹿公,山涛升为大鸿胪。
对于从曹魏时期开始帮助司马氏的一些官员也都加官进爵。
这一切看起来都显得那么“四平八稳”该封的都封,该赏的都赏。司马炎统御群臣,整合权力与兵力。
在司马炎看来只要皇族和群臣同心协力,群臣就能成为皇室的保护伞维护晋朝的统治。
亲戚都信得过,亲戚都是自己人,亲戚都是为皇族着想。
司马炎看似完美的分配,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亲戚们都为晋国出力吗?亲戚们会维护宗室吗?
这一切都待后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