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地形在战斗中的作用和影响,学习研究地形的基本方法,掌握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学会识图和用图。
地形是军事活动的外部条件之一,是对国防、战争、军事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基础。军事地形学是一门关于正确利用地形条件与军事活动的学科。如何利用地形,趋利避害,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始终是地形学研究的目的和方向。
近几年来兴起的定向运动是国防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国防教育开展形式的扩展。
第一节军事地形学的形成与发展
军事地形学是军事上研究和利用地形的一门科学。
地形是地貌和地物的总称,是地球表面自然起伏的形态和分布在地面上人工或自然形成的固定物体的总称。地形是军队行动的外部条件之一,是对战争、国防和军队进行军事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物质基础。
军事地形学是随着战争的产生而出现,跟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的一门军事应用学科。
古代战争以刀矛剑戟、弓弩车马为武器装备,以阵法和谋略为作战指导理论,在战场的选择上强调居高、用隘、扼险等地形的研究和利用。公元前六世纪,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孙武把他对地形利用的规律以“行军篇”和“九地篇”著述于兵法之中,成为不朽的军事地形研究利用的指导理论。公元前七世纪,管仲在《管子·地图篇》中说:“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他把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从现地观察引向室内,在研究手段和方法上开了室内分析判断地形之先河。北宋时期,沈括利用锯末和糨糊(冬季用石蜡)制作局部地区的地形模型,或将地形刻于木板上,以便高级将领更加生动地研究地形。仅在木板上刻制地形模型一举就比西欧同一举措早了近600年。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纪的三幅地图。其中的《驻军图》上标绘有驻军军事情况,这是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军事标图。公元前一世纪,西汉将领李陵出征匈奴时,沿路绘制标明军队行动的地图,这是最早的军事要图。以上事实说明,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军事地形学内容最早的国家。
19世纪线膛武器出现,作战规模不断扩大,要求以军用地形图来判断战场地形利弊和指挥作战,由此导致以识别和利用地形图为目的的军事地形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军事应用学科而诞生。
在战斗中,除了强调单兵对地貌地物(又称地形地物)的隐蔽、掩蔽作用的利用以外,逐渐深入到地形对分队运动、观察、射击、隐蔽等方面的研究和利用。飞机、坦克和远程火炮的出现,则把地形分析研究和利用扩展到伪装、防护、工程构筑、通信和雷达选址、炮兵阵地选择等方面来。地形图不仅是判识战场地形的重要工具,而且是进行作战指挥判断地形利弊、实现地形最佳利用的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工具。在战术层次中,地形研究的内容更加完善和成熟。
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战争,以高技术武器和装备系统为作战武器和手段,以全维作战为作战理论。此时,对地形的研究和利用不是降低了,而是更为广泛而深刻了。美军1993年版《作战纲要》指出,由地理、地形、气象和基础设施四大要素所构成的作战环境的物质因素,其“综合威力是无穷大的”,“指挥官必须具有识别地形的能力……成功的指挥官要懂得地形及其如何影响作战”。在未来战争的战争规模更加扩大,前线后方以及战争与非战争行动和军民界限日趋模糊的情况下,从战役乃至战略的高度研究地形的利弊,成为军事地形学必须涉及和研究的问题。围绕着高技术条件下战役地形研究的深入和发展,军事地形学必将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更加充实和完善。
第二节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
只要人类的活动在地球上,地形就对人类活动构成制约与影响。作为人类社会特殊活动的战争行动也不能例外。
不同地形有着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地形特点对作战行动会有着不同利弊影响。认识并分析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制约或影响规律,是军事地形学的重要任务。为此,首先要了解地形的类型、地形有哪些特性,进而才能认识并利用地形。
地形对作战行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作为最基础的专业战斗技术保障来说,应从地形基本作战特性上去研究,即从地形对部队和保障分队的机动、观察、射击、隐蔽、伪装、工程构筑、通信、防护和组织指挥及后勤保障等方面去分析地形的影响。
一、平原地形
平原地形一般是指海拔高度在200米以下、坡度在15°以内的宽广低平的地面,常简称平原。
平原地形地面平坦宽阔,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有利,经营开发历史悠久,人烟稠密,交通发达,物产丰富,水源丰沛,耕地面积多。这种地形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和大兵团作战,利于遂行高技术专业技术保障;利于军队组织指挥和协同;便于部队和物资装备的前输后送;有利于部队的物资筹措、集结和疏散;易于动员人力、物力、财力和高技术力量支援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可利用大居民地掩护其军事行动。但我国南方平原水网稻田地形,不利于机械化重型装备的部队行动,宜于轻型部队机动作战。从战术意义上说,不利于隐蔽;无地质结构好的高地可供筑城,难以形成坚固的防御阵地;城市化的发展及城市的战略或战役价值,使城市作战不可避免;一年四季中,冬春季节展望良好,视界、射界开阔,不利于隐蔽和伪装,夏秋季节,北方高秆作物繁茂,便于隐蔽伪装,视界、射界受到限制;便于设置通信台(站)和通信枢纽;水源充足,便于组织实施核、化学和生物武器防护和洗消,但城市及其附近易于产生二次杀伤的目标多,增大了防护力量的投入。
二、丘陵地形
丘陵地形是坡度比较缓和、高差一般在200米以内、丘体布局零散、没有明显脉络的起伏地。
丘陵地形的坡度通常较缓和,相对高差不大,利于部队机动;丘陵地形宜农、宜林,经济比较发达;便于物资筹集;我国三大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丘陵(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同处于第三阶梯上,平丘相间,许多交通网连接各大中城市,交通发达;便于前后输送;丘体错落,便于选择指挥所,构筑阵地,便于设置通信台(站);丘陵地形便于构筑工事,除黄土丘陵地形外,地质条件好,工事的抗毁力强;许多丘陵地上覆盖有森林,隐蔽条件好,未覆盖植被的丘陵,视界、射界好;一般丘陵地水源较丰富,有利于部队“三防”的组织实施。
三、山地地形
山地是指地表起伏显著、坡度较陡、高差超过200米的隆起起伏地。
山地坡陡谷深,起伏连绵,多绝壁悬崖;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居民地稀少且多沿河谷分布,大而密集分布的居民少;道路网不发达,主要干线公路较平原、丘陵地形上的少且等级低,公路的坡度和方向变化大。所以山地影响部队机动,尤其影响高技术装备和重型武器装备的机动;有森林覆盖的山地影响部队观察、射击,但有利于部队和武器装备的隐蔽和伪装,没有植物覆盖的山地便于观察、制高和控制,但不便于部队的隐蔽;山地便于构筑工事和选择阵地,但常常会有观察、射击死角;山地便于选择和开辟指(观)所,便于选择通信台(站);山地不便于后勤物资的输送,但便于修建洞库,隐蔽配置,做到预储备;无论是光秃型山地还是山岳丛林地,对核、化学和生物武器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容易滞留毒剂,缺水的山地洗消困难;山地利于扼险固守、重点设防,同时,也便于进攻者隐蔽接敌,实施穿插、迂回、包围。
四、特殊地形
(一)城市化地形
城市化地形是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城市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相继加速发展而出现的概念。其特点是人工地物在天然地形上不断扩展和利用土地方式的改变。
作为平原、丘陵地形上迅速发展的城市化地形,在未来战争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城市建筑物密集,楼房和高层建筑群林立;城市管理严格有序,集中了权力和人力、物力、财力;城市往往是资源、物资和商品的集散地;城市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发达,科技力量雄厚,技术设备先进且较集中,战时组织技术力量和调用技术设备方便;城市生产生活保障、供应系统健全,便于战时提供有关服务;城市通信和交通事业发达,便于战时组织和自控区内的机动;城市建筑物突升突降,便于分层组织火力网;城市外围高层建筑有着较好的制高作用,可以控制城市外围、近郊以及过境道路之出入口和一定的路段;城市视射程急剧缩短且视界、射界受限;城市战斗发生后,可逐门逐房狙击,层层设防,无论进攻还是防御,兵力需要大增,支援比较困难;现代化城市的集中供气、供热、供电、供水等供给方式,战时极易遭到破坏,瘫痪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城市中及郊区的储油储气罐、化学、生物直至核能工厂在战火中极易产生二次杀伤;战火破坏建筑物,容易形成通道阻塞,影响市内机动作战等。
在古代,《孙子兵法·谋攻篇》就有“故上兵伐谋……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结论。美军野战条令《城市居民地作战》中也说:“只有在必要时才实施城市居民地作战。”由此看出,未来城市居民地作战既不可避免,又不同于一般阵地之攻防作战。
(二)沙漠与戈壁地形
沙漠是地表面为大量流沙覆盖,广泛分布各种形态的沙丘的一种荒漠。戈壁是指地表为砾石及粗沙所覆盖的硬土层。
作为广布于我国北部的沙漠、戈壁地形,对作战行动构成一种特殊的影响。这种干燥区的主要特点是:雨量稀少,降雨集中;蒸发强烈,极度干旱;温度剧变,温差悬殊;气流活跃,风暴频繁;植被稀少,地表裸露。但这种干燥地区也有少量的绿洲,成为放牧地和居民点。
这种地形在无风时,视界、射界良好,但伪装、隐蔽及防护困难;沙漠地区地物稀少,判定方向困难;土质松散,对车辆、装备磨损巨大;在缺乏导向仪器器材的情况下,部队机动比较困难,但通过海湾战争,美军认为:“各种类型的部队都可以在沙漠地区作战。装甲、机械化和航空兵部队特别适于进行沙漠作战。”沙漠环境和气候容易引起人员的身体衰弱和精神疲劳、感觉迟钝;沙漠地区宿营、补给困难,由于缺水,生活、机械用水和洗消用水非常困难;为保障在这种地形上作战,对后勤保障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提前打井和战时供水是后勤的繁重任务。
(三)岛屿和海岸地形
岛屿是散布在海洋、江河或湖泊、大型水库中的陆地。面积大者称岛,小者称屿。
岛屿四面环水,面积大小不等。大陆岛和火山岛一般为山地,坡度陡峻,岸线弯曲、陡峭,滩地狭窄,除了较大的大陆岛以外,一般岛上淡水缺乏,居民稀少,缺乏有计划的道路和码头,岛上植被较少,气象水文变化比较复杂,夏季受热带气旋威胁及影响较大。
岛屿对作战行动的影响取决于岛屿的位置、分布形态、自身形状、大小、岛上的地形以及港湾、交通和给水条件等。一般来说,岛屿利于防御,不利于进攻。根据岛屿分布的特点,近海岛屿是捍卫大陆的门户和天然屏障,是国防的前哨;我国南海诸岛是太平洋至印度洋的出入通道,地位重要,海洋资源丰富,对国防和国民经济都有重要的意义。除台湾、海南岛等大岛以外,其余岛屿坡陡滩狭,不便舰船停靠,登陆困难;岛上乔木植被稀少,隐蔽伪装条件差,难以完全避免现代之技术侦察;岛屿突出于海面,视界与射界条件好;岛上交通条件不足,重型装备上岛困难,机动条件较差;除珊瑚岛礁以外,岛上岩层条件适于构筑工事;不少岛上缺乏淡水,生存和机械用水以及防护的洗消用水困难;海上岛屿间以船艇相联系,以三军作战相协同,指挥难度增大;航渡时,战斗队形无以隐蔽和伪装,易于暴露作战企图;岛上物资筹措困难,岛外物资运送和补给困难较大。
海岸是海水面与陆地相接触的滨海地带,也有解释为邻接海洋边缘的陆地。陆地和海洋的分界线称为海岸线。
海岸对作战行动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岸滩及近海水文变化对登陆兵抢滩登陆的影响。其中:
岩岸,水深岸坡陡峭,岩石嶙峋,如不控制港口码头,很难登岸,既易受到岸上炮火打击,又不便迅速展开隐蔽。但便于岸上组织交叉火网,控制登陆地域。
泥岸,岸滩为淤泥,岸坡虽然平缓,但如泥过深,也不便抢滩迅速上陆,泥岸在涨落潮期间,滩宽变化大,增大了冲击距离,暴露被杀伤几率增大。
沙岸,底质平缓且较泥质滩为硬,尽管受涨落潮的影响,滩宽变化也大,如选择岸坡与舰船的龙骨坡度相近,则靠岸平稳,易于抢滩登陆,利于重装备登岸。
生物岸,由于喜水植被的影响,不宜作为登陆场,但防御一方可以利用植被隐蔽、掩蔽自己的行动。
港湾是舰船抛锚、停靠、补充给养、装卸物资之处,是海军作战的依托,是敌我双方争夺的主要目标。海岸突出部、沿岸高地和近岸岛屿是防御的重点。
第三节地形图的符号与识别
一、地图的概念
地图是了解分析世界地理形势、政区划分、经济资源、人口分布、国际交往、历史演绎等的工具。地形图是战场环境判断、作战方案评价、作战指挥等的工具和中介。军事地形学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地形图这一中介的发展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