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国家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国内需求增长继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世界经济变化的不利影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六)地区大国不断壮大
印度、巴西、南非等地区大国幅员辽阔,近年来经济持续强劲发展,外交空前活跃,努力争当联合国安理会新的常任理事国。它们的快速崛起不但加强了其在相关地区的龙头地位,而且将促进世界战略力量的调整和重组,因而它们成为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七)区域一体化组织蓬勃发展
经济是基础,发展水平不同也决定了不同国家在国内政治及国际事务中采取不同的立场。发展中国家间发展不平衡,利益各异。因此,由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的国家和地区组成的地区性组织兴起,活动积极,联合自强趋势增强。
广大中小国家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有效地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提升本国的国际地位,在致力于自身发展的同时,强化了联合自强、走区域一体化道路的势头。除了区域组织不断发展外,大区域一体化组织也在形成和加强。除欧盟、东盟外,近年还涌现出非洲联盟和南美洲联盟。
从长远看,美国的霸权主义战略和单极世界的目标,必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不可能得逞,多极化势头无法阻挡。除了美国外,当今世界各国都主张多极化。就是在美国内部,也有相当多的战略家逐渐意识到单极世界的目标很难实现。此外,虽然与多强之中任何一方的单独力量对比起来,美国的力量明显地高出一筹,而且这种势头还将保持较长时间,但是,与多强的整体力量对比起来,美国的力量已呈现相对下降趋势。以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例,1970年,美国曾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38%,而2012年则占19%左右。另外,中国和第三世界的一些大国总体实力也正处在上升阶段。印度、巴西等国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加入到多强的行列。
二、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趋势
(一)和平与发展在前进中面临挑战
当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和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招致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和抵制。广大发展中国家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希望在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尽快发展本国的经济,主张对话,避免对抗。因此,总的看来,国际形势继续趋向缓和,维护和平与稳定的力量继续增长,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要求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是,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却仍面临重大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领土、民族、宗教、资源等因素引发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连绵不断。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发展中国家仍有亿万人民处于贫困状态。特别是美国倚仗自己在经济、军事、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极力鼓吹奉行“新干涉主义”、“单边主义”,干涉别国内政,推行新的“炮舰政策”,先后发动了科索沃、伊拉克等局部战争,导致某些地区的局势长期动荡,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某些局部地区固有的********、宗教对立、领土争端、资源纠纷等依然存在,有些矛盾甚至有激化的趋势。另外,因南北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的某些社会****、恐怖活动、毒品走私趋向“全球化”等,均成为当今世界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战略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发生深刻变化
经济全球化是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它正在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带来人类社会关系的重大变迁。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在经济领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既促进了共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因素。经济全球化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产品、资源、资金、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国与国之间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利益格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互动效应日趋增强。但各国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相互依存关系又是不均衡、不对称和不平等的,由此导致全球范围内的各种矛盾凸显。一是霸权与反霸权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二是南北矛盾突出,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和更大的风险;三是激化了********;四是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
(三)世界力量分化组合加剧,使单极与多极之争更趋激烈
单极与多极矛盾的实质是美国霸权主义同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具有对抗性特征。但在当代历史条件下,这一矛盾可以通过“软竞争”的方式,即通过和平竞赛与外交上“合纵连横”的政策、策略来缓和。“多极化”与“一超”的矛盾将成为21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也是许多大国的共识。但是,目前处于强势的美国竭力否定并坚决阻挠多极化发展,理论上鼓吹并宣扬“单极稳定论”;政治外交上以“恐”画线,借大国合作反恐,以单边主义谋霸;军事上公然违反国际法,悍然发动了伊拉克战争,对现有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安全机制构成了严重挑战。与此同时,美国借反恐为名,挺进中亚,增强了对欧亚大陆的地缘战略优势;加强了西太平洋的战略部署,围堵和遏制其他大国的崛起。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强大优势,利用反恐这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紧打造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但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美国致力维护其霸权地位与其他国家争取和平共处的斗争也一直没有停止,其他大国尽管原则上认同并支持美国反恐,但对美国诉诸武力、“先发制人”等单边主义行径和谋霸企图也不无戒备和抵制,围绕“失败国家论”、“邪恶轴心论”及如何判定和消除恐怖主义根源等问题,我国与法、德、俄等国公开在理论上质疑、政策上抵制,借助联合国等多边外交舞台,与美国单边主义周旋。可以预见,制衡美国“一超”的力量将越来越强大并且趋于自发联合,特别是欧盟和其他大国将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一超”与“多极化”的斗争将长期存在,目前,霸权主义占上风,但某些大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加快自身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进程将不可避免地加快,这种斗争将日趋激烈。
第三节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国防建设
国家周边安全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周边的安全状况和态势,包括与相邻国家的矛盾冲突、边界纠纷,军事渗透、颠覆甚至入侵等情况。它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
一、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历史演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安全环境随着国际政治和战略格局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经历了六个历史发展时期。
(一)20世纪50年代的联合苏联对抗美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兴。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后,我国面临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苏联和美国各自为首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国际形势动荡不安,战争的危险依然形势严峻,美国对我国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美国在派遣第七舰队到台湾海峡,武装支持逃往台湾的******和国民党残余势力妄图反攻大陆的同时,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出兵朝鲜,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为了保卫新中国,防止美国入侵,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创造有利于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外部环境,中央和毛主席制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与苏联签署了友好条约,建立了战略安全关系,共同对抗美国。当时,周边安全环境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来自东南沿海,既要打破美国对我国采取的全面封锁,又要防止******反攻大陆。随着中苏关系的稳定与发展,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获得了有利于进行经济建设的周边安全环境。
(二)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中期的对抗美国、防御苏联时期
20世纪60年代以后,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冷战”时期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立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我国与美国、前苏联的关系也发生重大的变化。赫鲁晓夫及其继任者,推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导致中苏两党关系破裂和恶化,前苏联对我国施加政治、经济、军事压力,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对我国北部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随后,美国在与前苏联争夺世界霸权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侵越战争失败以后,进行战略调整,采取利用我国牵制苏联的策略。在这一时期中,中国所面临的周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北部有前苏联的军事威胁,东部面临美国的间接威胁,南部和西部也不稳定,是建国以来周边安全环境最恶劣的时期。面对这种严峻的国际和周边安全形势,根据毛主席提出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战略论断,中央先后作出建设大小三线、搞“山、散、洞”的决定,贯彻“全民皆兵”思想,“大办民兵师”,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等决策,我国的军事战略方针从“北顶南放”调整为“诱敌深入”。这一时期我国在尖端武器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两弹一星”相继发射成功,组建了第二炮兵部队,使我国开始拥有战略核威慑力量,增强了抵抗外敌入侵、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军事实力。根据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特别是维护我国安全,打击苏美霸权主义的政治和战略需要,我军先后进行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援越抗美作战、珍宝岛自卫反击作战、收复西沙群岛作战等,进一步巩固了国防,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周边安全环境,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三)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前期的重点防御前苏联时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前苏联与美国两霸既对抗又对话,面对世界和平力量有所增长的趋势,双方都不敢冒险发动新世界大战,都试图通过操纵局部地区安全热点和冲突加紧进行地区争夺。在两霸对立的“冷战”时期,对我国安全构成主要威胁的仍然是前苏联。在这一时期,随着中国加入联合国,重进国际社会,开始进行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综合国力得到增强,特别是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前苏联和华沙条约的成员国的对华政策有所调整。我军也适时对战略方针进行了调整,制定“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该方针标志着我国抗击大规模侵略战争的理论更加成熟和完善,重点是防御前苏联,积极改善与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使中国迎来了周边安全环境发生重要变化的新时期,为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周边安全环境。
(四)20世纪80年代后半段的新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后,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国际战略格局酝酿着巨大的变化,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随着我国与亚太地区主要国家的关系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中苏关系得到了改善,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得到减缓,中国安全面临多元化的威胁,东南沿海方向的威胁逐渐突显出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成为我们的重要政治任务和战略选择。基于对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但局部动荡依然存在的科学判断,1985年举行的军委扩大会议,对世界政治形势和战略格局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在20世纪不爆发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但局部战争却是不可避免的,做出了我国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从过去的“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变到相对和平时期建设的轨道上来的正确决策。会议强调要充分利用20世纪末期世界大战难以爆发的和平环境,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前提之下,抓住机遇,全面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军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自卫能力。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周边安全环境与以往相比,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利于我国加快推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新形势时期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自“二战”结束以来最重要的变化。“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加紧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尽管美国对我国实施战略遏制,但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综合国力得到迅速增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与发展,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冷战”结束以后,中国周边不再面临重大的军事威胁,这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的重要标志,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将会继续发生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