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瑗周围也有为数不少的女生抱着如今已不算是另类的“谈婚论嫁”理论,就是一边等待着有朝一日幸运地同适合自己的那个人相遇,一边也越来越明确适合自己的大概是怎样的人。于此同时,自己也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以及自己的理想爱人。“合适”基于现实考量,“理想爱人”则是精神追求,现实中完美符合内心理想模型的对象基本不存在,所以对于这种“理想”只能尽量自我满足、自给自足——梦想中希望“理想爱人”能拥有的,自己努力拥有,希望“理想爱人”能给与自己的,自己也能尽量给与自己。当然,即便不能完全实现,这个“小目标”也可以作为人生前进的动力之一,更是精神生活的点缀。
辛瑗确实也曾设想,若自己是男性,是否愿意和自己这样的女性互为伴侣;反之,自己是否愿意和自己这样心性的男性结婚?曾经年少时候这样自问或许不会,因为不够自信,如今心境变化,在生活的历练中增添了一份自知之明和从容自若,两者的答案自然都是肯定的——这种搭配简直就是自己爱自己么,二人彼此相似的这种情况也就是精神思想、情感心理、生活习惯十分契合,或许连矛盾都极少发生。过去的所谓“门当户对”,估计也是如此吧,门当户对最大程度保证夫妇“共性”多一些,如此一来矛盾会相应减少。年纪尚轻必然不够成熟理智的人在恋爱初期智商掉线,冲动鲁莽可能招致后悔;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若是父母明智有能力,他们更懂得怎样的人适合子女,就慧眼识人的能力来说,这类父母的社会经验阅历比子女的段位高出太多,不听智慧良善“老人言”,或者听了不反思、消化和灵活运用,难保不吃亏遭罪和受苦。辛瑗以前也觉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太束缚个人婚恋自由,现在觉得睿智又深爱自己的父母是可信赖的,日后也是需要经过父母好好给把关的。辛瑗也知道,世上难以遇见内涵高度相似的异性灵魂,日后若有男友,日常相处难免有矛盾,但是她可不会为了对方改变自己,只能是双方沟通协商,而且都做出适度的调整。
辛瑗还听过一个自己认为比较有意思的言论,一次和一些在本市的大学校友聚餐,都是女生,日常见面不多,因此酒过几巡,大家开始畅所欲言。一位比较有恋爱经验、至少肯定比辛瑗有经验的女生讲到,经过几段恋情中的一系列磨合,自己逐渐摆脱了对“情绪价值”的诉求,两人相处的新鲜感一过,两人逐渐对情感关系懒散怠慢起来,较之起初心理必定存在落差,状态不佳态度不好;如果跟对方索要“情绪价值”令人厌烦,对方要求自己而自己付出也累;后来反思,是什么冲淡彼此情感浓度,主要是时间、还有双方都爱享受情感却不付出和维护关系。
于是她就决定调整方式,对待情感关系顺其自然,不再过分关注和用力过猛,更重视工作,争取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规划,业余学习进修,增进能力,毕竟这些才真正对人生有意义、有益处。处理情感关系保持节制、限量支出,毕竟充满新鲜感、好奇心的“情感蜜月期”是有时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