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三戒
5—44正青智者问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步石答:请问:民主自由的美国有禁书制度吗?石不知道有没有,假设有,那么我们怎么学怎么理解怎么用?
君子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1)“少之时”是什么时?是少年吗?如果是,那么这个“君子”的概念和我们心目中同还是不同了?
(2)血气方刚之时,能力最强,还戒不戒色?所以,孔子所讲的君子的含义并不是那么确定的。我们也不能在阅读论语之时将“好的”都送给“君子”,将“坏的”都加在“小人”头上,你说呢?对于这个“戒”字,我们联想到“戒骄戒躁”、“戒律”、“斋戒”、“戒色”等,基本上都是通过“戒”达到“没有”的意思。那么这是孔子的意思吗?而这个“色”字,在论语中是什么意思?是一个意思吗?这是我们阅读论语必须注意的。在这里,“色”是指“女色”,指“性”,是个假设,因为我们并没有论证而是做了成见的附属品。
假设“色”指“性”,猜测“少之时”是刚有性行为能力之时的少年。而“戒”是指“戒心”、“谨防破坏身心”、“最好没有”,那么他的话可以与现代接规是吧?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都并没有成熟,接触性是有害的。我们现代就是这么处理的。这是基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道德伦理。孔子是怎么知道的呢?我很好奇,但无从考证。论语为什么要记载南子这一章?
但我知道,中原地区在久远的远古社会就已经知道杜绝近亲结婚了,姓的出现的动因是什么有哪些?防止近亲结婚是不是原因之一?没有理由排除。以石看,论语记载南子这一章,其作者的用意有三:
(1)当时社会是何等的情形,这种情形叫已经进化到男女之间已经非常严格了。已经有非常严格的规范了。“严格”是他要说明的。不要以为他们还象原始人那样随便的!
(2)说明孔子的学说有的时候并不能自圆其说啊!所以搞得他赌咒发誓起来了。而这种下级方法是理论家不作兴用的。
(3)证明男女之情旺盛的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证明了男女之间是必要道德规范的约束的,这就是它里面的逻辑。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隐隐约约的异性情有益的情。呵呵,中国社会文明太早,以至于成为停滞不前的证据了。思考不一定要逻辑,但说理还是最好需要逻辑的,要么利用共识,但共识有时是靠不住的。想不想进入评论孔子是否应该见南子和猜测相会的内容?前者无可厚非,而后者就进入不道德的境地了。如果问:可以对本章展开那文学想象的翅膀吗?石的答案是不。石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已经将论语作为道德伦理的哲学经典,只可以对它进行哲学的逻辑分析,可以一直分析到蛹化作那美丽的蝴蝶。但是!如果你放任单纯的文学思想的翅膀,你就可能堕落为亵渎者!所以,几千年了,没有出现这方面的聪明人。很难作为啊!
换一换:杨贵妃会李白,怎么样?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展开你那文学想象的翅膀了!并希望尽快看到你的大作!
经过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戒其实就是高度重视而有警惕与把握度数的意思。特别是老而戒得,很有意思!老了,对这个“得”要看得开啊,也不是不得了,但对其要有高度的觉悟了。
具体理解:
少年之时,已经接近花花世界,但无经验,要防止因此丧失斗志与进取心。
壮年之时,驰骋世界,无往不胜而易生豪情,要防止骄狂而好斗。
老年了,要觉悟这个“得”字。
我们不应该将色理解为性,至多地,性是色的内含之一而不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