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总希望父辈理解自己,但是他们往往不理解父辈。父辈痛不痛苦?同样痛苦。创始人希望二代理解他,理解他创业的艰辛,理解他的难处,理解他对家族的情感、对事业的情感、对员工的情感、对社会的情感。怎么理解?就是前文说的,一代创始人要早规划早培养,引导二代了解家族的企业和整个产业,引导二代从小建立管理思维。但凡成功的接班人,对一代创始人的理解是相对客观和深刻的。而且二代接班管理企业几年之后,自己有了亲身的体验,一般都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不容易。
2006年我去方太拜访茅理翔先生,在参观企业图片展的时候,企业文化负责人向我介绍,曾经有人赞扬茅忠群,说茅总比父亲还要厉害。结果茅忠群说你们错了,父亲比我高明比我厉害,他能够让我接他的班,这本身就表明他有好眼光,我的成功恰恰证明父亲更成功……这就是成功的接班人与成功的创始人的关系,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成功的接班人往往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对于创始人,他们是从更高层面去理解的:为什么上一代会选择你,他们一定比你高明。
应咏志:没丢祖辈的脸
《中外管理》:回来后,你在公司的第一个岗位是什么?
应咏志(天行集团总经理):回来后就直接进企业,那时候父亲意见是很明确的:回来了就交给你。职位挂的是总经理,但是第一年是从基层做起的,因为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回来后就是学流程、学怎么和人沟通、怎么跟员工沟通、怎么和客户沟通。因为中国管理和日本管理是有很大区别的,也因为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很多工作没法做。日本人在这方面素质很高,中国人还不行,需要施高压下面的人才动,你跟他们好好讲,他们反而还不睬你。企业里还有一些老员工,甚至老资格、老油条,要用一种新思路、新观念去引导,使他们符合新的要求。
《中外管理》:你看到员工的那些问题,你跟父亲说了吗?你让我进企业,我是肯定要作转变的。
应咏志:我父亲他不管,他很放手的,我父亲这个人很超脱,思想观点和一般的企业家不一样。
《中外管理》:你父亲年龄也不大,为什么这么着急放手呢?
应咏志:他的思路很清楚。我们在永康外的资产总共有19个亿,他现在主要的精力就是放在外面,还有业务要管理。父亲在外面跑主要是投资,金融和实业都有一点点,在外面看、探,如果有好的项目就回来和我们讲,探讨有什么东西可以去投资,站在我们年轻人的角度上也给一些意见。我就留在永康。一开始他把一个大摊子交给我,我接不下,也接不动。毕竟人的能力有限,不管我能力有多强,一开始不可能把整个企业接下来,只能一部分一部分这样慢慢来。我们的业务现在横跨东部和西部。
《中外管理》:当初是什么事情影响你,让你回来接父亲的班?
应咏志:其实这个也是很偶然的。当时在外面读书,也没什么压力,半工半读。父亲只提供学费,生活费全是自己打工挣的。打工的话是干服务业,去超市打工。我真正成长起来就是在日本的那几年。在日本让我改变了很多,原先很多想不通的事情想通了,比如说跟人沟通、为人处事、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国外碰钉子是很正常的,在家里的话呼风唤雨什么都有,但是出去的话什么东西都没有,都得靠自己。换位思考下感觉就不一样了,想通了很多事情,也看明白了很多道理,为回来接班打下了很多基础。
《中外管理》:你觉得父辈这一代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
应咏志:在为人处事方面大方、大气,能服众。大家服他。
《中外管理》:父亲在经商的时候有没有跟你说到权谋这些东西?
应咏志:父亲更多的是讲经验,就是从他自己眼睛里面看到的,亲身感悟出来的东西。父亲常教导我在社会上应该注意什么,比如为人处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个人的姿态等等。做人尽量低调些,但是赚钱要高调,这也是父亲教我的。
《中外管理》:父亲具体会不会跟你说,该怎么着怎么着的?
应咏志:不会,他都是跟我谈一些原则性的东西,细的东西只能自己去感悟。学校里面学的主要就是知识,还有一个就是品格培养。进入社会之后,在父辈的影响下能更快感悟到一些东西。
永康的少帅成功样本很多,然而并非千人一面,而是个性分明。应咏志是其中一个,也是接班以后对父辈的产业和理念能够达成很好理解的一个。这种理解一方面是因为一代创始人有意识的培养,敢于并善于放手让二代去实践;另一方面是应咏志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帮助了他,用应咏志自己的话说,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这样,在进入家族企业以后,应咏志就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对企业形成认同,成功接班是水到渠成的事。
第二,对家族产业不够了解
除了理解创始人,接班人还要对家族企业所在的行业形成全面的了解。父辈为什么干这个产业而没干那个产业?为什么选择了这个行业没选择那个行业?很多时候,创始人想让二代接班,但是二代认为父辈的这个产业根本不适合自己,不想接这个班。这是一种很尴尬的局面。实践观察发现,在产业认识问题上一旦产生分歧,很多创始人就不会轻易地把班交给二代。一代创始人会认为:因为你缺少认同,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害怕你接班之后,战略会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对企业未来发展产生危害。
这10年来中国很多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出现成本上升、竞争激烈、转型困难等各种问题,这些产业中一些企业的传承也遇到了很多麻烦。二代在接班之前,都会考虑自己将来接受的这个行业或者产业的前景,也会顾及到自己的兴趣,这让很多接班人更愿意进入一些新兴行业,更轻松,又能挣更多钱,通过与父辈不同的创业方式,实现个人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很多接班人的思考与选择,让一代创始人很难接受,也表现出极大的担忧。一次我参加一个小型企业家座谈会,会上遇到一个家族企业二代,他已经担任企业副总经理,但是他并不愿意接这个传统产业的班,他认为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替父亲分忧。他说自己真正想做的不是这个产业,而是物流业,但出于资本不足并且还无法取得父亲足够信任等原因,他没能按自己的意愿创业。现在的局面对他来讲是痛苦的,对一代创始人来讲也是痛苦的。因为创始人对从打拼开始就进入的产业,有着很深的感情,积累了很多资源,推倒重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接班人来说,他们应该认识到,当创始人已经在这个产业中取得很大发展的时候,开始一个全新的产业,可能性有多大,必要性有多大?如果是为了企业发展的需要而去开辟一个新的领域当然皆大欢喜,但是如果知道不可能了,为什么不学着“干一行,爱一行”呢?通过对这个产业的接触和了解,通过与创始人的交流,真正领会到这个行业的乐趣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阮伟祥:产业传承,技术创新
2007年,对浙江龙盛而言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阮伟祥正式从父亲阮水龙手中接任公司董事长。从此,浙江龙盛进入了“阮伟祥时代”。
浙江龙盛隶属的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是国内染料行业的龙头,业务横跨化工、钢铁、房地产三大领域,其创始人阮水龙人称“老龙王”。在阮水龙的苦心经营下,1992年龙盛的染料助剂年销售额已近1亿元,在国内获得“染料助剂大王”的美誉。1993年,阮水龙再向染料领域延伸业务,投资3000万元生产分散染料,却由于产品品位较低,质量不稳定而销售不畅。阮水龙为此颇为忧心。
阮伟祥接班应该算是“受命于危难之际”。阮伟祥以技术研发的卓著成效奠定继任优势,以围绕主业创新引领企业完成技术转型,最后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了家族企业的壮大。阮伟祥的接班过程可视为中国家族企业第二代成功接班的典范。
阮伟祥是阮水龙的二儿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争强好胜,非常像父亲,甚得“老龙王”青睐。阮伟祥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93年,顺利考完托福的他本打算赴美留学,但面对父亲“能不能回老家来干”的希望,面对企业正面临的转型困境,阮伟祥觉得作为唯一技术出身的家族成员,自己责无旁贷。于是当年底,他进入浙江龙盛担任总工程师,这同国内其他接班人进入家族企业时从事管理工作的模式截然不同。这种差异也决定了阮伟祥给企业注入的活力是来源于技术方面的。为使龙盛实现助剂向染料的战略转型,阮伟祥将深厚的理论功底融入家族企业的实践战场,把科研基地从大学的实验室搬到了企业车间。他全身心投入到分散染料的技术攻关中,花了半年多时间,解决了钙镁离子含量等难题,研发的产品获得了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在完成“助剂”向“染料”的转型后,在阮伟祥的带领下,龙盛又实现了“染料”向“中间体”再向“精细化工”的转型,谱写了技术转型三部曲。
1999年起,其分散染料产值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间体间苯二胺的国内市场份额达到70%80%,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活性染料市场份额居国内第二,酸性染料和减水剂处于国内前列,且主导产品的毛利率都比较高,其龙头地位多年来非常稳固。2003年8月,浙江龙盛在国内染料企业中率先上市。从1993年阮伟祥担任工程师到2007年正式接手企业,浙江龙盛的国家专利申请数长期位居行业首位。尤其是2004—2007年,龙胜申请专利97项,数量是最大竞争对手浙江闰土的2倍,其中,以阮伟祥为发明人申报成功的专利就占了81项。
阮伟祥创新的脚步没有停止。2007年阮伟祥继任龙盛董事长以后,开始重新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将国际化作为未来战略发展的主导方向,通过合资、并购等方式在全球拓展与染料相关的精细化工业务,预期将龙胜打造成为“世界级专用化学品生产服务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