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将书稿发给经济学家钟朋荣和中山大学教授储小平两位序作者的同时,我附上了自己写这本书的动机——写作本书是基于一种情结。一方面是因为,我了解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普遍看法存在很大差异。我看到大多数家族企业的二代很有想法,很有作为,只是父辈还不太理解他们,不太信任他们;但是在媒体上我获得的却更多是关于富二代的负面消息,对富二代这个群体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我不知道到底是媒体缺乏对于优秀富二代的报道,还是这个社会对负面消息更感兴趣。总之,我认为,这都是一种不公平。另一方面,从近年来几个地方政府发布的数据看,希望二代接班的一代创始人占了85%以上,但只有30%左右的二代愿意接班,能否接班还是个问号。
因此,写这本书,我觉得非常必要,其意义在于:在为富二代这个群体正名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醒一代,提醒二代,为了家族,为了企业,为了社会,承担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实现家业长青。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和方法,我在清华、北大、华工、华科、上海交大等近十所大学及地方工商联举办的培训班和论坛上都讲过,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我想,把这些观点和方法总结出来,写成一本书,对于正在接班或将要接班的家族企业会有一些启示和指导作用。我的想法得到了两位学者的支持,他们欣然提笔为本书作序,更让我感到振奋。
经多次讨论,本书最终定名为《家业长青——将富二代打造成少帅》。这里面所讲的“家”并不局限于家族或者企业这个“小家”,还包括社会这个“大家”。企业从家业传承,到家业长青,不仅是家族责任、企业责任,也是社会责任。企业源于“小家”,兴盛于“大家”,造福于“大家”,这是家业长青的本质。我提出的将富二代打造成少帅,实现家业有效传承,是一种最经济、最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相信企业通过少帅的继承,也一定会与时俱进,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最终成为“大家”的企业。我坚定地认为:家族企业兴,****富;民富,则国强。
我是三年前产生写这本书的想法的,但当时愿望还不强烈,也没有时间。直到2009年下半年我在同事们的鼓励和催促下,才动手开始总结多年来在家族企业咨询和研究中积累的那些经验和想法。近几年,经过我和同事们多次的专业讨论和思想碰撞,我对很多问题形成了相对确定的看法,这本书的诞生源于我的思考和同事们、朋友们的帮助。其中,陈小永帮我整理出本书所需案例,并提出了他的想法和一些具体建议,促进了我的思考;周琳在我写书的早期提供了关于书的框架和内容方面的不少建议,亦使我受到一些启发;在书稿最初的录音整理和后期编辑阶段,朱紧跟做了大量工作;其他同事的积极配合,使我有时间对本书进行了前后三次修改。同时,我的好伙伴、著名酒店管理专家易钟,他近两年来的多次催促和大力支持,使我坚定信心写这本书。一些业内朋友与我的多次交流,也促使我不断思考关于家族企业的一些问题,包括本书提及的很多内容,这些朋友也向我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他们是北京大学张星老师、胡弼华老师,《中外管理》高级记者王缨和我过去的老同事杨立国、王敬迈等,在此不一一列出。在这本书出版之际,我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此外,没有我的合作方时代光华图书有限公司的帮助,这本书不能够出炉。为此,我要特别感谢时代光华李宁老师和编辑彭梁洁老师,她们两位在书稿的几次修改中提出了具体建议,编辑彭梁洁更是按照她对本书的理解,对书稿进行了完善。
这本书在“运动”和催促中产生。初稿完成于北京,后在苏州等地作了几次修改,这篇后记最终在广州白云机场完成。没有这段时间里同事的催促和编辑的“最后通牒”,我可能还会借口太忙不肯动笔写这篇后记。期望本书能为中国的家族企业创业者们、少帅们以及致力于助推中国家族企业发展的学者和政府有识之士们,提供一些理论上和行动上的借鉴。本书完成后,我还将着手撰写“家业长青”系列——《面向未来的职业经理人》(暂定名)和《有效的家族企业治理》(暂定名),计划2012年底前完成。
我有意将最重要的感谢放在最后。感谢我的太太孙雅丽这些年来对我“天马行空”式工作方式的包容和理解,离多聚少的生活使她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没有她的支持,我不可能专注于我的事业;感谢我的儿子郑亚洲在学习上的努力和生活中的懂事,成为我在外工作的精神支柱。感谢我的太太和儿子,希望他们永远幸福快乐。
最后,祝愿所有的家庭幸福长久,祝愿所有的家族企业家业长青。
郑敬普
2011年8月于广州白云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