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朝堂,刘众又被燕王留了下来,旁边还有一个他不认识的人。
“刘子啊,可知道此人是谁?”走廊里,燕王边走边说。
刘众看了看那人,不认识,没见过,仔细想想燕昭王器重的人,莫不是?苏秦?
燕文公二十八年(公元前334年),苏秦到燕国,等待了一年多才见到燕文侯。苏秦游说燕文侯,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接着批评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最后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结为一体。
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
公元前323年(燕易王十年),燕国参加了公孙衍发起的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燕国在此年称王。此年苏秦游说易王派他出使齐国去搞反间计,借以扰乱齐国。
而此时见到苏秦,想必齐国侵占的燕国众多土地已经被收复了吧。
“晚生刘众拜见苏子,能有幸见苏子是晚生的荣幸。”刘众对着苏秦行礼。
“这...哈哈哈!”苏秦看着刘众的反应,大笑了起来。“大王说刘子聪慧,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苏子此次回燕,定是说服齐国归还燕国土地了,刘众恭喜苏子再立大功。”
对于历史上的苏秦,刘众就是感觉很同情,又敬佩。
能得一知己,便一往情深,情深不寿,生为彼愿,死归彼国,天地不可动摇,苏秦的坚定,这世上能有几人?
苏秦早些年是种地的,他也是种地的,俩农民。
从下层社会到上层社会,苏秦的经历可比他艰难多了,他有谷负相助,才能很快得到燕昭王的赏识,否者,也是个逃命的主,等自己老爹驾鹤了,他也就远离燕国了。
“刘子言重了,苏秦被天下人抛弃的时候,只有文公礼遇苏秦,重用苏秦,如今的苏秦,怎能只看功劳?我苏秦不管身在哪里,生是燕国的人,死是燕国的鬼,此生只为燕国办事。”
苏秦虽然说的平淡,但听着更入人心,也是对燕昭王的表态。
“苏子与刘子皆是我燕国栋梁,苏子对燕国之心,寡人永远不会忘,不但不能忘,还要让后人铭记。”
现在的苏秦还是齐国的相邦,燕王的态度决定了苏秦此后的作为,燕王一是由衷的感激,二是不敢托大,战国这个时候,士一怒而诸侯惧,士安居而天下息,对于苏秦这种人,更是如此。
“苏子对此次讨伐中山国,可有提议?”刘众虽然在战国生活了十九年,但严格上来说还不是战国的人,对于战国的大才,多讨教讨教对他只有益处。
“刘子计策,大王已经说于在下,苏秦在齐国定会说服齐王与中山国撇清关系,刘子可大胆行事。”
跟明白人聊天就是轻松,苏秦这么说,刘众也不用怕齐国会出兵救中山国了。
“有劳苏子。”刘众对苏秦再行一礼,“苏子曾去过秦国,此次回到燕国,可去见见秦国质子,此子聪慧,若有朝一日做了秦王,对燕国不知是福是祸。”
不等苏秦回答,转身对着燕王行了一礼。
“大王,苏子回燕,当与大王多多相处,臣下先告退了。”
再留下也没什么意思了,该说的也都说了,想得到的也都得到了,其他的刘众做不了决定。
回到住处,谷负竟然回来了,找了好久才找到新家,虽然对刘众的心意很是欣慰,但谷负并非贪图享受的人,只要有个住的地方就好。
“众儿,你可是要大王召集燕国所有方技弟子?”
谷负向来是医者之心,以病人为重,从来不问军政,这还是谷负第一次对刘众说起这种事。
“夫子可是对此事有异意?”
“众儿,你糊涂啊,方技者心性淡漠,不闻诸王之事,只为百姓苍生,不问贵贱,如今你要方技者参与战事,有多少人不愿因为治好了兵士,而伤的他人的性命,自绝于家中?你这是害了天下百姓啊。”
谷负捶胸顿足,刘众是他的弟子,他是间接的害死了同门。
刘众听了谷负的话,顿时心惊,没想到自己的一个举措,就会让多少医者丧命。
古人的迂腐,古人的固执,和古人的信仰,是刘众这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其坚定程度,连性命都可以置之不顾。
墨家如此,方技家也如此。
燕王的诏令已经下达,他只有去找燕王改诏令,不过如何更改,却是一个大问题。
“夫子,若是燕国建造一座方技家宫,不知方技者会如何?”刘众问谷负。
谷负正满脸愁容的坐在那里,为同门的生死难过,更是责怪自己和刘众,古代人,一人犯错,家人连坐。
“方技学宫?”
听到方技学宫,谷负顿时愣了愣,齐国的稷下学宫高朋满座,诸子百家齐聚,科技和思维都遥遥领先六国,谷负怎么会不眼馋?能为方技家独立一个学宫,将来是要流传百世的。
“夫子,若是燕国建一座方技学宫,但需要方技者出力,为燕国办事,夫子认为可行否?”
“可行,当然可行。”
其实刘众在夫子的眼中已经看到了答案,夫子答与不答都一样。
刘众拿出纸张,开始把方案写下来,也不管什么时候了,写完就直接去找燕王,晚了怕真的会有人丧命。
“刘子,这么晚了来见寡人,可是有要事?”燕王还没睡,正在看竹简。
“大王,臣愿意用此战胜利的功劳,换取大王一座学院。”刘众把纸张铺在燕王面前。
“臣考虑到墨家只愿守城,而方技家不愿参与战争,故,臣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建造一座学府,用于培养和推广墨家与方技家学说,但因臣资源有限,所以只有用战胜中山国的功劳向大王换取,求大王下诏,让燕国愿意相助者助臣完成心愿,凡是方技家与墨家相助者,皆可在学府讲学,或成为学府的客人,让方技者以众生安泰为理念,墨者以非攻为理念,流传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