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带着三房小妾,靠着五百名骑兵,三百火枪手,两千后勤慢悠悠的回到京城。
一路上看过土匪,就顺势绞杀了。主要是带的人头太多,整整两千个,最重要的是,林丹汗的一个儿子,林丹汗四个老婆,十三个儿子,就顺势找了这个最难堪的。其他人赎金缴了就放了。
到了京城。
还是原汁原味,离地三十里戴权在守着。
“侯爷,您看,陛下直接招您面圣呢。”
“有劳了,这京城边上是不是太热闹了。我这边都听得到锣鼓喧天。”
“这是陛下继位第一次大胜,当然要。”
随着路程推移,热闹声音越大。
然而当总兵的漠河守卫军到站后,京城里顿时狂躁了起来,很多人纷纷从广渠门出城,都想看看传说中的神兵长什么样。
这之后看到围观人群越来越多,见势不妙,于是赶紧把装着人头的厢车摆出来供吃瓜群众参观,部队则是保持了警戒,除了前来勘察人头兵部官员外之外,严禁闲杂人等接近。
这一下人更多了。要不是一队骑马的官员驱散了土著,大概广渠门今天就要堵了。
这队官员兵部派出来传旨的,其中还夹杂了几位礼部官员。
摆好香案下跪接旨,下一刻,抑扬顿挫的骈文就从郎中嘴里念了出来。
大意是做得很不错,主要靠庙算英明,先祖保佑,将士英勇,当然,你的指挥也是得当的。
让手下的将士代替“游街”,乘着小轿子径直去了宫城。
此前,李信上书请求弃官归隐田园,帝不许。
朝堂上,为了是否接受李信卸去兵权回乡修养的事情,一直吵了三天也没个结果,最终还是隆德帝拍板决定让李信留在京城安心养病,兵权由李信安排人暂时管理。朝廷令排监军。
内心里,隆德帝显然是不希望李信离开的,倒不是有什么谋算,没有太多想法,只是单纯觉得手下没有能打的将军,留一个自己人在身边总是没错的。
当打着李将军的旗号来到巡礼门前时,城楼左右两旁的京观已经堆好,就差“画龙点睛”了。
在万千目光注视下,举着女真首脑努尔人头和鞑靼将军的两位骑士,将长矛伸向了站在京观顶端的士兵。
然后人头从矛顶被摘下,各自放在了金字塔顶端。
于是,礼成,万千欢呼声响起。
伴随着声浪的,是排众而出,独自来到大明门前的曹总兵。
与此同时,巡礼门脚下钟鼓齐鸣,有两排号手同时吹起了低沉的长音。
下一刻,三扇并排的大门缓缓打开。正中的国门里,驶出来了玉辇,其上是身穿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的隆德帝。而两旁的侧门中,走出来了列队的群臣。
经过一番体面的夸奖,隆德帝说:“爱卿随朕乘玉辇。”
这时候,能吗?
上去了就是大不敬。
李信说:“臣能伴驾就是臣此生最大的幸福,臣随玉辇而行。”
备极荣宠的待遇,令李信处在了一种玄妙的状态中他能感受到身周那无数道或好奇,或冰冷的目光,其中不知有多少充满了浓浓的恶意。
皇帝下车后,就在太监和侍卫服侍下先行进后殿去休息准备了。其余群臣则在殿外等候一段时间,列好队后,才依次按等进入了皇极殿。
今天虽说不是大朝会的日子,但是隆重程度早已超过了大朝会,所以在京官员,包括勋贵国戚一个不拉统统到场。
这样一来,能在皇极殿里蹭到一个位置的,基本就是四品以上的官员了,其余丝则按等排队,从殿门一直排到广场,蔚为壮观。
待到三声鸣鞭响过后,丹陛后便传来了一声响亮而又尖细的喝声:“皇上驾到!”
听到拖长的喊声后,殿内殿外的群臣集体肃穆。紧接着,换掉了麻烦的冕旒,戴上了一顶金纱翼善冠的皇帝,便从御座后走将出来。
皇帝升座,群臣叩拜,过场走完后,各自归位。
接下来的流程可不是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此刻在看到皇帝点头示意后,便喜滋滋走到前,展开手中一份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总兵李信上前听封!”
这是能猜得到内容的圣旨:“以李氏战功卓著,今特旨敕封光禄大夫、柱国、冠军侯、兵部散骑侍郎、后军都督府右都督。”
于是李信急忙上前磕头谢恩。
除了开国时的那些公侯勋贵外,实权带兵的将领已经很少有人能直接补全这些名号了。像王家的大佬,都没有能混到如此齐全的武将勋阶。
李信今日就此一跃登天,凭借着巡礼门前的两堆京观,成为了正牌侯爵。
至于其余那几个,都是从一品的散官和武勋的虚衔。
于是在冠军磕头谢恩后,皇帝还特意当众交待了一番:没有给出顶级衔头,是因为鞑靼还没有彻底消灭,所以皇帝要留下一些名爵用在今后,期望冠军再接再厉,早日把鞑靼一扫而空,届时皇帝必定会不吝赏赐。
这时候还能说什么?只能大声再表一波忠心了。
这一轮流程刚刚走完,第二张圣旨又展开了。
这次的内容比较简单:皇帝要求李信将这次战役的有功人士都报上名册来,事后一律要大加封赏,“朕无有不允。”
另外,皇帝在京城中给李信赐了宅第,顺便还赏了他奴婢、弓刀、宝马、金币、蜀锦等等一系列好东西。
李信于是拖着自己酸痛的膝盖又上前磕头谢恩。
最后,又给自己原生父加了一级,从刑部一司司主变成右侍郎。
也难怪,兵部,吏部,户部还在太上皇手里。
连续几道封赏最高级官员的旨意宣读后,今天这场特殊大朝会的正事就算是办完了。至于其他次一等的待办事项,皇帝会在后续着手解决。
这一次的2000颗人头,不光是沉重打击了鞑靼的硬实力,在某种角度来说,提升了朝野上下对抗鞑靼的信心这一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但是灭绝鞑靼是不可能的,飞鸟尽,良弓藏。
养寇自重才是王道。
一旦封无可封,就是抄家灭族。
————————————————————————————————————
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权臣加九锡的场景,一般来说,加九锡是身份的最高象征,加九锡者,都是对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九锡起于汉武帝时期,这一象征本来是臣子的最高荣誉,但随着时代的改变,它却成为了后世篡权者必经的过程。所谓九锡,就是天子赐给功臣勋贵的九种物品,因为锡在古代通于赐,所以九锡也常常被称为九赐。
九锡之物,是作为臣子的最高荣誉,这九种物品分别是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和秬鬯。九锡之物看似平常,但它却是身份的象征,拥有这九件物品,臣子可以说就拥有了礼仪上的特权,真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车马在古代有明确的规定,所乘车马者,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天子的车辇,必须为八匹马共驾,常人没有这样的权利,而加九锡者就不同了,他不仅拥有和天子同等地位的驾辇,就连车辇的威武程度几乎都和天子对等。马匹在古代是珍稀物种,中原一般都不产马,天子和诸侯所驾驶的马,都是从西域购买而来的,因为马匹的特殊性,所以它自然也就成为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九锡之中的第二种为衣物,一般来说,天子赏赐功臣衣物,都会加上货真价实的衮冕,而这一头冕只有在重大礼仪祭祀场合才穿戴,功臣拥有了这样的特权,也就进一步佐证了他身份的不同。
衣物之外,为乐器和朱户,乐器自古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它的多少直接体现了功臣勋贵在朝中的地位。朱户就是朱红色的大门,红为喜庆的象征,一般人是无法获得这样特权的。
朱户之后,另有纳陛等规定。纳陛为臣子觐见天子时专门打造的台阶,秬鬯就是御酒,虎贲是专门保护皇帝的禁卫,斧钺象征军权,弓矢为特制的红、黑色弓弩,这些都是汉代流传下来的九锡之礼,而且九锡之礼非常人所得,它是天子的特许。
汉武帝在议论九锡之礼的初衷就是为了奖赏那些战功卓著的功臣,不过,随着时代的改变,它却成为了篡权者谋利的必经之道。特别是在王莽以后,它更成为了权臣僭越天子权威的常例。历史上,曹操、曹丕、司马炎、刘裕、陈霸先等人都曾加过九锡。
九锡之礼在王莽以后已经成为了空壳,权臣为了得到皇位,可以说是用尽了手段。王莽是第一个开创了加九锡之礼的篡位者,他曾在称帝之前,就指使自己的亲信向汉平帝刘衎发难。后来,汉平帝驾崩,王莽终于又取得了摄皇帝的头衔,与此同时,他也拥有了和天子对等的礼仪。
古代非常重视礼仪制度,且上下尊卑的观念也极为深厚,权臣加九锡,往往就是为了打破这一礼法观念。因为只有先获得九锡之礼,他才能拥有和天子对等的礼仪,只有这样,他才能实行下一步的篡位过程。以九锡之礼先打破体制,然后依靠自身的能力再重建体制,这就是篡位者通常的做法。王莽如是,后来曹丕、司马炎也是一样。
九锡之礼不仅是功臣勋贵的赏赐,更是权臣篡位包裹的皮囊。只有获得九锡之礼,才能名正言顺的改朝换代,仅有于此,天下人才能承认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便成为了历史的主流